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返乡 事迹 青年 创业 材料

管理员

摘要: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精选2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精选2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年轻人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一批批优秀青年特别是90后回到家乡,投身发展,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编织和实现了创业梦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农村。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聂家峪村的黄远才就是其中之一。

  辞富居贫,从青岛到聂家峪村

  “他能够决定回来,放弃在青岛月薪过万的工作,最终决定回到这个贫困的山村,让我非常感动和鼓舞,也坚定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四年前,池上镇聂家屯村书记黄远才“不置可否”了第一个在村委会最困难的时候从青岛大学毕业学旅游的大学生黄。说到这里,他面前的这个七尺男儿有点感动。“用普通人自己的话说,他决定回来做,他真的不顾一切地出去了!”

  位于淄博市博山区赤上镇的聂家峪村,是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面积3600亩,耕地不到400亩,153户353人。过去赤上镇一直有一句话,三个山谷最穷,包括聂家峪村。有一句话很夸张:穷人没有饭吃只能吃蔬菜,村里小溪里的水被染成绿色。周围村子的女孩都不愿意在这个村子结婚,怕没饭吃会饿死。

  聂家峪村两委在尝试乡村旅游转型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转型为乡村旅游,必须引进人才。引进专业人才不容易。村里没有资本,也没有高薪。再加上农村艰苦的条件,最后的结论就是没有人会来这里打工!

  当时,黄元才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弟弟。2015年春节期间,黄远才和黄一起吃饭。表哥试探性地问表哥是否会考虑回国创业。谈了半个晚上,表哥不同意表哥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黄远才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想法,而是时不时地把村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表弟:村民们不停地种树,到处集资,为村里最后一个项目做准备.

  黄的父母一直坚决反对儿子回老家。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卖铁供儿子上学,希望黄能早日走出这个贫困的山谷,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去大城市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没想到,2016年底,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26岁的黄辞去了青岛旅游公司经营部经理的职务,带着全部家当回到了村里。

  雪中送炭,村里又有了年轻人

  “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很多周边地区毕业的学生也开始创业。在外工作4年后,他们也学到了很多旅游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表哥坚持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地方各级领导也越来越重视。考虑了几个因素后,他们最终决定回来。”黄回来后,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表弟做事业。

  这一来,黄远才和其余村委会都有了主心骨。黄回归后,山东农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专门从事旅游开发经营的规划与管理。六名年轻的大学生陆续被招进来,其中四名全职在公司工作,两名兼职设计和宣传。年轻人来了,聂家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又活了。

  潜心耕耘,把家乡变成诗和远方

  “目前,有很多困难。从身边有几个小伙伴,到一个人,再有一群小伙伴,我学到了很多。除了普遍存在的金融问题,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除了普遍存在的.金融问题,土地和年轻人是最大的问题。”2016年从青岛辞职后,他回到了自己出生长大的小山村聂家屯村,黄也回来了

  村已经整4年了。

  “钱和人的问题不多说了。简单说一下土地问题吧。当游客来到之后,需要通过吃、住、玩等产业项目产生收益,需要容载场所,就需要搞建设,而没有建设用地就面临建着被拆的困境,更留不住游客。土地指标对于乡村来说非常难获取,尽管全市每年拿出5%的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发展,平均到乡村还是很少。除了建设用地短缺,生态红线的制约问题也是严重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

  黄元孔继续说:“近10年来,聂家峪村陆续种植各种绿化及果树30余万株,来绿化荒山,打造生态环境,打造大樱桃、珍珠油杏、猕猴桃等采摘园区200余亩,种植3600株樱花树、修建5.5公里环山路,打造十里樱花漫道,种植6万株黄栌打造千亩红叶谷。但是绿化起来的荒山大部分都被划入生态红线内,这十分制约后期旅游公司与村集体在休闲农业上的发展。聂家峪村也通过当地政府上报建议予以调整,但没有成功,希望上级领导可以予以解决。”

  在乡村振兴建设用地使用上,黄元孔建议,将乡村振兴的土地优先配给积极发展、有产业基础的乡村,支持鼓励他们发展的同时,让他们摸索发展模式并树立榜样,探索土地使用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人才、资金)进入乡村,将可行的方法汇总推广。

