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反思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访兰教学反思  在教师在进行访兰的教学之后都有怎样的反思呢?相关的反思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访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访兰教学反思【1】  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板书的是“兰”,想引导学生交流对兰花的了解,但是,从学生反映来看,学……

访兰教学反思

  在教师在进行访兰的教学之后都有怎样的反思呢?相关的反思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访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访兰教学反思【1】

  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板书的是“兰”,想引导学生交流对兰花的了解,但是,从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对这一事物了解还是不够,不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只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学生做一介绍。开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课时,从课题导入重新开始,首先让学生从课题感知课文内容,学生的回答是:课文要讲的是“访兰”这件事;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作者对“兰”的尊重。因为我们看花常常用的是“赏”而不是“访”,作者把兰花当做了人。然后,以课题质疑,问:看了课题,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是:谁去访兰?到哪去访?访到了什么?结果怎样?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引导交流,检查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理解情况。

  在反馈的时候,学生说:知道了是我和爸爸一起去访兰;知道了我们是去山中访兰;知道了山里的兰花跟家里的不一样。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山中的兰”与“家中的兰”有什么不同?学生对“山中的兰”的概括是“空谷幽物”。抓住文中这个词语,来理解爸爸说的话,“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空谷”(第二自然段: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幽物”(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理解环境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文中在此对兰花的描写,体会“天地自然的原气”“山野水畔的趣姿”,抓住第十一自然段,进一步探讨,理解兰怎么就成了“玩赏的盆景”,一经培栽的兰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理解父亲为什么带我去访兰?要访的是什么?只是兰的品格吗?使学生明白,“访兰”,访的是“兰”的品性,学习“兰”的精神,学做“兰”一样的人。理解“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灵性。”

  再次回归课题“访兰”?讨论此处为什么用的是“访”?了解作者对“兰”的态度,从而了解文章“以兰喻人”,探讨做人处事的道理。最后,以明朝薛网的《兰花》结束全文。“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这首诗,不正是对课文的最好注解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课题的导入上存在问题。我认为,对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即便是让学生查阅了资料,学生的理解仍然存在问题,不要给学生过高的估计,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如对“兰”的认识,我们成年人对它知之多少,更何况是孩子。

  访兰教学反思【2】

  不止一次教过《访兰》这一课,因为面对的孩子不同,每次的授课经历不一样,收获各不相同。今天,当我再次执教时,感受颇多。

  以往,我会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和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交流。感觉课堂是松散的,节奏是单一的。总感觉课堂中少了点什么。课堂中究竟少了些什么?少了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关注。虽然,在进行预习时,强调让学生提问题,但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却不曾尝试。常常是提出的问题在书上睡大觉,讲课结束时问上一两句:“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孩子们齐刷刷地回应:“都解决了。”事实让我很快发现,孩子所说的“解决”背后,“问题”依然存在。

  执教本课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让问题成为点燃孩子头脑风暴的一个契机。”有了这个想法,我尝试改变教学设计,顺学而教,顺势而导。

  上课伊始,在简单交流文章内容之后,我开门见山:“读《访兰》,你有什么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大家来我家赏兰,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兰草?父亲为什么制止我挖兰草?文中的“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访兰?……“我将大家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和孩子一起归纳整理,梳理出三个“议题”。

  一、父亲为什么“愠怒”?

  读书思考勾画交流。徐子军找到了父亲的话,揭示了缘由。“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反复品读,思考“空谷的幽物”与“玩赏的盆景”。

  1、聚焦“空谷的幽物”

  哪一段话介绍了“空谷”,展现了“幽物”?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研读“空谷”的环境,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闭眼中想象,在朗读中体味。好一个世外桃源!好一个人间仙境!“空谷”不俗,“幽物”不俗。“盈尺高、淡淡的绿烟、香气浓烈”的“幽物”给学生留下了真切的感官。“天地自然的'原气,山野水畔的趣姿”无需多言,只需要在文字中揣摩,在内心中意会,在朗读中表达。“清妙、清爽的兰”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一个“空谷的幽物”!

  2、品味“玩赏的盆景”

  联系生活说“盆景”,品“玩赏”。于佳欣说:“盆景是栽种在花盆中,供人们把玩的。为了吸引大家来观赏,它们经过人工的培植修剪。“野兰经过栽培之后呢?”“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欣赏盆景的美。

  二、文中的“味”指什么?

  “家兰和野兰都很美,只是‘味’有所不同罢了。怎样理解‘味’的内涵?”查字典了解“味”的内涵,联系课文寻求“味”的答案。孩子们很快理解了“味”在这里不仅指兰的“气味”,还揭示了兰的“气质、品格”。提炼家兰和野兰的“味”:“甜、媚、俗”“清爽、纯朴、有灵性”。

  三、为什么说“访兰”?

  研读野兰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也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一种敬仰之情蕴含其中。学生在朗读中品出了情,在思考中悟出了理。一个“访”字将父亲和我对“野兰”的情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访”幽谷之兰,“访”心中之兰,做人当如兰!

  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流畅,学生从文本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着感悟解读文本,自主性、积极性被调到起来。在理解内容之后,回归文本,发现语言表达上的奥秘,得言得意又得法!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