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校园欺凌手抄报资料 校园欺凌具有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发现校园欺凌事件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为……
防校园欺凌手抄报资料
校园欺凌具有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在发现校园欺凌事件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陕西女孩被殴“失联”;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虐……这些近来发生的校园暴力让人吃惊、令人发指。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们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该如何反思、管住校园暴力?
暴力频发
涉事者是小学生初中生
5月6日
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而被几名同学殴打讹钱。女生在给父亲留下字条“我走了,无期,不见”后“失联”。半个多月后,女孩家人辗转多地,终于在西安一家面馆找到了她。尽管随后她就读的蓝田玉山中学对12名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但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回来一个多月了,心理阴影无法消除。她还是不愿意上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封闭起来。
5月20日
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逼喝尿。在仅有7人的班级里,班干部借“权力”横行霸道,多次以检查作业和背书为名,向同班同学索要财物;5月18日,深圳龙岗区嘉联学校2名学生,因不满对方在QQ空间“互黑”对方,通过网络约架,引起十几人在学校门口互殴。
6月10日
据网上公开的视频显示,南京浦口区陡岗中学初一的陈同学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被逼自扇耳光,后在厕所被迫吸食管子上的大便。据了解,对方还将殴打和侮辱的过程用手机拍下,并发送给部分学生和家长。该校负责人11日向受害学生和家长表示了歉意,并表示校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加强内部管理。
6月21日
一段“小学生被多人围殴”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几名初中生把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香烟头烫伤小孩。事件发生后,庆元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事件调查处置工作组,连夜开展相关调查核实处置工作。庆元公安23日表示,受害小学生目前已经找到,当时在场的4人也已到案,均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6月21日
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多名网友反映:一名女生被要求下跪,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打人视频时长5分多钟。永新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后介入调查,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24日,5位打人女生家长到医院看望受害女生黄某,并向黄某及其父母道歉。一名涉案人员刘某已被刑拘。
网友观点
家庭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微信好友“诚信小李”: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对受害者心理或者人生产生不可估摸的阴影。建议法律法规重新修订,加大惩罚力度,还校园一片蓝天、友谊、团结。
微信好友“夏增金”:这也不能全是校方的责任,要整个社会和家长来教育孩子,家长平时也没有好好教育,致事件的发展如此恶劣。法律也要修正,对未成年人的处理要严格一些,不然下次可能后果更加严重。
微博网友“雅雅”:其实人心本善,有些人只是误入歧途却又不思悔改,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学校老师家长共同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事情的发生。
微信好友“自己”:对那些暴力倾向的打人者的处罚力度太轻了,不管是对暴力打人的未成年人还是他们的监护人都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国家应该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但也要加强对其的惩戒,不是道歉赔礼,用钱补偿就可以解决问题,强制管教,监护人的连带责任都要追究!
专家分析
施暴投射社会积淀问题
校园暴力,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暴力也曾引起社会的关注。然而,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校园暴力却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有专家分析,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反思这类事件的多发,这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致力于儿童情绪管理和暴力预防的陕西“梦想校园”项目负责人黄烜说,如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从社会深层次原因来看,如今,“独生子女”式的社会结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等问题更值得深思。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燕说,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个个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亏,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有些孩子可能学了文化知识,但在层层庇佑下,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其次,现在的孩子比富心理严重,这使得孩子容易产生集团式的歧视、阶层性的划分。“独生子女从小孤单,上学后喜欢拉帮结派”。
“不吃亏”的理念助涨了校园暴力情绪。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罗坤说,孩子“绝不吃亏”的情绪被带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孩子过分溺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其次,教育理念出了问题。现在的家长一门心思让孩子上名校,关于孩子如何处理自己情绪、如何交际,如何培养孩子性情,思考得却很少。这些隐蔽的心理问题,为暴力行为埋下了伏笔。
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也让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张燕说,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老师想管不敢管,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事化小
施暴者有可能再次施暴
近期,这几例恶性事件背后,都有着共同因素: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施暴手段残忍。同时,对于施暴后果,施暴者并不清楚。
虽然有关部门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但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会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等为处理原则,可能会出现大事化小等情形。施暴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处分,极易再次施暴,且对身边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专家指出,对这类事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预防校园暴力必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他们的发泄有时很极端。”张燕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心,培养互相尊重的理念,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的良好引导,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学关系是校园生活的重点,未成年人遭遇校园暴力在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形。据了解,韩国将人性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日本加强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有些国家,15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基于案情的严重程度,可以考虑当做成年人对待
当前我国法律并未对校园暴力作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则性的规定。为此,有专家建议,法律可以探讨设计新的制度和教育矫治措施,加大惩戒力度。
多名专家指出,将法制教育内容列入中小学生教学计划,将学校与课堂建设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严加惩戒不是目的,教育矫治才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