  由于黄元孔毕业时间相对较早,他没能享受到市里关于人才引进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这种事没办法,毕业年限超了。在‘90后’里,我算最老的。”黄元孔一边苦笑一边喝了口茶。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工资领,社保断缴了两年。2019年村里情况稍微好点之后,他才又把社保续上了。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聂家峪村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化,打造了“鲁中印象·聂家峪”南拾田园文旅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该项目被列为淄博市重点项目,已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3500余万元,成为集餐饮、住宿、会议、研学、农业采摘、垂钓、赏花、小型音乐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截至2019年公司营收达203万元,其中为村民分红约27万元,给村集体上交12.64万元。聂家峪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建设基地”、“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森林村居”、“十百千工程示范村”、“青岛大学旅游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博山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当初几个满腔热血、胸怀大志的同路人,陆续离开了。黄元孔咬牙坚持了过来:“困难就是试金石。我认为情怀和理想远比钱重要!如果当初为了挣钱,我可能不会放弃在青岛奋斗了4年的成果回到这里。两地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正是这一方生养我的水土、这些操着乡音的亲人,让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看着现在的采摘大棚、果园、精品民宿和年底即将投用的游客服务中心,想想以前这里的荒山野岭,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队伍,投身到脱贫攻坚振兴乡村这一浩瀚的洪流中来,这将是我们90后的另一种时代的`写照。”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家的龙阳镇蒲石村返乡大学生团员闫梦倩得知团组织发出《返乡大学生团员们,请到社区(村)报到》的倡议后,她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到村委会报到。用她的话讲:“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愿意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勇担使命,为抗击疫情出份力”。

  当好疫情防控“宣传员”。作为女孩,闫梦倩说疫情虽猛如虎,但她不怕,因为在她看来,只要宣传到位,让村民都懂得做好自我防护,没事少出门,就是安全的。所以她主动要求承担起宣传这一艰巨任务。一方面,她跟随村上干部穿梭在村里的巷道、路口和劝返点,遇到想出门的村民就主动上前讲明疫情形势和政策,劝阻在家少出门;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懂得发挥青年人的特长,帮助村委会通过广播、标语、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做到宣传全覆盖、政策家喻户晓。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一边宣传,一边她又主动到到村劝返点参加执勤。每天早上属她来得最早,早早就到劝返点等待工作交接,打扫好劝返点的卫生,检查劝返点的消毒液、体温计、出入登记表等是否齐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时回来?去干什么……”总是能听到闫梦倩清脆的.询问声,她在坚守岗位过程中,对外来人员和车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和消毒,对外出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和登记,用实际行动保护一方平安。她不仅坚持为进村的车辆和人员做好消毒,还会细心地为废弃口罩丢弃桶、劝返点的各个角落进行消毒,切实保护好劝返点和自身安全,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当好疫情防控“打字员”。作为大学生,懂电脑,打字快,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大作用。一方面,她配合参与村上工作,协助村上开展打印、复印、宣传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上级需要完成的数据摸排和统计工作,村干部填好纸质表,由她将纸质表输入为电子表。村干部无不感慨,还是大学生效率高。

  闫梦倩说:“作为一名学生团员,虽然我还没有步入工作岗位,但只要人民、社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绝不退缩;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人人都贡献出一份力,这个力量就会很强大,就会最终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3

  无论是在光泽县鸾凤乡油溪村的武夷绿园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的田头,抑或在光泽城区的合作社蔬菜平价销售门店,你总是能看到一个娇小的、能干的身影,她要么指挥着工程人员安装蔬菜大棚,要么引导着销售人员热情服务早市的顾客,她就是27岁的叶芬。2011年从苏州大学材料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她在苏州市一家公司上班,月薪过万元。两年后,她毅然决然放弃高薪的工作,说服了家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打造这一片属于她自己的绿色蔬菜基地,孵化自己的梦想。她说,她要为家乡光泽构建中国生态食品名城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理想火花点燃创业希望之路

