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通史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中国通史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读中国通史有感1 我从小喜爱历史,喜爱读关于历史的书……
读中国通史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中国通史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中国通史有感1
我从小喜爱历史,喜爱读关于历史的书。这不,趁着这个寒假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名叫《中国通史》。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20年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五(2)班
XXX
读中国通史有感2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读中国通史有感3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读中国通史有感4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旷世奇才苏轼……再说秦始皇,大家都说他是个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是他,修筑了万里长城,建筑了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读中国通史有感5
风轻轻吹过广阔无垠的沙漠,一支商队正在缓缓前进,留下一串悠扬的驼铃声……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路。怀着敬佩与自豪之情,我观看了《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本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与发展。闭上眼睛,络绎不绝的商队,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频繁往来的各国使节,像电影一般在脑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见到了那个商旅不绝,繁华兴盛的黄金时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张骞的郎官。没有他的探险,就没有伟大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每一次的探险几乎都改变了世界。
几百年前,一位叫麦哲伦的探险家带领他的舰队环球航行。从这一刻起,人类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首次对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几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小心翼翼地在月球迈出一步。从这一刻起,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梦被圆上,人类航天技术被推向巅峰,地球为之沸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对一个人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是飞跃.”几年前,一位交吴京的演员拿自己的全部身家进行探险。从这一刻起,无数国人爱国的心熊熊燃烧,促使中国快马加鞭地前进,全世界也随之而改变。几个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这一刻起,由于他在物理学上的探险为我们观察和控制生命体的内部结构创造了全新的机会。
探险,创造了丝绸之路。探险,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读中国通史有感6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全面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时不时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是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历史史实背后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队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我曾记得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守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借鉴,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巨大启蒙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高。
读中国通史有感7
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读中国通史有感8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其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史类学生的必读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绿洲的书。其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看起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化,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化割裂出,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这代人在西方化的冲击下,传统的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类似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所谓方法相通。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的。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论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初读《中国通史》感觉很费劲,更是说明日常的积累不够,网上推荐都是以慢读出现的次数较多,因此这本书不是现在网络学的那种囫囵吞枣,光咽不嚼,而是要细嚼慢咽,慢慢品读,慢慢理解,细水长流的,本化、历史就不仅仅是背诵过就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理解与感悟,毕竟很多化现象已经不再出现在现代社会,而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存在。让兴趣成为阅读的第一动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大有裨益。
读中国通史有感9
我还未曾将中国通史看完,而且暂时看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这要细看才能有所收获。假期一直读下来的是西汉史,我印象最深的刘邦和他的<大风歌>,同时我结合百家讲坛也看了电视剧。大风歌>
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出名。这两首诗歌有一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英雄们回望自己一生时所发出的悲叹。项羽的悲伤就自不必说,一个重量级战神被一个无名小卒围攻,众叛亲离,哪里有不发出悲叹的呢?而刘邦,他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无尽辉煌,可为什么还说《大风歌》是他回望人生时发出的悲凉感叹呢?
实际上刘邦的一生的确辉煌,三年灭秦,四年灭项,只花了七年的时间就一统天下,改天换地。可是辉煌之中,也有很多暗淡。大家想一想,刘邦老年时是怎样一种处境?
