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俄罗斯小说《鱼王……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1
读《鱼王》的时候经常让我想起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猎人》,一样的关于原始与野性的故事。
故事背景仿佛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疏远的世界,不是隔离而是疏远。在这里我都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痕迹,但是人们固执的守着原来的习惯,按着猎人或渔夫所世代传承下来的信仰行事,不迎合当代的道德标准,他们自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与习惯,较之现代有文书可循的规则,他们的规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偶尔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过去的追忆以及对工业文明的拒绝。
在书里,有各种原始森林场景的描写,作者不吝惜笔墨,把原始森林的粗矿野性以及野性以外的柔情描绘的十分动人,尤其是那一朵百合花实在令人惊艳。
感受最深的篇章是《白色群山的梦》,阿基姆和艾莉亚像是固守传统与现代的两个缩影,在原始森林里,艾莉亚在被阿基姆救下之后一段时间里似乎被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和阿基姆达成了一致,他们在困境之中成为彼此的依靠。然而一回到现代社会,他们的差异就显现出来,艾莉亚适应了人与现代建设的村庄,而阿基姆确固执的拒绝现代医学的方式,而选择以前传统的做法。到了最后,两个人终于分道扬镳。仿佛原始只是一个基础,在困窘的条件下,人们都可以妥协,而固守传统只是一个选择,在有更多丰富条件的状况下,只有少数人才会如此。
书的最后,作者用了一系列相反的词汇来形容这个时代(现在看来其实也是过去了,但其实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如果笼统一点说,就是矛盾。时代有着各种两面性,不管喜欢与否,这些两面性都不会仅存其一。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2
阿菲斯塔耶夫的文笔实在自然且力透纸背,字里行间似乎可以感受到寒风呼啸带来的冰碴子,闻到百合花的香味,听到融冰的潺潺流水声…实在很美,这种美是矫揉造作、端着姿态的作家永远也学不会的。虽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对比上一本我读的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二者给我的阅读感受实在不同,那一本带着像塑料假花一样的美感,还是更喜欢俄国文学的厚重,它来自原始的生命力与俄国人民永恒的矛盾性。
俄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善与恶的较量,而这种人性矛盾在俄罗斯民族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这也是我每次读俄国文学作品总能感到厚重感的原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尔斯泰,再到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们用犀利的笔触、厚重的思考勾画出了一个复杂的俄罗斯,然而这片地图始终是不完整的,我知道莫斯科,知道彼得堡,知道伏尔加河和顿河,却始终未从思想上踏进那片原始广袤、冰冷神秘的地带,西伯利亚。而读完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只有一个感想,相见恨晚。原始而躁动的冻土地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无论是远方连绵的白色群山还是冬夜天空闪烁的群星,都是西伯利亚对永恒生命未曾停歇的呼唤,都是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人们无法割舍的永恒乡愁。
尽管整本书由许多“去情节化”的小短篇组成,但大体上是围绕“我”、“我的弟弟”柯利亚以及最重要的阿基姆展开。
这本书第一个最重要的主题,赞美生命力,然而不是《老人与海》的人类英雄主义式的生命力,而是对宇宙赋予的人类以及大自然共同生命力的赞美。