  2007年从山区小城的仙华洲考上大学的叶芬,经过四年的大学洗礼和两年工作的磨练,对工作和生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她想到自己的家乡位于城乡结合部有大片闲置的待流转土地,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自然条件利于种植蔬菜且销售有广阔市场前景,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优势产业,她想这或许就是她扬帆起航之时。就这样,一个美丽的基地蓝图在她脑海中渐渐的形成,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将原来由她叔叔原始经营的六十亩蔬菜基地,扩展为现在的蔬菜基地面积300亩,建成大棚100余亩,其中智能温控大棚40亩,保温大棚60多亩;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80kv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蔬菜种植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光泽县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绿夷”商标。合作社创社以来共带动农户712户,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品种50多种,年产蔬菜产品1500多吨,约占光泽县蔬菜总需求量的10%,现已成为我县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合作社2015年12月被选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3月被列入福建省副食品调控基地。

  二、观前景思对策典型示范共发展

  叶芬一边抓好合作社的蔬菜生产、经营,一边细心注重政府政策导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让叶芬深受启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不断规范引领,逐级创建示范社,同时她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产业带头人,切实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加入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和务工人员均来自当地及周边的村民,为社员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解决了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打造“精准扶贫”升级版时,叶芬通过优先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土地、优先雇用贫困户为其解决就业问题、优先考虑贫困户通过土地等生产资料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等一些列举措来帮助贫困户脱贫,她说预计在2016年底能够帮扶周边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她说,在农村曾有许多人因为收入过低或失业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蔬菜基地解决的部分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使这种现象呈现好转局面。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纽带”,这正是叶芬两年来倍感欣慰的事情。

  三、执着追梦,科技助力,诚信做实业

  学纺织工程的叶芬对种菜一窍不通,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还是种植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她重新去学习,但她并不气馁,千方百计学习相关知识。两年来叶芬除了向有经验的菜农虚心讨教外、自学各类科普书籍外,还通过聘请省级农科专家、县级农业科技人员为社员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融入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普及,专业合作社也催生了一批懂知识、会技术,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新型社员,实现了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叶芬在经营上注重人才培养,重点围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素质提升,培养了一批合作社领军人才。她要求合作社全体社员矢志不渝的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种植,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价值观,诚信为人做事。

  四、创品牌强营销科学规划求长远

  50多种“绿夷”无公害时令蔬菜在城区中洲菜市场、阳光花园等6家平价直销店内销售,让叶芬的事业越来越宽广。在这些直销门店,叶芬要求销售人员把有限的服务做的无限好,卫生、热情永远都是摆在第一位,正是这样的做法,所有的销售门店每天一开市迎来的总是大量的回头客。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叶芬在蔬菜的经营上已不局限于现在一些蔬菜批发的模式,她正把她蔬菜向着接受预定,配送,从基地到餐桌,提供最生态、绿色的食品方向发展,“合作社+公司+微企业+电商模式”的新型销售渠道正在尝试实践中。

  五、学习“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

  叶芬返乡种菜,立志做一名新时代新型农民。在生活中,她乐观开朗、随和健谈;工作时,严谨认真,不急不燥,不怕风吹日晒,田间地头的活儿干起来也得心应手。她说,年轻时就该孜孜不倦的多读书,边读书边思考。

  她说,仰天大笑出门去,莫后悔,不犹豫,超越自我,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4

  赵xx,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不畏严寒、不惧风险,以踏实肯干、积极认真的态度,第一时间主动参与到家乡基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加入村里组织的“党员突击队”,并担任村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小分队的队长,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带领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奋战一线,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在2月16日并期播出的《战疫情——高校在行动》特别节目中,将赵彩玲作为高校返乡大学生战“疫”优秀党员志愿者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一、疫情当前挺身出,基层防控献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持续蔓延,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赵彩玲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形势。她所在的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石横镇北大留村是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最早的村子之一,从大年初一开始就吹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号角。赵彩玲在得知村委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村支书表明了自己想要在村里做防控志愿者的意愿,并马上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成为最早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之一。

  今年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她,在加入志愿者队伍后,以身作则,积极工作。由于表现突出,她被安排担任村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小分队的队长,带领其他四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组织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和劝阻村民外出的工作,参与防控宣传条幅的悬挂、防控护栏网的安装以及其他需要机动参与的工作。赵彩玲牢记党旗下的誓言,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村里广大群众的认可,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二、因地制宜巧宣传,踏实肯干叩初心

