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心得体会 人格

管理员

摘要: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儿童的……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1

  读完该书,我的头脑仿佛经历了一场风暴,让我对教育和现状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展现的事实、智慧和远见令我着迷并深感震撼,然而面对现实我又感到困惑与矛盾,更多的是引发了对自己教育实践的反思和审视。

  (一)震撼:为什么在我们领导专家和老师的眼里一堂完美得无懈可击的课,却被外国专家所否定。为什么20多年前中美两国专家在一次互访后作出的富有前瞻性的预测,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美国专家称:中国学生是世界最勤奋的,学习成绩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一定会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国专家称: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病入膏肓,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文化一定赶超这个超级大国,但20年过后,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0多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测都错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落后了。试想一个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这个聪明又勤奋的民族,为什么却出不了这样一个顶级的人才。其实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起点上已经输给人家了,而且输得不知不觉,但后知后觉尚可亡羊补牢,迎头赶上,万万不可做不知不觉的愚者,错失历史发展机遇。一旦错失,将会付出沉重的的代价,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这一点。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着深层次的背景和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的教育作出反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靠的是知识,创造和核心技术,谁占领了新科技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最大的发展,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因为核心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是买不到,而科技的发展有懒于教育的发展。面对这场全新的教育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该做些什么

  (二)矛盾与困惑

  我们基础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然而,尽管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际上却在严格执行应试教育;虽然我们不断呼吁减轻学业负担,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孩子们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烂漫、活力与创造力。我常常思考:孩子们为这样的沉重代价付出了多少?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究竟有多少积极影响?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过重的负担和超前的教育就如同晚餐放在早餐吃一样,不仅无多大益处,还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矛盾,如何调和这一矛盾,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场新的教育改革正在开辟新的成才路径,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改革课程和评价体系。面对新课程,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应对,又做了哪些准备?

  (三)反思: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提供了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资深教师还是新教师,在面对新课题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新教师”。如何顺利进入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需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但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理念不可动摇,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发展应包含四层含义。

  (1)这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限于智力的片面发展,不应以知识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还应涵盖道德、情感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成长。

  (3)这种发展是一种个性的发展,对于智力正常的人而言,我们应该持有这样的观点:学生之间并无优劣之别,唯有差异之分,应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4)这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效果会在他今后很长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逐步体现,不仅仅以分数的获得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终点。有人说:"科学与艺术在山底下分道,而到山顶汇合拥抱".这句话应该是对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回顾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涯,就是缺少如何把正确的观念化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其实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的班级就是自己实践探索的基地。作为一个老师对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加以用心设计,并在课后不断反思总结,才会有所进步。孔子曰:"我日三省我身。"而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对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又有多少省悟呢只有在不断学习,否定和总结中提升自己,真正的走进新课程。在这场伟大的教育变革中,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2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回顾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和天才,他们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若给予更好的教育,他们定会变得更加卓越、健康、善良、宽容、出色、聪慧、正直、博学、谦逊和坚韧。简而言之,只要怀着真诚的态度,采用更优秀的教育方法,这些孩子就能成为更加完美的伟人和天才。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并加以培养。仔细分析那些所谓的“笨小孩”或“问题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同样有闪光点。如果每位父母都能细心观察,总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他或许缺乏纪律性,但非常爱劳动,愿意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又或者他成绩平平,但酷爱绘画,画作很有创意。孩子们身上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发掘。如果我们每位老师和父母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天才。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与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好人,善于与他们交友,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心声。”教师唯有对学生倾注真挚的关爱,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信任和尊重,从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树立自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闪光点,然后将其放大,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引导他们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知“爱”对孩子的重要性。爱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只有用心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3

  对于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我来说,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方面还很欠缺,因此,阅读教育理论成为一种很好的自我提升方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让我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致力于让教师和学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关注教育的意义,也关注当下的教育问题;既重视教育的传承,也注重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我看来,这种变革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尽管现实中教育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局面确实在逐步改善。以我所从事的英语学科为例,我上学时,老师们更侧重知识点的教学,成绩提升往往依赖死记硬背和大量刷题。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师范教育后,我发现如今的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在实际语境中进行教学。词汇和语法依然是基础,但要构建稳固的语言体系,必须通过真实的语境来实现。语言之所以称为语言,是因为它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那么,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感到幸福呢?关键在于让他们感受到所教和所学的内容是有意义的.,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同时也能在精神层面得到提升,例如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或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甚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反思中成长”的理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直对我影响深远。经验可以通过时间不断积累,但反思则需要智慧,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只会培养出教书匠,而非教育专家。反思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更应形成自己真实的感悟。唯有不断反思,方能发现自己不足,逐步成长,最终形成教育智慧。尽管我平时也会将教学中的问题与有经验的教师讨论,但由于缺乏专业术语和持续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真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外,我还要经常撰写反思,记录自己的教育历程。

  教育之路漫长而艰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需汲取丰富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自身教学,成为新教育的实践者,成就幸福的教师生涯。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4

  小儿唯一,虚龄六岁,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活泼好动,爱哭爱笑,具备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所有特点。他最大的爱好是看动画片和画画。我认为看动画片也并非坏事,当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从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激发脑细胞,从简单幼稚的台词中学到语言文字的应用,从不太复杂但又引人入胜的情节中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当然,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

  我最感欣慰的是儿子喜欢画画,家里的本子和各种笔散落得到处都是,他几乎随时随地都能拿起笔来创作。那些涂鸦之作,用成人的眼光来看自然是难以理解的`。每到茶余饭后,或是下班刚回到家,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时,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抱着孩子坐在腿上,让他一页一页地翻看他的作品,并用天真幼稚、口齿还不太清晰的童音为我解释每一幅画的内容。几乎每一幅画都能让我忍俊不禁,捂着嘴偷偷笑起来。

  记得有一次他说要画一只长颈鹿,三下两下就好了。他把长颈鹿的脖子画成一节一节的,还煞有介事地说,要是嫌它太长还可以缩进去几节。长颈鹿的腿只用几个细长的长方形表示,我问他长颈鹿的脚呢?他说长颈鹿正站在浅浅的河里,看不到脚面。你说以一个成年人的头脑,怎么会想到这么天真的理由?虽说“长颈鹿”不太像长颈鹿,但我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儿子的作品,鼓励他再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儿子也很开心,又动起了笔。

  望着他专注的神情,嘴里无意识地叨唠着:“这是……再画一个…….”我陷入了深思:是啊,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说得好:“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孩子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无法估计的创造力,问题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培养。当年,爱迪生如果只爱到教师的谴责没得到母亲的引导,说不定这个未来的大发明家就因此而陨落。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所谓的“奇谈怪论”“乱说一气”“胡言乱语”不要一味地予以否定和打击,应从中找出闪光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总之,无论谁,不管对哪个孩子,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地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