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本学期,按照助推站的学习计划,我又开始翻阅夏家发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本书。这本书一共13章,课程模块主要以“任务驱动,专题导向,案例学习,实践反思,分享提升”“五环互动课程模式”把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互动分享,系统提高,务求实效”的教学方式凸显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一本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理论指导性强的“教学工具书”。
本书的章节很多,本学期教学时间短暂,所以我首先挑选翻阅的主要内容为“案例解码”。其中,122页的《盘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颇让人深思。
当下的语文课常常被信息技术所累、学科的整合使“大语文”的.繁荣景象屡见不鲜。“画一画、唱一唱、游一游”等方式总是语文教师的最爱。回眸过去,在《这儿真好》一课中我也用了“画”的方式,在《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还给孩子们列举了许多人类的“老师”,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小学语文如何体现它的综合性?又如何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欣赏武汉小学的王凌所说的,语文教学必须扎扎实实,而不能总是坐上缆车登山观景。可是我也很困惑,美国的《灰姑娘》的教学与国内的语文教学相比较更是让人茫然。
唉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而且要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希望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的解读,我的教学理念更清晰,教学策略更多样,教学艺术更娴熟。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具体如何将“新课标”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最在意、最关注的事情。对此我也有一些新思考:
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通过读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语文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语文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知道方向才能前进,知道课标才能上好课。这个学期我看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本书,希望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知道自己要达到哪些目的。
在59页看到了美国小学英语语言艺术教材的分析。里面有一封来自教材,编者写给读者的信件以3年级上册为例,写着:“亲爱的读者你将要探索一条特殊的道路是scottforesman的阅读街,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乐趣能够学到新的事物可以与你的朋友分享,沿着街道走下去,你将会碰到非常有趣的角色,有一个乱花钱的小男孩、懒惰的小熊、聪明的兔子,你也会碰到一个帮助亲的小女孩,当你信步在阅读结实,你可能会读到在科学和社会生活方面有用的知识,当你满怀喜悦地享受一段文学作品的时候,我希望你同时也在逐渐变成一个更棒的读者,所以,穿好你的'鞋子来一次非凡的旅行吧!”这样的一段介绍的确是克服了学生恐惧害怕学习的心理状态他把学习说成是那么简单的逛街,当然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上面的图片编排也都十分充满童真童趣。
可是再往下看,我就发现了美国这套教材它的独到之处他每一个单元的目录,都介绍了一册教材所包含的单元课文,课文体裁,作者,单元总结,页码等内容。而这些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确实没有的我们的教材里面顶多,只有个作者名字,对于文章体裁和这个单元的特点或者是总结这类的东西完全没有。当孩子们看着课文的时候就和看着杂志上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没什么两样,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特别强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办法领悟到为什么作者会把这样一篇文章放到课本里面来,那么作者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没办法达成。所以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为什么作者不把自己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写出来呢?例如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或者是这篇文章中他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等。71页写到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经过这次学习,我发现语文素养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语文素养,包含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看来就是只要所有涉及中文的地方都和语文素养有关。包括用中文去思维,包括用中文去交流。所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电机作俑决定了他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58页,第二学段阅读阶段,目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因为我目前任教班级的学生是3年级,而且这个班书写较为工整,所以我更注重的是阅读和习作这些阶段目标。在阅读方面我能教我的学生做到默读并且能做到感情朗读,但是对于,关键词句的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我的学生掌握得还不是特别好至于冒号和引号的一些用法班上有些学困生还是没掌握好,这也将是下个学期我得赶紧抓紧时间完成的任务。看到159页,有这么一句,xxxx年版的克彪十分清楚地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是这么说的话,那么我们在平时上课时的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分析是不是做的有点多了呢?试题上如果出现:这个词语表达了怎么怎么样的情感?这样子的题会不会超纲呢?我还发现这第二学段他有三毒就是朗读没读和略读,其中略读我平时和同学是说的太少了,看来以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讲解,现将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改革,要求学生会阅读和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还提出了书写与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学习的目标。
2、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本班的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新课程标准不仅可以自己学以致用,还可以开阔眼界,让我对语文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xx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xx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内容及评价的新强调
(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变化最大的是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把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减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减为800个左右会写。增加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关于学习独立识字。原先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新标准增加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由(1800)左右减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也是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
新标准虽然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二)关于阅读教学
1、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低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学段不少于40万字,高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阅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
3、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新标准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出了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是“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读好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读通文本。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③引导学生读好文本。
(四)强调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20xx版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更突出了阶段性特点
①强调了第一学段写话,应着重指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连贯。二是指导学生把词扩展成句,三是通过问答听写培养学生清楚连贯的写话能力。
②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段、短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意思去仿写,二是抓住顺序去观察,三是抓住记叙文要素去叙述,四是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③第三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篇。高年级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掌握读与写七条规律,学会“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给我们提供了七条读写结合规律:一是从读中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二是从读中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三是从读中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四是从读中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五是从读中学捕捉文章的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六是从读中学品评课文,作文练自己改作文;七是从读中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重视应用性