  相对城市而言,在农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更大。农村的信息获取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又以老年人居多,这一群体往往对疫情防控知识知之甚少,思想难以与时俱进。疫情发生后,村里还是有很多老人不听劝阻、对疫情不以为然,赵彩玲急切地想要找寻合适的方式向防控意识薄弱的村民宣传防控知识,并对村民加强管理。

  在与村支书沟通后,她马上组织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小分队,借助村广播站的“大喇叭”,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向村民宣传防控知识,并向其解释疫情发展动态,号召广大村民出门戴口罩、尽量少出门,通过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的防控知识宣传。为协助村委加强对村民的管理,志愿服务小分队还承担着定时在村里巡逻的工作任务。由于村民外出活动时间较为分散、不集中,晨练和晚练的村民较多,她与其他队员商量,及时改进工作方法,调整工作时间,每天早晨七点半就集合队员开始在村里的街道和公园广场里巡逻,督促早起晨练的村民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主动安排夜间突击巡逻,严防晚上散步的村民扎堆聚集。由于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有时难免出现对防控工作不配合的'情况,比如防控工作初期,经常有村民试图逃避村口防控检查站的检查而通过村里的偏僻野路进出村,发现这一情况后,赵彩玲及时向村委提建议,协助安装疫情防控护栏网,对防控薄弱区域加强监管,有效制止了试图私自进出的村民。为统筹安排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她协调志愿者们采取分组开展工作的方式,增加巡逻密度,提高巡逻强度,显著改善了工作效果。

  三、青春之花绽光彩,先锋模范树榜样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赵彩玲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疫情发生后,她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和工作风险,义无反顾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时间里,她没有请过一天假,也没有因为天气寒冷、早起巡逻、防护措施简陋、工作内容枯燥等困难而想过放弃。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努力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正能量,积极通过网络传递战“疫”信心,让防控战“疫”知识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她不断耐心劝说、周到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醒身边人提高防控意识,自觉居家隔离,为凝聚防控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她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受到村委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肯定。央视《战疫情·高校在行动》特别节目对她的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后,赵彩玲就成为了村里志愿者中的“标杆”,村民们受其鼓舞,防控自觉性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在她的示范引领下,又有两名返乡大学生申请加入到防控工作中来,她所在的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小分队也逐渐壮大起来。

  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赵彩玲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勇当先锋、敢打头阵,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为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青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使得青春之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战“疫”青春榜样。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5

  宋宇晴,女,中共党员,现就读于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1802班。曾任青马五班团支书、海空学院科协秘书长,现任校团委社团管理部副部长、校科协团总支书记、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海空学院科协副主席、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曾获得过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卓越之星一等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突出成绩奖学金、文体发展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一、思想上进,求真务实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她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也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学习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要求思想上的进步,她主动加入了第25期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班,担任班级团支书,并获青马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她曾加入校学生党建服务中心,成为考核督导部的一员,担任通信专业本科生党支部纪检委员,在工作、学习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在大学里,她始终秉持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理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下,前两个学年,她的综测成绩均排名专业前10%,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与计算机相关的素养,曾获得中国石油奖学金、五一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工技术竞赛二等奖、省物理竞赛二等奖、省数学竞赛三等奖等,她也取得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

  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

  创新创业是她在大学里一直热爱并为之坚持的事情,她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从创新赛到营销赛,从创业公司到大创项目,在几十个比赛中都有她的身影,从南教小讲台到北京BOE决赛现场,她作为答辩人和大家讲述她的双创之路。抱着对双创比赛的`热情,她从小比赛做起,在大一便和同学组队参加学校“BOE创新挑战赛”,构思项目、撰写计划书、制作PPT、从无到有,最终取得校赛二等奖的成绩。有付出终会有收获,最终她作为本科生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获得“互联网+”和“挑战杯”比赛的省级金奖,也作为队员参与另一项目,获得“挑战杯”国家银奖。她作为负责人获得学校2020年“未来杯”思创赛一等奖,也是学校自主创业赛道的第一名,她曾获得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卓越之星一等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等。从开会研讨到训练答辩,从初步培训到细致打磨,从初赛路演到金奖排位赛,她一直认真对待每一次经历。在追寻双创之美的路上,她在不断地成长,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为魂。

