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拿走 有感 孩子

管理员

摘要: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1 ……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1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作者是李跃儿。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书中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你是不是已经在思考我的孩子难道不幸福吗?世上很难找到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为孩子无条件付出,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孩子怎会不幸福?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位两岁宝宝的.妈妈,读完这本书,颇有些感受。

  爱孩子,要“会爱”,有智慧地爱。比如,孩子很喜欢吃糖果,就由着他吃,想吃多少吃多少?这是爱吗?是爱,但是溺爱,没有智慧的分辨。

  爱孩子,还要懂孩子。就像孩子处于嘴巴的敏感期,什么都要往嘴巴里放,尝尝,父母如果一直以脏为由,禁止孩子用嘴巴探索,就会让孩子错过了用嘴唇探索的时期。

  爱孩子,还要有技巧和方法。书中最后列举了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用故事,示弱等方式,启发孩子认字的兴趣,对“裸体”“亲吻”等艺术表现形式不再害羞,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无一不体现作者在教育智慧和懂孩子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教育技巧。

  爱孩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就是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书中列举的很多罪犯,希特勒的童年故事,他们都在棍棒下长大,家庭充满暴力。即使后来他们毁灭了别人,内心也依然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缺乏爱和尊重,是犯罪的根源。

  爱孩子,就要学会宽容,不要过于苛责。我自我要求有时还挺高的,这会导致我不容易容忍别人犯错误。而犯错误,却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不强行要他们按照我的意志,我的剧本来走,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的地方。

  只有当我们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这样,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老师,我们才不会拿走孩子的幸福,才能让孩子幸福成长。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2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感谢李跃儿老师,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今天我读到到了她。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适合于孩子,不是适合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我们遵循这一理念,使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儿童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许会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儿歌里唱的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也许就是能有一点儿时间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几个懒觉,有点儿时间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跃儿老师已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一本书:她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在了解孩子心声上多努力多探索,争取做一盏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3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杀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成人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