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小说读罢,放下……
(精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小说读罢,放下案头。读这个小说用了半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好的小说魅力就在此,总让人迷恋其中,不舍离开。
因为自己去年也曾去过离额尔古纳河不远的地方,小说中提到过的金河、满归我都亲自到过,自己在大兴安岭深处了呆了好几天,虽说现在没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壮的树木,甚至小说中提到的各种狍子、鹿甚至水獭都没有看见过,但是走在大兴安岭林区中间,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种静谧感。以至于读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产生深深的共鸣。
小说中通过一个年逾古稀的老酋长的女人的口吻,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渺小的鄂伦春氏族的集体生存的画面,虽然“我”的描写并不是很圆润,但她却是在讲她百年来的见闻,而这个见闻正是这个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的生存变迁历史。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说流露出来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小说里的人物尽管受了些现代文明的影响,在原始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没有经历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他们既敢爱敢恨,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现在对手面前;他们也可以在了解自己过错之后而挥刀自宫(抱歉,小说里的鄂伦春人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到之后会对上号);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记自己的操守……总之,他们就是把对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而又会在整个大家庭中充当自己的角色,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为族长的拉吉达让伊芙琳在平分出来的肉先挑,她挑了两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个人的任务分工都很明确,男人们总是愿意出去打猎而把猎物等量的分给氏族里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描写的鄂伦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谐,虽然没有强大的物质生活保证,可是他们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那么贪婪,一味的.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他们会把用不了的东西存在树上而不带走,他们烧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鲜的大树,而是捡那些已经枯萎落下的枝干。他们已经达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的可歌可泣。
还有一个比较震撼的就是他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生死,尽管疯狂的爱过恨过,可是死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很平淡,或许是死亡经常毫无征兆降临的缘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为不会再爱了,可是仍然和瓦罗加依偎在了一起,时间是一切解决不了问题的良药,我们也应该从他们中间学习些什么?大家总感觉死亡离大家很遥远,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点危险的事情。生命的本质不应该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宝贵的,人们不应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更不应该随意的剥夺他人的生命。
鄂伦春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他们的语言会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几十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而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当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年轻人总是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去。迟子建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写了时代烙印留下来的东西,如文革,如开放,而她却把游牧民族的活化石递到世人眼前,她为我们保存了这最后一点纯真,单从这点来说她就很伟大!人性总是相通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于这个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们不能称之愚昧,因为这两条线永远是平行的,我们得到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并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玻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国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该长篇小说20xx年出版,20xx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而且被公认为茅盾文学奖中排名前十的优秀作品,20xx年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豆瓣评分高达9.0分。作者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漠河市,现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其他代表作还有《群山之巅》、《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她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90岁鄂温克老人的自述形式,讲述二十世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该小说很具迟子建作品的特色,文中对自然的描写非常唯美,让人印象深刻;小说反映游猎民族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体现作者对自然的思考、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小说中有大量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借以反映人性的善恶和生存之不易。按照作者自己在“后记(跋)”中的表述,该小说创作的“种子”是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人物,一代又一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部落的两位萨满(相当于巫师,有很强的神力):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为了部落的利益、为了亲情,他们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尼都萨满是主人公的伯伯,他终生未娶,常年女性打扮,一直深爱着主人公的母亲,但受限于氏族规定,主人公父亲去世后也不能娶她的母亲。妮浩萨满是主人公的弟媳,为了救死扶伤,自己的6个儿女先后死了4个。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死亡事件。在大自然面前,游猎民族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包括恶劣的天气、野生动物的攻击、伤病的困扰,也难怪他们会极度崇拜自然的力量、相信神灵、相信因果报应。主人公的父亲死于雷电,一个姐姐死于风寒,姐姐列娜是在部落迁徙时冻死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也是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则死于熊掌,小儿子安道尔被误杀,大儿子维克特死于酗酒,几乎没一人是善终的。