  四、服务同学,力求卓越

  在做到“术业有专攻“的同时,她也在全面发展自我。她任职校科协团总支书记,参与组织省优秀项目训练营;任学院科协副主席,在两大赛中发动870余人参与,评审项目270余项,学院获评互联网+优秀组织单位,打造互联网+比赛“海空现象”,为了更好得宣传海洋文化,她也参与策划大学生海洋文化科技节,举办“海空杯”比赛,吸引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近千名学生参赛。她也积极参与团委工作,任学校团委社团管理部副部长,参与组织百团大战等大型活动;担任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制定团学规范。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即使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她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社会工作中。在学生工作中,她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位倾心奉献的学生工作者。

  五、志愿服务,感知社会

  她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担任“能源智慧未来”大赛志愿者,从机场接机到全程负责嘉宾学校的工作安排,她细心的服务态度,获得对接老师的高度好评。她也担任过ACM大赛志愿者,积极参加石大学子回校宣讲会等实践活动。在大三寒假,她积极参与青鸟计划,作为返乡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家乡发展。志愿服务,让她更加了解社会,感触生活,并不断践行感恩奉献的美好品德。

  从科技创新到学生工作,从锻炼能力到服务他人,从提升思想到文体发展,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里,她努力拼搏,从不辜负有梦想的青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宋宇晴同学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以“向海图强,只争朝夕,脚踏实地,昂望星空”激励自我,勇敢做一个“追梦人”。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6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7

  他是一个26岁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高薪职业回到家乡种植山药,备受乡邻质疑;他精心研究网络营销模式,带领全家开起了山药网店,做得有声有色;他有一个山药梦,希望通过推广绿色山药品牌帮助乡邻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的“山药哥”赵作霖,一个用双手种植绿色山药,借微博追求着山药梦的年轻人。

  【不可思议】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山药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炸开了锅。焦作市30位微博营销高手应“山药哥”赵作霖的邀请,到张武村参加“山药哥第一届网络文化山药节”。大家一起到赵作霖的12亩山药地里看山药长势,听“山药哥”讲山药的种植技巧,并卷起裤腿开展挖山药比赛,最后把挖的山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当然来凑热闹的还有张武村的村民,大家对“山药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对他的人生选择却多了几分理解。

  张武村曾经是武陟县盛产山药的村庄,赵作霖的祖祖辈辈也都是种植山药的好手。但是近年来,山药市场行情并不好,赵作霖的父母希望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不错的工作,摆脱黄土地。赵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努力奋斗,他成为2008级该专业最优秀的学子,没毕业就被某中国大型快餐公司相中,开出了月工资3000多,交纳五险一金的条件。

  工作了6个月,赵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传媒公司,仅仅毕业一年的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学眼中,赵作霖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在父母的眼中,儿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时,赵作霖却对父母提出了开山药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们就否决了儿子的想法。

  “因为我学的就是营销与策划,平时就结合着自家的情况分析山药市场行情。我觉得老家的农民只会种地不会卖东西,这么好的东西就是挣不了钱。”赵作霖说,“就是因为这个情结,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赵作霖结婚后,媳妇儿冯方把自己收赵家的彩礼钱全部交给了丈夫,自己还做起了“山药妹”,帮助丈夫圆梦。2012年12月,赵作霖的网店终于开了起来。

  【风生水起】网络营销生意火爆

  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山药哥”家时,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里忙活,“山药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经理侯先生谈生意。“这两天发货供不应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药哥”告诉记者,他10月1日开始预售,10月20日开始挖山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已经卖出去了4000多斤山药。“这都得益于网络营销模式呀。”“山药哥”高兴地说。

  “在我眼中,这些山药都是宝贝。但是要将山药变成‘金条,如何销售非常关键。”为了找到更大的销售平台,“山药哥”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特点。“微博的转发功能特别强大,可以用来推广产品;淘宝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微信为客户做后期的服务。”

  据“山药哥”介绍,现在武陟县大部分种植山药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他们一般把山药批发给商贩,自己还会拉些山药上城里零售,这些方式都是比较落后的,农户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多挣钱,很多农户抢在中秋节前把还未成熟的山药挖出来卖,还有不少农户依靠多撒肥料来提高产量。”“山药哥”说,“这样整个山药市场都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山药的价格越压越低,好多人都种不下去了。”