1、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在所遇到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
2、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①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②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③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④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最后谈谈“关于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厚此薄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统一,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4、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
总之,学习了《20xx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更明确了。决心努力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钻研教材,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方案,将课程目标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等实际教学活动中。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清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实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望大家给予指正。
阅读文字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到名著、唐诗宋词、文章句段,小到商品说明。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教师范读时,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并做好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指导作用。上述只是谈到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但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 ,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 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学生的读书实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小语教材在绝大多数课文后都明确地列出了朗读课文的要求,这体现了对朗读的高度重视。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初浅的做法。
一、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景,教师的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很有必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像,感受意境,对于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读书的兴趣,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演性朗读;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龙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起到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的效果,还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尊重朗读选择的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他们的朗读也决不会雷同。教学中,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当学生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成了学习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避免人云亦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的句子,学生的理解截然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他饱含深情地说:“趵突泉就像一位顽强的、坚忍不拔的人,他不屈不挠地向外冒着,决不停息!”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 、颜面的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怎样读才叫做“有感情”?笔者认为朗读时应该深入体会、融合作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有感情”地读。如在教学《西湖的“绿”》这一篇美文时,我尝试用插图和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自己去想像体会西湖的美丽,寻找感觉,带着理解和感受去读书,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由于阅历的限制,或许读出的西湖并不是很美,但由于是真情流露,所以听起来也很舒服。
四、关注辅助手段的功用性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呈现的`海底美景所吸引,那么读起句子来就更带劲了。因此,朗读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则能使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20xx,北京!》一课,低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局限,很难体会到20xx年7月13日晚上那一片狂欢的景象,这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那晚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跳跃的庆祝画面,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不知不觉中,小朋友就被画面所感染,仿佛自己就是狂欢的人们中的一员,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于是,只只小手高举,张张小嘴想读,个个小脸通红。另外,还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五、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堂上,评价用语的使用很有考究。有位老师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边那五彩斑斓的景象!”等教师层次递进的评价,激发了小朋友参与朗读的热情。班里的每一位朗读者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评价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时,建议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建议指点为辅。出现了“你读得真是太棒了!”“你这儿读得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再重些就更好了。”“听了他的朗读,我真想去那个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等评价语言。学生在肯定同伴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既指点了同伴,又提醒了自己,更好地激起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教师要尽我所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读中学会创新,给每一堂阅读课都插上飞翔的翅膀,给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源泉!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就像是航行中的船没有方向。每年开学前,我都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这学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级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清晰的目标。
之前我也教过五年级的语文,原想凭着以前的教学经验,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应该会得心应手,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非如此。除了教材内容有了变化,其他方面也有变化。先是对部编版教材不熟悉,开学之初试着备了几节课,可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学情分析不全面,对学生的已有知识链把握不清,不知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屡屡受挫,老师教着累,学生学着累,成绩还不尽如人意。
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抽离自己,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进行转换,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分析思考,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备课,运用课标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有十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有明确要求,告诉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人;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文知识。学段目标在小学阶段有三个,清楚地规定了在每一个学段中,学生要掌握的具体内容。每次备课,我都要根据学段目标,准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除了目标,《课标》中还有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我参考《课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育方式。我当学生的时候,接受的大多都是填鸭式教育,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对话,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清晰的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获得的知识能力。让我在用教材、备学生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