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胡适 自述 杂文

管理员

摘要: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  胡适原名胡洪骍,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美国读书。当年他为了考庚子赔款支持的美国留学机会,担心考不上被朋友和学生笑话,临时改名为胡适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取,以后就一直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胡适生于晚清,他的父亲胡传是当时台东直隶州知……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

  胡适原名胡洪骍,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美国读书。当年他为了考庚子赔款支持的美国留学机会,担心考不上被朋友和学生笑话,临时改名为胡适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取,以后就一直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胡适生于晚清,他的父亲胡传是当时台东直隶州知州,直隶州是当时清政府直隶州制度下的一个台湾行政区划,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台东县和花莲县,知州是行政区划的最高长官,按清政府的官阶安排属于正五品官员。按现在的说法,幼年的胡适属于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而彼时的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层层科举选拔择优录用,这样一来,三岁的胡适是有很好的生活和求学基础的。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海战,胡适的父亲负责海军防务,在战事后期身患重疾,而受战事掣肘不能离开,耽误了治疗时机,不久以后死在厦门。

  父亲的死对整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经济来源,整个家庭靠着父亲生前当官的积蓄生活,年轻的母亲一人挑起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同时还要做胡适几个异母兄弟姐妹的后母。

  然而身负这些困难,母亲给了胡适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在胡适的教育花费上毫不吝惜,加上平日里严加管教,让幼年的胡适顺利度过幼年时期的学习阶段。

  读这一段幼年胡适的求学经历,深感胡适的思想启蒙,应该归功于母亲,她对胡适的关切之深和管教之严,慢慢培养了幼年胡适勤勉、务实的求学态度。在教育上不惜投入,又让胡适从老师那里得到比其他童年伙伴更耐心,更细致的指导,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老师俯首贴耳亲自讲解。这样的胡适,就像一棵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滋养的树苗,为后来的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求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老师和母亲悉心教导下完成基础教育,学会识字念书,熟读四书五经等教材。第二阶段属于胡适的思想启蒙阶段,他学会思考,求知若渴。一次偶然读到《水浒传》的经历,让他对小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知识来源极其贫乏的年代,兴趣驱使他翻遍十里八乡的每个角落,读了附近几乎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小说书籍。

  还有那些在悄无声息的思想启蒙过程中,顿悟般的瞬间,就像思维的冰山经过了漫长汲取凝固过程,长出水面的那一瞬间,四十岁的人回忆起几十年前那个瞬间,那个思想上受到无神论启发的瞬间,细节清晰得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胡适,在母亲呵护下的求学过程是温暖、新奇、无忧无虑的体验的`话,少年时期的胡适离开母亲到上海独自求学的经历,则让他初尝苦涩、艰辛、无奈、成就、挫折这些真实人生里的第一口清晰味道,也让他有了信仰的初体验。

  在上海,胡适求学辗转三个学校,无一毕业,让他深深体会到受教育的不易。动荡的社会国事战事让少年脚下的求学土壤犹如流沙,没有立足的根基,而当时的少年仅仅感受到那一层无奈和难以稳定,还完全没有变局破局的自主意识生长出来。

  在身心流离之间,艰难求学的日子,有一些无奈空洞无意识借酒精填满,意外收获一番荒唐和现实的冰冷体会,伴随着对母亲温暖苦涩的思念,就这样,有意无意的,胡适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在那样的无望年代,吃饱穿暖、受教育尚且艰难,就更不要提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那些思维开关,掌管着当下人的紧张和敏感:幸福感,成就感,梦想,财富,正能量。显得我们无比矫情和脆弱,让我奇怪的是,当时怎么就没有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