  “山药哥”坚信生态食品是一个发展趋势,所以,他遵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霜降前后才挖山药,并且提倡给山药上农家肥。“现在市场上零售的山药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卖的价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于口感好,营养丰富,回头客非常多,山药供不应求。”

  除了产品好、营销渠道广,“山药哥”还有一个做生意的.绝招,那就是搞好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山药哥”和“山药妹”在每箱山药里都放了一双橡胶手套,一个削皮刀,一份山药食谱还有一张爱心卡片。记者发现这些爱心卡片都是“山药妹”冯方亲手写的,卡片上对顾客如何食用山药进行了温馨的提示。“这些东西我在其他商店里都没见过,就在他家看到了。”

  来谈生意的侯先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大家对‘山药哥的评价不错,就过来看看情况,合适的话我们会展开合作。”侯先生说。

  【令人称赞】“山药哥”期待致富乡邻

  “山药哥”有个山药梦,那就是健康大众,致富药农。

  今年10月份,“山药哥”牵头成立了“七倍怀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三家农户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药种植规模达到了40多亩。“听老人们说,我们这里的山药,药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们便取名为‘七倍怀药。”“山药哥”自豪地说,“我希望我们山药农户的收入也能提高,为此我组织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我打算带领其他乡亲一起种植绿色的山药,然后共同开辟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后,“山药哥”还准备对山药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可以将山药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药片,这样的话产品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同时,他还希望能够和一些大的商家进行合作,使山药的销售渠道更加稳定和多元化。

  “山药哥”的想法和做法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誉,村里人对这个小伙子也都竖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给他“打工”,就连丈母娘也亲自上阵,帮助小两口经营网店。这一切,都使“山药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的梦想早晚会变成现实。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8

  胡继勇,男,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柏林乡三板桥村委会存子山村小组青年农民。2007年毕业于昆明学院,先后到广州、深圳等地打工,5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自己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回乡创业,现在是柏林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

  现年30岁的胡继勇,是一个敢想、敢干、思维敏捷,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农村青年。2012年2月回家,他就想:“别人都能创业成功,难道我不能吗?”怀着这种想法,他就开始在家乡寻找创业门路。在走访串门时,他听人说,养猪也能发家致富。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养猪致富”。随后他走访村寨,向周围了解养猪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猪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

  2014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组织成立了西畴县衡世畜禽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态土鸡繁养殖及销售,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胡继勇已经成为柏林乡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胡继勇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猪、养鸡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胡继勇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养殖业,都想通过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于是他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

  目前,胡继勇的养猪场共养殖能繁母猪23头,商品猪110头。合作社也发展成为养殖1000只生态鸡的规模化基地。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他和众多青年人一样,曾有过美丽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业憧景和灿烂的人生构想。1991年从农林校毕业后,到家乡的小学任教。1994年由于乡上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种植烤烟,乡烟站也是急需人才,他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用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去,所以毅然决定辞职,到乡烟站做了一名烟辅员,这也是他喜欢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到1999年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他所在的单位面临改制,他没能逃脱下岗的命运。那时,他正处在上有老人,又要兴家立业的艰难爬坡阶段,精神上的打击和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无限的迷茫和深度的苦恼,他只能回家种田过日子。