就说说阿基姆的故事,阿基姆是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作者的倾向于散文化描写,没有时间顺序,所以阿基姆的故事显得有些零碎,但仍然能理出脉络,而且阿斯塔菲耶夫通过阿基姆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内涵是最为丰富的。首先,在整本书后半段出现的《鲍加尼达村的鱼汤》中,描写了阿基姆的成长经历。他没有父亲,阿基姆的母亲却不停生育,家里的孩子都只能靠村子里的大锅鱼汤过活。在鲍加尼达这个只能依靠原始渔猎的小村子里,一大群无父的孩子们就像野草一样生长。而村子里的其他人,尽管多是粗野的残暴的偷猎人,在面对孩子们的时候竟显得慷慨慈爱起来。后来村子没落,所有人都离开了,阿基姆却仍然深深眷恋着这片故土,眷恋着哺育生命的母亲。西伯利亚的生命似乎都这样神奇,尽管在面对狂风暴雪时脆弱的不堪一击,但也能在夹缝中依靠一口汤一口水活下来。
最后一个故事《白色的群山》则带了点西伯利亚式的浪漫情愫。孤身前往深山捕猎的阿基姆同被人蒙骗寻父之旅的莫斯科姑娘艾丽雅在经历了疾病、严寒、生命行将枯竭之后而终于被搭救的故事。这样一个一句话便可以概括的简单故事,却有着无法穷尽的深刻意义,阿基姆的人性——遇见了木屋里奄奄一息的艾丽雅没有弃之不顾,反而尽全力拯救她;二人共同的顽强生命力——抱着永生的信念,穿越白色的群山,踏过雪原冰川,顶住寒风,二人一狗在茫茫白雪中孤独的行进;结尾二人离别的怅然若失,艾丽雅在飞机窗口望见那个忽隐忽现的“孤独的、穿着短皮上衣的身影”渐渐融入到茫茫暮色中。分别是注定的,因为阿基姆是西伯利亚的人,他的灵魂属于这里严寒地,在生死考验中渐渐靠近的心到了正常世界自然也只能就渐行渐远,但这恰恰说明了处于完全隔绝社会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容易给予并接受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你是我,我也是你,我们本就是一体的,拥有共同命运。而到了现实社会,也许这一场奔向白色群山的旅行,只能是一场幻梦罢了。
阿斯菲塔耶夫在最后一句话中说,“能使人感到温暖的,只有对春日和夏天的梦想。恶劣的天气越冥顽,严冬和寒风越肆虐,对明朗的晴天、阳光和温暖就有越热切、越强烈的期待。”这恐怕说的就是西伯利亚人民骨子里的坚韧和生生不息吧。
本书探讨的第二个主题便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在斗争中达到和谐平衡,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以渔猎为生,人与自然是斗争着的,同北极狐、同鲟鱼、同野熊。而古代人类的捕猎能力与欲望是克制的,这也是西伯利亚千百年来仍然生生不息的原因,这是自然力的作用,神秘的大自然让人与动植物和谐统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欲望毫无节制的增长,捕猎工具杀伤力更为巨大,这使得双方的对立到了难以弥合的地步。
这一点在《鱼王》那一篇中体现的很明显,伊(是前面某篇失去了女儿的偷渔人柯曼尔多的哥哥,忘了叫什么名字,其实柯曼尔多的故事也主要讲的这一点)是个同其他粗野偷渔人不同的讲究人,把一切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然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鱼王的时候也仍然起了贪念,妄想获得“鱼王”。作者多处描写了“鱼王”阴冷的眼神,传达的就是对于不知节制的人类的警告。掌握了自然奥秘、甚至探索过宇宙太空、登过月球的人类,现在同妄想捕捉鱼王的西伯利亚人一样狂妄自大,以为自己已经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因而对于大自然毫无敬畏之心,其实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仍然无知且弱小。伊最终在水中不断忏悔,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在忏悔中他其实已经被解救了。我始终相信,在宇宙中,在世界上,存在着一种“超脱”,一种“永恒”,也许它是上帝,是自然规律,或其他东西(这可能被无数的哲学家讨论过),但不管是什么,这种“永恒”始终统治着这世间万物,人类要相信自己并不是万物之主,要敬畏永恒,敬畏自然,在敬畏中我们可以节制过度的欲望、贪念,在敬畏中我们可以保持同自然的命运相通,这样人类同自然就不会是对立的了,因为我们都是造物主的作品,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共同呼吸生长,依靠着冥冥之中的那一套法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永恒的相通才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归宿。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3
