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避免低层次简单的再现,而应是文章理解的再创造。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借用多媒体授课……
对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避免低层次简单的再现,而应是文章理解的再创造。
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借用多媒体授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或是创设情境,建立更为丰富、具体直观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目前我们不少语文课件,仅仅停留在文本的“搬运”,或简易“移植”上,低层次的重复。再现他们已知的东西,或课本上可以直接阅读的内容。试想,一个只有作者简介,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知识巩固练习,知识迁移练习的课件,又怎能吸引学生呢?这不就是将“白纸黑字”,变成了“彩屏亮字”而已吗?像这样的课件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将直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学内容的肤浅,将再一次挫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一次熄灭学生在信息技术下重新燃起的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击碎他们的语文梦想。
我在反思,学生为什么漠视我们如此图文皆备的课件呢?是不是我们教师一厢情愿,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制作,全然没有顾及文本的特点,全然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水平;是不是我们的制作只是低层次的简单再现,并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度创造,在学生实际水平上去理解设计。即使有人不是低层面的再现,是不是我们的制作,将抽象具体化,将文字图像化,将再现合理科学化,若将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形化,应是合理的,直观的,能帮助学生理解,若将“春江花月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图形化就未必合适,也就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了。
二、多媒体课件操作,应避免线性流程,使教学变成演示、展示,而应设计为点式分布,多向操作。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听老师公开课。教者事先多数精心制作课件,设计好了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有些事先也演练过,但临场的紧张,设计的线性操作,使用的失误,都使得教者手忙脚乱,让课堂变得散乱,尽管教者有谦恭的风范,在出现差错时,能及时道歉,但能改变课堂过程不流畅的过失吗?能挽救“重播”给学生兴趣的挫伤吗?
目前,大多数教学课件中往往预设了演示程序,而在教学中演示程序又等同了实际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课件的内容设计越细致,可能对教学的制约性越强。因此,要运用信息技术把教学课件中的演示程序设为点式而非线性的,能够随机调用独立的教学资源。
可能,我们在埋怨自己操作失当;可能,我们在埋怨软件的缺陷;可能,我们在责怪制作水平的低下。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如消防设施的设计一样,应有多个出入口,不应把课件设计成操作的唯一性,因为教学时机的突发性,教学内容随学生理解水平的跳跃,若单向操作,都将使课堂尴尬,失去应用的作用。设计要灵活多样,操作才能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才不至于“自古华山一条道”。
三、教学内容设计,不应强调理解的唯一性,而应注重内容理解的多义性,教学的互动,智能并举。
中学教材,选用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的文学作品,我们不会忘记《孔乙己》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祝福》是“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揭露沙俄的警察统治”,《边城》是“歌颂人间至情”等,其实,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即使同一读者不同时期,理解也不一定相同,这种理解的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也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以在“涵泳”中求“深入”。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不少课件制作者,使用者,简化了或简化掉了这个过程,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迅速得出答案,而忽略了与学生“涵泳”的游戏,“深入”的过程,更有性急者,越俎代疱,给出唯一的权威性的答案。
谁不知,语文教学,只有真正触及到语言文字层面,改变和加强学生对关键性语言的理解时,音像资源,多媒体课件才不会成为摆放。再者,每一个学生都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所以我们就有可能得到多个不同的理解。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等同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追求千人一面。
还必须一提的就是“互动”,“互动”可能是目前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开拓得最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开拓的方面。教师固然可以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能使学生智能并举,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最根本的追求。
总之,我的反思不在批判,而在促进,希望我们语文多媒体课件显良性快捷的发展,以便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