  家乡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柑桔,到2014年,全乡掀起了种植柑桔的高潮,种植的'柑桔果汁丰富、酸甜适中,味美可口,已成为区内的知名品牌。他看到了商机,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刻苦钻研,一定能成为柑桔种植大户。他开垦了113亩山地种植柑桔,刚开始由于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苗树的选购,农药化肥的购买和请工人上,但经济效益要等三年才能见效。资金一下子周转不够来,他刚开始很苦恼,但他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他放下面子去向亲戚朋友借钱,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乡上有惠农政策,可以无息贷款,他觉得他的坚持有希望了,到村上、乡上反映了情况,得到了乡上的支持,同意他贷了5万元钱。他也在乡上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加入了柑桔协会,他和协会的成员一起参加科技培训,与他们一起探讨种植技术和经验。柑桔投产第一年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使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近年来乡内的柑桔品质明显下降,质量好的柑桔,数量明显偏少。但他靠着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不断创新,他种植的柑桔仍然能保持好的品质,产量不减反而递增。2014年他租下了一个店面,开始卖起了农药、化肥,这也成为了种植柑桔外的一笔收入,他也借着乡亲们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给他们讲解种植经验和农药的配方、化肥的使用技术等,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他也是众心所向,成为了柑桔协会的会长,协会现有9户种植户组成。他不能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积极联系外地的市场,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及销售。他要求严把果品的采收、分级和包装处理关,采收要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采收后的柑桔按果形大小和品种分级处理,再进行不同规格的包装。采用5公斤包装,10公斤包装,20公斤包装三种规格,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稳定柑桔品种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有计划的发展一些优良橙类。现他的柑桔已在外地大量销售,还有部分优质产品运销国外。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乡内最大的柑桔种植户,已有三名长工,遇到种植繁忙的季节,还要请大量短期工人,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2014年柑桔产值已经达到了21万,他走上了致富道路,2014年至2014年他荣获了科技局颁发的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成为了乡内青年创业的典型,也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自己致富,不忘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按他的理念讲“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一部皮带运输机,不仅要靠电机做动力,还要靠许多托轮做传导”。他以虚心的态度,扎实的干劲,合理的思路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种植方法,言其身教,率先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出一个奋发向上的柑桔种植队伍迈向成功。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9

  1977年,出生在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非常落后的小村。一直生长在农村的她,体验了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仅能维持生活的温饱。

  刚刚大专毕业的,在东营市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平时比较辛苦,待遇也不算丰厚,结婚后便一直赋闲在家。生活在农村使她深刻体会到:虽然这几年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信息技术、自身文化水平、眼界等条件的限制,农村青年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还不能起到真正带头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底子薄,又无技能的农村家庭,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作为一名农村青年党员,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创业行动来带动乡亲们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当她把她的.想法和家人说了后,家人很不理解,父亲对她说:家里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家也不缺你赚这点钱。但她却不这么想,做为新时代的农村青年,她上过大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不想这一辈子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下去,这样不仅得不到任何锻炼,更不能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任何好处。经过认真的考察研究,她发现肉鸽养殖业在本地还是空白,并且这里具有禽类养殖的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都不错。同时,技术含量教,高劳动强度较低,非常适合农村青年和赋闲在家的农村群众。主意拿定,她又想方设法做家人的工作,最终取得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为了能够使肉鸽养殖一次成功,她提前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农村还没有网络,她就到镇上的网吧查资料,学技术,并先后去济南、临沂等地参观学习,为搞好肉鸽养殖奠定了理论基础。初,她从潍坊引进了100对种鸽,开始正式试养,由于自己在养鸽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之当时市场行情较好,第一次试养就取得了成功。这更加增强了她发展肉鸽养殖的决心,马上又引进了一批种鸽,从初到6月份,一年半的时间,她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清了贷款,并且赢利可观。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优质种鸽1800多对,后备种鸽1000对,年销售乳鸽将近2万只。在自己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党委政府和团组织对她的关怀,更没有忘记家人和乡亲们的帮助。周围有的乡亲们看到养鸽这条路子可行,许多找上门来向她请教肉鸽养殖技术。为了自己的事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更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她动员了周围几个村十多家农户发展养鸽养殖,并组织成立了东方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农村青年共同创业致富。其中,双义河村的刘宪花,养殖种鸽数量达到了900对;丰林村的李霞,养殖种鸽数量达到了800多对。她们在技术上或者是喂养环节上只要有什么困难,随叫随到,免费提供技术、配药、统一进货、并组织养殖户统一销售,以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然而,在鸽子的饲养过程中存在粮食浪费的现象,增加了成本,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模索,结合本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探索出一套绿色生态养殖的方法:首先,利用鸽子的下脚料发酵,再通过饲料配比喂猪;其后利用猪粪产生沼气;最后利用沼液进行大棚绿色蔬菜种植。这一生态养殖模式很快就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就业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能够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当然,她也无私的把技术提供给了其他养殖户,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效益,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在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在收获一份份的喜悦,她在被评为垦利县首届青年创业标兵、垦利县巾帼科技带头人,被评为度山东省巾帼星火创业之星。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10

  麦洪长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0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08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麦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麦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麦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09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09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麦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麦洪长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11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返乡创业好青年个人事迹材料11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