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论语 有感

管理员

摘要:

读《论语》有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读《论语》有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论语》有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论语》有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话,也是我读过《论语》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论语》的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传,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在治学方面的观点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在对待错怪自己的人的态度上,孔子认为“别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而错怪了你,但是你不发怒责怪他,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错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火冒三丈。没错,被人错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生气也是应该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理解对方,原谅他,那么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错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发现你是如此大度时,他该是多么惭愧,该多么敬佩你。这比你马上发火,责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确是位圣人,在《论语》中,孔子的每句话都可以称作是经典。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时刻检讨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我读过《论语》之后的最大感想。

读《论语》有感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读《论语》有感3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4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间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很委屈、很贫困、很失意。其实,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断的名利权位,种种所谓得意或失意的价值判断,对于内在自我的实现都没有必然性。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难以选择的。人生在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世界——内心世界。所谓向善,当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要放在人与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中来衡量。所以,儒家思想还是入世的,关怀人世的,是以人作为中心来思考的。

  读《论语》,批判地领悟儒教思想,也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单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就堪称一本好书,它让我自省自律,让我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读《论语》有感5

  《论语》是前年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绝学。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提问后的记录;有的是回答诸侯国君、清医生和各方的问题;有些没有问题,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其中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比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读书而不思考,我们就会一无所知。如果我们只是梦想而不是学习,我们必然会有疑问。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我们会找到一些能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除了那些我们都熟悉的古老名句。

  例如:“我没有教过自己。”这意味着:学生们主动带一束肉干来看我,我不会教他的。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照顾学生,这些不需要物质来衡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学生必须送礼物才能得到老师的建议,这足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另一个例子:“朝,于下大夫言侃如也;与上大夫言,绯如也;君在,与和如也。“意思是孔子上朝的时候,和下一个医生说话,侃侃说话,从容不迫;和上一个医生说话,态度和谐;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由此可见,孔子的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于不同层次的人。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符,充分说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的礼物,虽然车和马,不是肉,不崇拜。”(这意味着如果只有车和马,没有肉,孔子就不会崇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牺牲,即使别人送更多的东西,如果没有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当然,虽然我们在《论语》中看到了一些具有明显时代色彩和封建社会腐败氛围的言论,但总的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原则和治理国家的真理,这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然是一本好书,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读《论语》有感6

  “闭上眼睛,用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去感知世界,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就是遇见七个自己,一个美丽,一个悲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固执,一个柔软,最后一个,正在成长。《论语》就像我成长道路上的灯塔,给我一点光明,给我的心一点开放。

  我总是担心、困惑、不安,在复杂的人性、沟通、社会的黑暗和光明中,在未来的未知中,我在寻找真理或信仰,为一种不粗俗的生活。这太诗意。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价值观普遍趋同,生活方式追求效益,成功学习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我没有踏入社会,在校园里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趋势,觉得最终也不会随波逐流。由于不安,独树一帜就有危险感,本来就没有安全感,所以独行之日艰难而漫长。

  虽然现实很陡峭,但仍然不想放弃,就像孔子面对道德世界风格同样糟糕的社会,即使国家不接受,承认他们的政治主张,他仍然包容世界,爱和世界和解,无论别人如何,诚实做一个绅士。“智者不迷茫,仁者不忧,勇者不怕”。从学习论语开始到结束,我一直深深地感受到,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我的心太窄了。孔子对待所有不仁不义的人,即使生气,也不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而是用宽容的心和善良的爱与他们和解,这就是为什么他是教育无数人的先贤。

读《论语》有感7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节选自《论语.学而》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沟通,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那么,兑现的可能便会高些,这便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仪,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的人,那么这个人的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地出现的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理体系。

  我们知道,关于历史,有一个词语叫做“信史”,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词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个《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拓跋焘回过头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能做得到!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 这便不是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读《论语》有感8

  “没人理解”似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内心孤独,无人倾诉,即便有人谈心,但总是不明就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互不理解、夫妻间的互不理解、兄弟姐妹、同事、同学、朋友间的互不理解等等比比皆是。因为这种种的不理解,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误会、矛盾、痛苦等各种不和谐因素,家庭里矛盾重重,公司里勾心斗角,生活就像一滩浑水,由此,上演着一系列的人生悲喜剧。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可能他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不理解,无法彻底沟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当我们说错了一句话或做错了一件事时,起初内心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但是一念闪过之后,就会找出很多的理由与借口来支持和原谅自己。慢慢地,我们就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往往会安慰自己,我们之所以这样,是不得已的、是有苦衷的、是情有可原的,假如再给一次机会,我们绝不会犯错。之后,我们反而会去怪人家不理解你,更加不会有意识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看法。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自我呢?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若是无相当的自我觉察能力和个人修养境界,大部分人是无法克服和避免的,就会继续在这样痛苦的深渊和为自己开脱的迷雾里沉沦下去。