当时刘邦坐在金銮宝殿之中心安理得地接受文武百官殷勤的朝拜,却被好多个问题所缠绕,以至于分身乏术。那几个问题呢?综合起来看总共有三个大问题:分封、平叛、换太子。
先说分封,这个问题可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稍微操作不慎就会惹出一身的麻烦。项羽就是因为分封不当而导致诸侯不齐心,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的。分封主要是必须认识到什么人该封,什么人不该封,什么人应该封到何地的问题。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而且还要知道封不封异姓王(就是不是和皇帝一家子的功臣),封多少异姓王。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刚开始时处理得不好,犯了和项羽同志一样的错误。后来还是智囊张良有办法,让刘邦先封了刘邦最狠的雍齿,然后又封了诸如周勃、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自己的老同事、老战友。当然了,分封当然还少不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们。于是这第一个稍微简单的问题刘邦解决了。
再说平叛。平谁的叛呢?谁叛乱了呢?正是昔日楚霸王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现任淮南王英布。此人武艺高强,勇冠三军,治军有方,指挥有道,很得项羽和刘邦的赏识。所以他带领着手下的几万人马一叛乱,就很难镇压。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刘邦只可以说是不算糊涂。不算糊涂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糊涂,但也不是高明之举。刘邦想让太子刘盈率周勃、樊哙等人带大军前往淮南,平英布之乱。这个举动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个人看不过眼了。谁呀?此人正是刘邦帐下第一谋士张良张子房。他马上前往后宫,让吕后帮忙吹刘邦的枕头风,说服刘邦不要派太子出征。并告诉吕后:“太后您想想,如果让一个初出茅庐的高粱竖子驾驭一群老谋深算的大将,这不是无异于让一只羊统帅一群狼吗?”。吕后自然也不是傻瓜,她当然明白母以子贵这个道理,如果太子死了,她这个未来的太后到时怎么在政坛上立足啊?于是吕后便积极地配合刘邦大吹枕头风,而且还让刘邦亲自出征。终于,刘邦还是挡不住吕后吹来的阵阵枕头风,光荣地就范了,决定亲自出征平乱。然后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刘邦顺利地成功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换不换太子这个问题了。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刘邦是是什么态度呢?换!要知道太子可不是想换就能换的啊!刘邦为什么要换太子呢?因为现任太子刘盈办事优柔寡断,没有君临天下之威风,更没有雷厉风行之霸气,不像刘邦。那刘邦心里中意的太子人选是谁呢?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那在这件事情上张良又是什么态度呢?他觉得太子不能换。太子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只是优柔寡断了一点而已。如果把他换下来恐怕不和民心。于是张良又来帮吕后。他帮吕后请来了刘邦千方百计想清来但是都请不来的四位隐居深山的智者“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在一次宴会上,四皓跟在留影后面集体亮相。刘邦吃完饭之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我也很想立赵王为太子,可是现在刘盈已经有了商山四皓辅佐,翅膀硬了,想换都还不下来了!”。结果这场比赛吕后大获全胜,保全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听我这么说你们明白为什么刘邦会发出悲叹了吧?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读中国通史有感10
这个暑假,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阅读了《中国通史》一书,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中国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史书。它从华夏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九州一统的秦汉;分分合合、离析和交融的三国两晋;乾坤变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华历史演进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璀璨精彩的历史画面,使我们从中睿见卓识。
细细品味《中国通史》,让我感觉它,犹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听它那意味深长的话语,王朝更迭,历史动乱,盛世统一……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离析与交融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强盛的朝代,也会迎来毁灭的一天。那时,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政府腐败不堪,朝廷宦官当权,国家四处战乱……不少地方官员、乡绅恶霸拥兵自立;许多外敌趁机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掠夺;土匪横行,四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多少的无辜百姓因为这时代的动乱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而丧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庄稼颗粒无收,贫民四处逃亡、哀鸿遍野、流离失所……但是它又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伟大贡献——祖逖中流击楫、恒温北伐、谢安东山再起……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战火的纷飞;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时代的动乱,一切都能够得到保障。这都是当年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和祖逖、恒温、谢安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而无私奉献,付出代价,却没有一声抱怨。
看完《中国通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长河的奥秘。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像他们一样,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中国通史有感11
通过阅读中国通史,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懵懂的心灵渐渐领悟了以史为镜的道理。
吕思勉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新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城,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实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思勉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说自己"少年时,因没有名师指导,情力、时间浪费甚多,因未得门径,绕掉的圈儿也属不少。"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关于这个问题,吕思勉给出了他的回答: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中国化史下编中国政治史