作为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代表作,《鱼王》中的13个故事每一个都可以相对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融合映现出上个世纪的西伯利亚。像西伯利亚纯净而神秘的雪,《鱼王》的故事情节看似简洁却又让人着迷,描写中不乏隐喻,反应了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道德与规则的深刻思考。在小说中,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西伯利亚的自然风光,冻土带的河流中有鱼,原始森林的冰雪上有人们走过的痕迹,极地圈周边的蚕忙着编织完美的茧,所有的日子都从它的肚子中流逝,时光是静谧的,也是流动的。
楚什镇的人们爱吃新鲜的鲟鱼,再往北方一些,人们爱吃的是凹目白鲑、马克鲟鱼和聂丽玛鱼。若是随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往西伯利亚深处走去,将故事里的坐标串联成一幅地图,我们便不难发现,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喜欢吃的食物和口感都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是与当地渔业打捞的生态环境所统一的:在西伯利亚,人们感恩自然的恩赐,自然赐予当地人什么食物,当地人就喜欢吃什么食物。
楚什镇的年轻人常常聚集在码头,镇上的老住户曾在这里对“我”解释楚什镇的名称源于一道名为“楚什”的菜肴,而据“我”推断,楚什镇的名字应当来源于春日里牡鸡的叫声,听起来很像“楚——什!楚什!楚什!”但无论怎样,这个古老村庄的名字都令人难以忘怀,饱含着人们对自然的眷恋与热爱。
自然是所有人类的故乡,一旦故土发生变化,人类自身必然也会面临不可预知的状况。上个世纪,由于水电站、铁路等工程的大量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自然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变化,有人被欲望驱使,对自然予取予求,有人努力找到善与恶、自然与道德的平衡点,并以此制衡着自己的生活。《鱼王》的故事中,贪婪自私的人们几乎都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在《白色群山的梦》中,极度自负且道德沦丧的大学生戈加·盖尔采夫受到了惩罚,而她女伴口中那个善良的“好人”阿基姆则被自然与命运眷顾,即使身处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也得到了直升机的救助,帮助他与称呼他为“好人”的姑娘离开了危险重重的地方。
西伯利亚曾是苦役、政治犯和战俘的流放地,在《鱼王》首次收入的《没心没肺》中,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着力刻画了几个逃犯的形象。身体健康的逃犯为了活下去泯灭人性,不惜吃掉同伴的肉,而极力维系着道德底线的坡脚逃犯则在艰苦且几次险些丧命的逃离后,被捉回了惩戒营。最终,坡脚逃犯杀死了欺辱戏弄少年的押解员,而后自杀。逃犯的生活充满秘密,但对于坡脚逃犯,“我们”却很了解。在被“我们”收留期间,他讲了许多令人迷茫困惑却又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提到一个被殴打、关禁闭、被饥饿所困几乎失明的老哲学家,说他宣称“我是囚禁不了的。是你们永远地被囚禁……”坡脚逃犯不是哲学家,他以死亡的方式逃脱了被囚禁的命运,扼制了在惩戒营中的恶,得到解脱的,是他淳朴善良、热爱自由的本性。
小说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提到了老西伯利亚人出于对自然的敬重和畏惧而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与传统习俗。它们几乎被人们遗忘,却又在危险的时刻映入脑海,在甜美的时刻让人感知到自身的渺小与命运不可更改的轨迹。
渔人与莫斯哥人在原始森林中爱上了对方灵魂中的善良、纯洁与宽容,然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感觉着同样冷清的空气,听着同样频率的风声,却从没有在清晨的同一秒钟醒来。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人们的思想、生活习惯和对自然的敏感度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着极大的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人意外相遇,发生一点交集,而后各归各位,在各自的环境中过各自想象的生活,或许也是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一点善意。
在最后一个故事《我找不到答案》中,“我”在曾经熟悉的道路上迷了路。
