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有感 活着

管理员

摘要:

读《活着》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读《活着》有感1  每当我看见一位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我的心……

读《活着》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活着》有感1

  每当我看见一位老人牵着那头老牛缓慢的走着,我的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们或在耕地,或在草地上安静地洗澡,抑或是一前一后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对老人和老牛之间并没有多余的言语,他们只是依偎着默默走过余下的时光。这时我会想起福贵,对于他来说,美丽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活下去。他顽强地活着,坚忍地生存,苟延残喘地挣扎着。

  对我来说,我也并没有过多美丽的人生。我默默地忍受过孤独,一个人承受着失意,在黑暗中独自等待。在悲痛欲绝时,我感到彷徨、痛苦、挣扎,也感受到生活的无常。然而,我从未真正绝望过。因为我明白,人生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力量,这不是抗争命运,而是与命运为友。人是脆弱却又顽强的最强生物。如果我们不能将人生过得完美,我们能够将人生过得完整。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生命就像洪水奔流,如果不遇到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失意与痛苦,从来不是消沉的理由,它们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块小石子,或许让我们有点疼痛、绊倒,但仍需向前走。这些经历或许不能让人生变得更美好,但正是这些经历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活着》告诉我们,没有哪种命运是过不了的,只要我们能够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人生沧桑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流转岁月,水珠滴落后便消失了无踪。以往的挣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而时至今日,我们才明白,我们需要的不是美丽的人生,而是那一步步走过的人生故事。

读《活着》有感2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活着,这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生活,本来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福贵。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是地主家的儿子,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家珍。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甚至带着妓女去当众羞辱大人。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也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文革、大 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大出血去世了,女婿二喜死于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因吃豆子而撑死。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觉得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之前,他是多么狂妄自大,无赖一般的生活,但是他身边亲人的一个又一个的离去,就好像是对他的.报应。让他一下子从最顶端跌落到万丈深渊。在这过程中,我觉得他的性格会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也会改变。故事的结尾他只与老牛相伴,一股凄凉,悲惨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个作品有对人物面对生活态度的批评,又对社会风气批评,有对社 会动荡的不满,有对人们的鼓励。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福贵的相比,真的只是如鸿毛般轻微了。好在在故事的最后,他没有抱怨生活的艰辛与命运的不公,他只是感概了几句,这几句以诗歌的方式呈现。令人惊讶的是,福贵他没有放弃生活,他选择与一头老牛相伴,度过自己余下的时光,在经历许许多多的挫折与绝望后,他依然选择活着。

  遇到困难是必然的,但是不管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要努力的活着。《活着》这本书是余光呕心沥血才传做出来的,他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想必也是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才写出这样鲜活的福贵形象。书里透露着生的希望和对命运的无奈。但依然要活着。

读《活着》有感3

  两年前粗略读过一遍《活着》,没有做太多的思考,只是对主人公富贵苦难的一生不可思议,那么多苦难集中于一个人身上,生活有时残酷的不可理喻。前一段买书时,鬼使神差的又买了这本书,也许是潜意识中对活着的思考,让我又买了一本家中已有并且已经看过的这本书。利用这个周末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看过之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疼痛和压抑。

  《活着》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这是在世界上获奖颇丰的一部小说,余华因此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他的父亲年轻时输掉一半家产,富贵比之父亲是有过之无不及,嗜赌放荡,败光所有家财,还好妻子不离不弃。输光家产并不是最惨的,没有最惨只有不断更惨,富贵被抓去当壮丁,参与到血淋淋的战争,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病丧失了听说能力,成了一名聋哑人,苦难接踵而至,勤快有爱心的儿子在位县长夫人献血时,被抽干了血液失去了生命,女儿嫁给了疼爱她的`男人,有了好的归宿,这个苦难的家庭眼看日子逐渐好转,结果女儿又死于难产,绝望中找寻着希望,女婿是能干孝顺的人,况且还有一个可爱机灵的小外孙,女婿后来突发意外死亡,患难一生的妻子平静离世,相依为命的小外孙吃豆子被撑死,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又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这就是富贵的一生。

