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
二语习得对母语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概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同异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在理论异同。
(一)母语习得
母语是指语言习得者从出生起开始接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是:语言刺激-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强化-形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刺激能够发出相应的语言反应。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来,语言的习得主要靠语言源的输入刺激和语言神经的吸收输出,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出的不是输入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出10%,并且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是无法直接刺激语言神经。所以行为主义认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吸收和输出理论是有局限性的。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带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循着母语的普遍语法法则去完善母语习得。在语法天生主义者看来,语言习得者能够自觉区分语境中母语与其他语言并能够自觉组织不同的母语从而在大脑语言区形成母语语料库。语法天生主义的观点也有局限性,例如狼孩大多不能习得母语或重建母语语料库。因此母语习得在大脑中是否天生存在一套语言习得机制还是有其不确定性。
根据互动/功能主义的观点,母语语言习得是个人内在学习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母语语言习得与其他技能和知识的学习类似。Piaget 就认为互动引发了语言习得和智力的发展;Vygotsky 也认为语言和智力的发展主要产生于社会互动中。比如很多保姆式语言“妈妈”、“袜袜”等的有意义的母语输入促进学习者习得。总之,行为主义和关联主义理论可以解释词汇和构词学的习得。心智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复杂语法的习得。互动主义理论解释语言功能的习得和意义与形式的联结。
(二)二语习得
二语主要是指除母语以外学习者所接触习得的第二类语言。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最初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法”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者认为二语学习跟母语一样遵循着模仿-重复-强化的模式。不同的是在二语在习得过程中受母语的干扰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影响或正迁移,有些是消极影响或负迁移,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比分析母语与二语的术语、语法、书写系统的区别,有效地避免母语的消极影响就可以习得二语。对比分析法认为母语与二语差异越大,二语习得就越困难。20 世纪 60-70 年代,二语习得研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乔姆斯基的统一语法为基础的偏误分析兴起,因此二语习得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在此期间,美国语言学家 Selinker提出了“中介语”假说,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与此同时 J.Schumann 建立了“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舒曼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和外语习得具有相似的普遍规律,因而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习得”这一术语时,常常兼指“第一语言习得”以外的各种类型的语言习得。二语习得过程中受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学习者对二语文化的认知适应有助于习得二语。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开始走向成熟,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视角并受到其他学科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一时期Krashen 的五大假说和自然习得假说对二语习得研究影响比较突出。
三、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一)二语与母语的关系
对母语和二语关系的讨论,以 Dulay&Burt 为代表的语言学者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彼此是隔离的关系,相互之间几乎无影响较小;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统一语法学者认为二语与母语之间完全混合并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语言区域。实际上,语言间不可能完全隔离也不可能完全统一混合,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比较极端。近年来,以 Cook 为代表的语言学者对二者关系大体有一个共识,就是二者是竞争也是合作的(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他们认为即使在母语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语言,这个语言也并不是独立的语言系统,而是将两者整合成了一种新的系统。这个整合不是两种语言简单的捏合,而是在母语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系统。
(二)母语对二语的影响
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二语的语言特征越接近母语,母语就越有助于二语的习得,这种积极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增加二语的习得难度就是负迁移。正如很多研究者提出的二语学习者会受到已习得语言的影响。行为主义学者认为母语习得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但是二语习得除刺激反应过程外还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为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一套母语反应系统,因此二语习得还受到一语惯性反应的干扰。除此之外,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之后能及时的运用到母语语境中,而学习二语时就没有相对应的语境还是在母语语境中使用。行为主义学者认为言语转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误产生的最大来源,这也是因为母语“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中介语学者认为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并不大,他们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重建一套新的语言结构。中介语学者指出很多二语错误并不是母语导致的,而是新建语言结构形成的。因此,中介与学者认为母语对二语影响几乎很小。在天生语法主义者看来,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言语转移带来的不是正负迁移而是核心与外围的问题。如果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使用的语法结构与母语习得时不是同一个的话,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就停留在外围上。而如果学习者使用的同一个 UG,通过母语习得提供自然语言,母语就会影响二语习得的核心部分。
(三)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根据 Cook 的多语言能力学说,共存于大脑中的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同时,二语对母语也有相应的逆反效应。因此根据二者的关系我们假设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如下: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分为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从微观角度来看,二语对母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有影响。乔姆斯基的统一语法宣称,人类大脑中生来就有一套有着共同的语言规则和参数的语法结构,这套结构管理着语言习得并让人类语言彼此相近。根据对比分析理论我们知道越是相似的语言,越容易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如果二语与母语语言结构相似的话会对母语有积极效应。例如英语句型结构与中文结构相似性很大,所以大多数以英语为二语的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句法结构后无疑促进了中文语法的习得;再比如在词汇上,二语对中文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中国的二语习得者也经常在口语中夹杂“good”、“okay”、“well”、“bye”等的用法,这些语言接触后的借来词,虽然没有改变汉语词汇的核心部分,但是却在外部丰富了中文词汇,所以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二语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产生积极效应。尽管语言之间相似性越大的两种语言越容易产生积极效应,但是双语者与单语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都是不同的,这是大脑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对脑结构产生了影响,而可塑性体现了一种学习能力。正如新生婴儿需要很长的时间成长,其实这一段大脑塑造的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大脑对环境的信息进行编码,反应于大脑中,使得人脑更适应环境的需求。最早的脑可塑性现象是从动物身上发现的:如果动物生存在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那么他们的大脑重量变重、大小增加、灰质层变厚、神经元数量增加。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家养的动物生命力比野生的弱的原因。而同样在人类身上,二语积极效应也改变了我们的大脑提高了其可塑性。但是二语对大脑的影响不仅限于积极性,还有消极效应,例如英语26 个字母与汉语拼音 46 个字母很多极为相似,这使得习得英语后的很多学习者混淆甚至忘记汉语字母的正确读法。因此一种语言的侵入导致另一种语言能力的下降或退化,我们叫做语言的磨蚀即语蚀现象。但是语蚀现象是否直接与二语的入侵大脑有关还有待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来去验证。无论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都认可了二语与母语之间直接作用的关系,但是 Selinker 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认为两种不同语言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而是中立的。他认为中介语是在二语与母语之间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这套体系是可变化的可渗透的,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或二语都有石化现象,所以我们也可以假设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可能是中立的。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讨论了二语及母语习得的一些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二语与母语的关系。其次,我们探讨了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学习二语时,我们知道母语产生的一些影响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二语。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二语对母语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母语并更好地习得二语。事实上,很多教学法都能帮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方面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无法把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生动思维与母语联系起来,所以母语与二语之间的信息差就会很大。我们讨论过二语对母语逆反效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拓展母语和二语学习。同时让我们意识到在多语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两种不同的语言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去掌握不同语言的词汇,句法及文化。尽管我们是在母语背景和语境里学习二语,但是学习者的语言模式一旦形成也很容易影响母语,甚至会导致语蚀现象。所以作为语言教师,教授二语不仅意味着二语语言技能及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母语的唤醒及刺激。本文只是从理论上简单阐述了二语对母语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采用实证研究法继续对一些假设提出实例验证才能更有效地通过效应促进双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柏令。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沈莉。二语习得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