城市人烟稠密,旧的街市有了新的名字,往日的时光随着生活的标志渐渐黯淡,“我”对这座城市最清晰的记忆全部和鱼有关,写“这是毁坏的时代,也是建设的时代,这是哭泣的时代,也是欢笑的时代……”
覆盖在土地上的城市终究不够真实,总有一个人要来刺破自己的伤口,以血书写,王小波对《鱼王》的喜爱并不算偏爱。俄罗斯人从未终止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思考,并将之书写成章。亚历山大·格里戈连科在《泰加林人的故事》赋予主角以幻境来醒悟,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则以现实泅渡人物,在这一条河流上,善与恶、欲念与平衡是人们航行的桨。
人类从未超脱自然而存在,自然的良善与宽厚全部与人无关,而人们的善与恶都躲不过自然的眼,住在西伯利亚空旷寂寞的雪中小屋,猎人平静地疯狂着,像时光洪流中的一个符号,自然会根据人类用善恶写出的诗篇,做出死刑的判断。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4
这是一本长篇小说,历时很久才读完它,这段时间又偷了很多懒,该看书的时间都在看电视看综艺,该起床练瑜伽的时间都在赖床睡懒觉,连续两个周末加班一天,后续一段时间才把作息调整过来,在空闲的周末静静的看几个小时书。
这本书主要是与河、捕鱼、航行相关的情境,共13个故事,相互独立,但言语之间又有些许联系,生存,战斗,人性,未详尽但却淋漓尽致。大自然的律令与生存法则,让人充满敬畏感,生与死之间的战斗与挣扎,让人肃然起敬,在读到依格纳齐依奇与鱼王的惊险斗争时,我心都是揪着的,生怕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他被鱼王拖入大海销声匿迹,但又唯恐好胜的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鱼王刺死,还好作者给了一个稍稍好点的结局,鱼王游向大海,他得以喘息,生与死的战斗,让我看到人类的伟大与渺小。阿基姆那不经世事的年少无知的母亲,充满爱心弱不经风的姐姐,悲苦一词已无法形容他的存活,但却超越他年龄的力量保护着他的家人,亦怀揣着成为“勇敢号”上的水手的梦想,实现了,但又不复存在了,生命,境遇,力量,敬畏。阿基姆偶遇&拯救在原始森林中的艾丽雅,大雪的覆盖,生命的垂危,不抛弃不放弃,不管是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阿基姆感受到了他从未有过的被需要,是这种情绪使然让他不抛弃还是其他,我终究感谢,让我对茫茫然大雪依旧感到有一丝温暖。
“看世界,见众生,遇自己”生活应是无限美好的,怀揣着好奇与探索的心去发现~~
俄罗斯小说《鱼王》初中读后感5
俄罗斯作家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说《鱼王》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着实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80年代,苏联文学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作家们的创作观念和艺术探索的热情空前高涨。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许多作家更加注重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人性进行深度探索,他们对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类的命运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并把这些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表现出了道德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显然,在同类作品中,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最具代表性。
《鱼王》的独特性在于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熟练的将散文与小说融为一体,使其具有散文的抒情与哲思,又有小说的诸要素及艺术表现方式,只不过阿斯塔菲耶夫在创作这部作品上将“自由”做到了极致。小说由十三篇中短篇小说组成,既独立,相互间又千丝万缕,其间有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些则是他的所见所闻,没有刻意营造出一部长篇小说的庞大结构,也没有精心雕琢每一个故事情节,散散淡淡,似小说,又似散文,看似随心所欲,却又在故事的内核中体现出思想的深邃。整部小说无一不是阿斯塔菲耶夫个人最独有的经验、情绪、内心、敏感与想象的结合。
