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淮安 赏析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1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翻译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

《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1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翻译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

  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这一时期杨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反映太平盛世。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2

  作品原文

  发淮安①

  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②,茨菰花白小如萍③。

  双鬟短袖惭人见④,背立船头自采菱。

  作品注释

  ①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②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③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④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作品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杨诗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鉴赏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船发江苏淮安,淮安,今江苏淮安县,明朝时为淮安府治,地濒运河东岸,也可说是江北水乡。水边长着稀疏的蓼草,其开花多为淡红色。水中植着荇菜,其根茎长青下自;又有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出小白花,露在水面如缩小的浮萍。淮安草木多矣,而作者选择水生植物作为描写对象,意在突出水乡风貌。淮安水生植物也不止此三种,作者特拈出蓼草花的淡红,荇菜根的碧青,茨菰花的嫩白,意在点缀出多彩的水乡。众多的景物中摄取这三者,亦可见诗人选材的眼力。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我们虽未看到那姑娘的容貌,但从她的神态中完全可以想见其像水乡一样清秀美丽。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恐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名家点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其诗如流水平桥,粗成小致。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曰:谓其颇见“太平宰相的风度”,时人目之为“台阁体”。

  作者简介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其著作主要有《周易直指》十卷,《三朝圣谕录》三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大致概括了他的诗文特征。

《发淮安》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这一时期杨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反映太平盛世。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