1840年中国发生前所未有之变局。"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调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话,在绪论中,业已说过了。中国自有信史以,环境可说未曾大变。北方的游牧民族,凭恃武力,侵人我国的疆城之内是有的,但因其化较落后,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不得不弃其生活方式而从我,所以经过若干年之后,即为我们所同化。当其未被同化之时,因其人数甚少,其暴横和掠夺,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为时不能甚久。
先生治学严谨,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深为时人所称道,为我辈之学习榜样。
读中国通史有感12
讲的比较浅,也比较官方。
我国土地上有几种势力,农民,地主,士族,皇族,军队。
没有考证,信口一说。经过两汉发展,地主群体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受良好教育的士族。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朝廷无力镇压,允许地方州郡招兵买马,一个个割据势力形成。而割据势力又需要扩充人马,士族大量被任用。也许当时讲的乱世枭雄们讲的仁义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拉拢士族支持。
割据集团和依附他的士族集团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当时还没有科举,由士族提供人才,统治者则反馈优厚的社会资源。随着国家的统一,依附的士族集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形成了门阀。门阀把持朝政,左右决策,和皇权产生矛盾。又由于门阀需要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打击进步改革,不断压榨百姓。加上门阀的后代生活条件优越,上进的动力不足,门阀势力很快会陷入奢侈享乐,门阀势力为国家提供的'人才质量也就大不如前。这导致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不同的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内耗国力,外引胡兵。导致北方大地剧烈动荡,从这开始到宋朝,可以说是“武人之乱”,只要武将手里有兵,就能砍了上司做领导,然后被下属砍了,轮回不止。在这动荡的时期有许多人试图结束乱世,恢复平静,比如南梁萧衍推在全国范围佛推孝收拢民心,使国家在精神领域达成共识,可终究是昙花一现,断送于武将叛变。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大的门阀被打散了,门阀又变成士族集团。隋唐两朝,我认为是特例,在“武人之乱”没解决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大治的局面。情况是这样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可以控制将领,打下江山,然后励精图治实现大治。后世的继任者们如果可以维持盛世,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行,则很快有武将叛乱,叛乱成功的武将如果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就会被新兵变的武将斩杀。兵变之风愈演愈烈,简直一锅粥。
由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有机会实现阶层跃迁,士族由以前的地主属性转向读书人属性过度。战争由阶级战争例如农民阶级向地主阶级冲击,过度到势力间内部战争,势力间的内部战争损耗了整体的国力,导致外敌入侵。又引入了民族矛盾。
虽然有隋唐的强盛,但是由于几位统治者翻了车,“武人之乱”带来的兵变继续上演。持续到五代十国,直到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武人之乱”的祸根才算差不多的解决了。纵观历史,其实由百姓发起且主导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正义战争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上层阶级争权夺势内耗战,引来外族,所以说兴亡百姓苦。
宋朝虽然比较有效的处理了“武人之乱”,却带来了“文人之祸”,废了武人虽然阻止了兵变的发生,却给已经染指中原的外族提供了绝佳的征服机会。至此,大厦倾。
历史车轮滚滚,同样的问题来到了明朝,我们看明朝如何解决文武的问题。
读中国通史有感13
今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虽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对的,不过,这不影响。我看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魏晋佛教。
一开始,他是从刘备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事开始的,当时,魏国大败蜀国,而诸葛亮又是当时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国的经济重新恢复。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强乘着刘备去世来造反,可是蜀军在诸葛亮的统帅下,很快就打败了那些豪强。现在就只剩豪强的首领孟获了。从此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了。现在没有威胁了,诸葛亮决定发展经济,所以他改进了盐井,本来是战乱时期,盛产盐的'属国现在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经济来提取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改进,盐井比以前的产量又高了。他还做了很多改变经济的事情。改变了经济,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败南方的时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败了,所以他决定再北伐一次,可是这一次北伐却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场出征。司马懿和他对战的时候,还是采用原来的战术,只是死守。诸葛亮,不管怎样到曹营门前骂,结果司马懿还是死守。这样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最后也是因为担心国家而病死了。
我只说了诸葛亮这一个段落,还有其他的几个段落,但是我觉得诸葛亮这个我感触最深。
读中国通史有感1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从夏朝至清没的历史主要事件和许多名人事迹的介绍。我很喜爱读这本书。
首先,它的描述从夏朝开篇,详细的讲了夏启建国,夏少康报仇色故事,接着又写道夏桀亡国商汤建立商朝的事。一环扣这一环,动人心弦。有一次 当我看到前秦攻打东晋时,禁不住大喊着:“不能打呀!”妈妈惊奇的.问我怎么了,我挠挠头皮,说:“都怪苻坚,让我走火入魔》。”
第二,他很有趣味性。他写得非常生动精彩,令人爱不释手。我经常一读就是半小时,甚至废寝忘食。
这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汉国非常强大。这是因为他治国有方,多次和来犯的匈奴打仗,取得了一番大事。
看完这部书以后,我发现历史竟然是一部作战史,和平真太宝贵了!我长大了一定要为和平作努力。
读中国通史有感15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