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范仲淹 秋思 渔家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拓展:《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