阿斯塔菲耶夫用最有情味、富有美感的的语言描述出原始森林、叶尼塞河等自然环境的质朴,行文之中,能感受出他对大自然饱含着浓烈的深情。他的心绪与天地万物相融合,但凡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在他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也是值得敬畏的。反观他小说中的人物,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则体现出了人性暗黑的一面,与质朴纯净的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然的无私,人类的自私,在这部小说里随处可见,也不断地引发人们思考因与果、善与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命运姿态。比如一直缺席,最近才收录到这本里面的《没心没肺》一篇中,阿斯塔菲耶夫笔下的三个诺里尔斯克逃犯就将恶与善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阿斯塔菲耶夫也抛出问题,让读者思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与环境中,为了生存,是否应该置道德、人性于不顾,任意烧杀抢掠,甚至杀同伴吃其肉?小说中,谢雷和什梅尔“恶”得没有底线,人性泯灭得彻底,他们基本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所有的信念就是不择手段的生存下去。而另一个坡脚逃犯在被维索京和“我”父亲救助收留后,又被抓回了劳改营,后来,他为了救下一个少年,夺走押解员手中的枪,打死了押解员,最后跳崖自杀。显然,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位善良的人,反而让两位恶者不知所踪,善与恶的因果并没有得到最好的诠释。可是,在我看来,阿斯塔菲耶夫早已用含蓄而有富有寓意的笔调将恶人的命运昭示出来了。不是命运不公,只是时候未到。他写坡脚逃犯的死,壮烈而震撼人心,其目的是将人性的善无限放大,告知世人,牺牲自我拯救他人是一种极大的善,而这善并非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可正是这样的善能战胜世间一切的恶。
同样,在其他几篇中,善与恶、因与果依然裹挟在每个人的命运之中。比如,《在黄金暗礁附近》一篇中,狡猾胆大的渔夫柯曼多尔多番躲过渔场稽查员的追踪,却没能躲过心爱的女儿被开车的醉汉撞死的命运。再如《渔夫格罗霍塔洛》中凶悍聪明的格罗霍塔洛对自己的捕鱼师傅库克林见死不救的冷漠,令人发指。可他借着酒兴对着夜空大喊故去的母亲,又让人动容。对于这个人性逐渐泯灭的渔夫来说,故乡和母亲怕是他生命中仅存的一点善念了吧。此生,他的命运跟行尸走肉也相差无多了。
然而,在《鲍加尼达村的鱼汤》一章中,鲍加尼达村里渔业捕捞队的大部分渔民用一锅锅滚烫的鱼汤拯救了卡西扬卡一家人的性命,也拯救了其他暂时没有人赡养的孩子的性命则是人性“善”的体现。鱼汤给阿基姆(卡西扬卡的哥哥)留下了幸福的记忆,也让他养成了乐于助人、重承诺的善良性格。因此,在《白色群山的梦》这一章中,与自私的大学生戈加·盖尔采夫的恶相比,阿基姆人性中的善被放大、得到了更深的体现。
阿斯塔菲耶夫热爱自然,他笔下的故事似乎也意在遵从自然。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没有人工凿饰的痕迹,都是天然而成,不论是悲,还是喜。就像《鲍加尼达村的鱼汤》里阿基姆的母亲,她的存在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种体现。她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也热爱自己的孩子,她从不刻意去追求婚姻,骨子里带着一种无私、顺其自然的天性,遇到喜欢的男人就在一起,怀孕了就生下来……从某些方面来看,阿基姆的母亲就像大自然的化身,阿斯塔菲耶夫借她来寓意自然,而那些男人则是人类,自然是无私的,也是慷慨的,它们向人类提供了他们的所需。可自私的人类是贪婪的,他们不断地索取,也不断地毁灭自然,再次体现出人性中的“恶”。在生了七个孩子,怀上第八个孩子后,阿基姆的母亲吃下了黑色火药(打胎),身子骨彻底的垮了,终于死去。这个始终按照自然本性而活的善良女人终究没能逃过被男人过度索取后,被迫自食恶果的命运。
阿斯塔菲耶夫曾说过,“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为善,而文学家的真正的和最高的使命就是理解这个善;肯定它,使人不要自相残杀,不要杀害人间一切生命。”然而,《鱼王》这部小说,在质朴、唯美的原始森林中、叶尼塞河里却让人真真实实看到了残忍杀戮的存在。显然,阿斯塔菲耶夫是想用最直接的“恶”来提醒人们,良善的重要性,它是生而为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否则,这与禽兽有何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