游猎民族人数很少,一个乌力楞(部落)里就二、三十人,大家都是亲人,会很亲密也很容易产生冲突,由于缺少缓冲和解决手段,有些看似不严重的冲突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或对人造成严重心理问题。比如书中描写的依芙琳(主人公的姑姑),她口毒蛮横,说话经常得罪人,她吓跑过娜杰什卡,气坏了玛利亚,逼死了自己的儿子金得。又比如,拉吉米由于意外事故失去生育能力,一直闷闷不乐。后来他领养了汉族女孩马伊堪,他担心失去女儿,直到30岁都不让女儿结婚,结果导致女儿自杀。
读完这本小说,我就在想,到底像鄂温克这样的游猎民族,最终该走向何方,才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存。继续保持原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不如人意;改为定居生活,势必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驯鹿都不适应。也许这世上就很难有两全其美的完美答案!可是,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势头无法阻挡,人类有了更强的能力,很难不向自然索取更多,人类看到了新的可能,很难不去寻求改变。只希望,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尽可能多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兼顾其他生物的生存问题,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控制欲望、回馈自然。
由于体例的问题,这部作品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太出彩,个性突出丰满的人物并不多;作品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多是人与自然,有些人与人的冲突情节略显突兀,有些情节太过离奇,比如老达西对尼都的奚落,老达西死后玛利亚突然就怀孕了。虽然有这些不足,但我仍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其文学性,还是立意高度,都值得我们认真反复鉴赏。首先它立意很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与现代的冲突、对生命的思索,一直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作者的文字功底很高,尤其表现在对自然的描写,非常具有诗意;再次,少数民族、最后一个游猎民族这样的选题也非常吸引人,能充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总之,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我认为,之于读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本让自己“欲罢不能”、可于灵魂激烈碰撞并产生精神“多巴胺”的优秀作品,无疑,《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
本书以一位自称为风与雪的老熟人、最后一届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用富有神奇宗教色彩、浪漫温情的”万物有灵论“,分上中下和尾声,即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部分娓娓道出鄂温克部族的百年沧桑和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生死传奇故事,作者用根植于生命骨血的敬畏”自然“属性,用通透灵动的精妙语言描绘出了一代代有血有肉、饱满纯粹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部落人物,以及整个部族一次次与命运殊死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和最终没落的无奈现实。
鄂温克,一个出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百年部族,一个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以驯鹿为图腾、以萨满为信仰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一群逐驯鹿而搬迁,生存于严酷大自然、住在乌力楞中希楞柱里的原始部族人,他们一直生活在受自然灾害、物资贫乏、猛兽、瘟疫的侵害,也受时代变革的侵犯,像日寇铁蹄、文革风云、森林破坏等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团结抗争精神。
我们的语言在描述感觉方面总是苍白,因为喜欢,我不停把书转借亲朋好友;也因为喜欢,我总是舍不得快速看完,以至于接连看了两遍;同样因为喜欢,满腔的激荡难以言表,总是由她而联想到《狼图腾》和《穆斯林的葬礼》。
如果说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那驯鹿就是鄂温克族的民族图腾,她们以驯鹿逐食而迁徙,以白色驯鹿为驮载玛鲁神的“玛鲁王”,驯鹿如同她们的孩子一样珍贵。
如果说穆斯林是回族的宗教信仰,那么萨满就是鄂温克族的神性信仰。《穆斯林的葬礼》和《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同样是茅盾文学获奖作品,同样是实力女选手,同样有被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悲情爱情故事。
记得当时喜马拉雅听《穆斯林的葬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心痛不已,对于穆斯林的信仰束缚使主人公们痛苦、纠结和无奈,只是更侧重于爱情故事是本书的魔力之一。
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主人公母亲与父亲和伯父的爱情故事只是本书之河的一个分支。最吸引人还是萨满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读完全书你会有一种向往的`魔力让你不断想了解更多,“万物有灵论”使得鄂温克人在与自然相处中平等又和谐,人与人、驯鹿与人、树与万物、风雨雷电都有各自的神,所以才会有一命换一命的萨满文化。
其实仔细回味本书,各种不容易和苦难很容易让人崩溃,犹如我们读了《活着》,读了《平凡的世界》,总是会产生万般的不忍,万般的愤懑,强烈感受到“为什么人活得这么难、这么苦”。然而这本书通体读起来并没有让人有丝毫的怨对和苦痛,最多的是崇敬和温暖,不由感叹鄂温克人为什么可以对自然万物如何敬仰,对生命苦难全情接纳,把这一切都归为天神、雷神、树神等各万物之神和萨满的召唤。
“接纳”是现如今灵性课程和自然法则的推崇生活方式,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炼来使人取消相较心,有接纳的力量来适应生活。
然而书中鄂温克人却天生有接纳之力,像主人公的儿子安道尔、孙子安草儿和“隐秘”孙子西班,他们天生愚笨、痴憨和善良,主人公并不以为负担,而是称他们是驯鹿之子,是大森林的儿子。
安道儿:“你把我打倒了,我能看云彩,这是好事。”“她爱撒谎,我把她放走,她会去害别的男人!就像一条狼,我知道它吃人还放走它就是有罪的!我要留着她,看着她,不让它吃人。”
安草儿:他不明白投票是什么意思,只关心驯鹿被黄蜂蜇肿的眼睛,所以留在大森林中与我为伴。
西班:爱啃树皮,只讲鄂温克语,造字和制作桦树皮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