  “没人理解我”这一问题是否有解决之道呢?其实,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早就提出过解决方法,什么方法呢?我们可以通过《论语》中的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句告诉我们,一个有学问道德的人,不被世人所了解时,内心里却能没有着怨天忧人的念头。

  一般的人,所谓的凡夫俗子,遇到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被别人误解时,难免会生出怨恨、发泄的'念头,甚至于要去与别人理论或大打出手。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有相当的警觉性和自觉性。在这个大度心胸的基础上,孔老又送来了第二句话。

  第二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而要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当我们遇到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被别人误解时,我们要转念想想别人为什么会误解我们,要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转换了看问题的角度,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果我们努力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我们也就知道了别人为什么会误解我们,我们就会释然了,并据此再作出下一步的选择和行动。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上述两点:不知而不愠和患不知人也,那么“没人理解我”这个问题就会不攻自破。这也是孔子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内容。因此,哲学诗画认为《论语》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为人做事的智慧宝典,蕴含了很多生活哲理在里面,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和不断发掘,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践行。

  同时,哲学诗画也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同胞人物而骄傲和自豪。以后再有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国家的,我要第一个站出来,批死他。

读《论语》有感9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论语》有感10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被世人誉为“圣人”。《论语》是一本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散文。《论语》蕴意深邃而又妙趣横生,人性与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我们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不少感同身受的例子。

  学思并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每天都会学习,每天也必须要去学习,那么我们是如何学习的呢?上课时,是老师辅助我们学习,引导我们思考;下课时做作业,我们会照着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认真思考。

  假设我们不去思考呢?那么上课时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老师拿着资料念给我们听,我们在书本上写下来,下课时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背。这样会使我们感到疲劳和厌倦,甚至慢慢的厌恶学习。所以说,学思并进很重要,掌握好方法,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乐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常说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我们的态度就分为三个层次:知、好、乐。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学习,以学习为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我们更加灵活 的知把识运用在生活中。

  善于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反省是一朵美丽的花。反省能让我们学会豁达,让我们做到乐观,让我们拥有豪情。

  倘若我们都不反省,都不会反省,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怎样?世界会怎样?若科学家们不反省,现在生活怎会如此便捷?若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不反省,那怎会有我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可见,反省多么重要啊!

  《论语》,它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儒家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读《论语》有感12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13

  在如今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生财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钱……人们内心深感不满。《论语心得》成为医治人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打破了《论语》的政治意义,另辟蹊径,提出了半部《论语》修自身,她通过两千多年的经典来给年轻人进行“心理按摩”。让年轻人从“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支点。这就是心灵的呼唤。

  “交友之道”,是指与朋友相处要注意分寸。与朋友交往时,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叫做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发表意见,叫做毛毛躁躁,应等待众望所归,你再徐徐道来,才能合适。另一个极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话题已说到这里,本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你却吞吞吐吐,不跟别人说心里话,朋友会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不是自我保护,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种,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字说严重一点,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插话,这叫做“睁眼瞎”,不了解对方,随意插话,这是朋友之间的不尊重和顾忌。无论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一些顾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痛,才能给朋友间营造一个宽和友好的气氛,以便互相交流、沟通。正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明道理,无需当头棒喝,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心灵之道”即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 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不会因富贵而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便是心灵的呼唤。

  “君子之道”: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史上的小人是指与君子相对应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则解释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将其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既从满月到周岁的婴儿是最难养的,说明女子与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对他:“进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你对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远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释。

  “理想之道”:怎样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时说: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严,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以德报怨,不可取,你献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资源浪费。第三种,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不仅要避免资源浪费。更不能忽视心灵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总之,心灵呼唤人们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学会用减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断舍弃那些不是心灵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栋空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总想着要把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摆在里边,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家拥挤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选择自己需要的,放弃心灵不愿的,心灵就会快乐和安宁,身心才会健康。

读《论语》有感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读《论语》有感15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想想自己,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比先哲的谦逊,我羞愧万分!

  《论语》,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过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教会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