  富贵的命运如同戏剧一般,让人不禁感慨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往前行走的过程中,谁又能料到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这中间悲喜剧的发生有人为的因素,也有不可抗拒的时代因素,更有冥冥之中的一种注定,这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命运。年轻时的富贵荒淫无度、嗜赌成性,拉开了悲剧人生的序幕,社会的动荡不安、物资匮乏让悲剧不断上演,冥冥之中注定的亲人意外离世让悲剧无以复加。物极必反,苦难之后的富贵,反倒更加豁达的看待这一切,有了把亲人都已经提前送走的轻松。

  在富贵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倒霉透顶、残败不堪、让人绝望的老人;但这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老人犹如在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上挺立的一颗老树,纵然历经风沙、满目疮痍,但枝叶间的新绿,依然显示了生命的坚韧。富贵在饱经患难、历经沧桑之后,收获了一份和命运平静相处的豁达。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富贵认真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甚至苦难让他变得更友好、更豁达,更珍惜生活中点滴幸福,甚至因为有人重视自己的故事而感到满足。突然想到无问西东里的发问“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从富贵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超出自己的预期,有时生活对我们很残酷,我们认为我们会绝望、会失去前行的勇气,事实上每一段苦难都最终成为了后期云淡风轻的谈资。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余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额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意大利的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不用思考活着究竟为什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快乐很重要。

读《活着》有感4

  阅读《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问题便是: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贵可以豁达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便是曾经与家人的所有美好回忆,以及对于自己年少时所犯下的错误的赎罪。

  年少时的福贵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赌、风流、好色,满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恶习,但是在破产之后,福贵真切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贵自己所说的: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这时我才明白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这么一想,我都走不动路了,在道旁蹲下来哭得腰里直抽搐。

  家产积累的不易,福贵深刻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苦,没有了雄厚的家产做支撑,福贵不再是当初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爷,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也要学会耕地劳作,不再穿绸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贵家中刚破产时正处于战争年代,被拉去当兵充数的福贵再一次体验了生与死,子弹从自己耳边飞过时会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会感慨生命的无常,就如老全那样,前一秒还站在你面前和你说,这死去的人里面有四个是他认识的,下一秒的老全也变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个。甚至这样说:如果有人死了,这没什么,如果你还活着那才是稀奇,你应该感谢老天爷还让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贵的转折点,那段时间教会福贵的应该不止惜命,还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后的福贵看到的依旧是那个贫穷的家,可是福贵却觉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觉是都要确定一下自己的身边是否还有家珍。那是一种真切的描写,一种让我看了会为之心疼的描写,福贵的改变是迫于生活对于他的改变,是深刻很无奈的改变。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文章的后半部分福贵的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有庆因为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过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后应该过上幸福生活的凤霞最终因难产而死,最后的福贵一无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孙子,可是福贵的所有运气好似在充兵时全部耗尽了一般,二喜因工离世,就连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贵的活着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望后对于生命的最终和对于可以活着的庆幸。

  作者以第三视角叙述,福贵在失去所有后还是可以那么的坦然,就好似在回忆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并没有失去什么一样,可以那样精彩的叙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贵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来,福贵的活着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对于生活有许多期盼的活着,福贵只是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头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论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

读《活着》有感5

  活着,即“在活的状态下”,人要在困境中继续活着,是多么大的决心与勇气。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是超越苦难与时间,它永不枯竭,永不消失。

  福贵便是这样的人。他在小说中可以说是经历了一生的大风大浪,亲人的逝去唤来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但他是乐观的,他有活下去的'强烈欲望与勇气,即使多年后他在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他同样是微笑着的。他在漫长的心灵的黑夜中选择面对阳光,所以他活了下来,他一辈子也没有盼到永久的幸福,但他不悲伤,因为他有心中的阳光,他有重启的勇气。

  有人说豪迈地死是一种勇气,我认为,经受打击后忍辱负重地活更是一种勇气,而且是一种决心。比起激烈地反对宿命,抱怨上天的安排,不如坦然接受,接受生命的温情,也接受命运的捉弄。

读《活着》有感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生逆旅,我亦行人。”但见她低着头,仰头望天,瘦削脸庞,不羁姿态,末了至一无所有,孤身流浪。终于呼出一口气,终于结束了,真折磨人啊!

  从闭上眼前的一秒按下暂停。富贵无所不有,瘦之可羡,毕竟无需用力。像柳树,风雨中飘摇树根却很定一一富贵的物质太享受,享受至欠点雷霆,他都懒得动弹起来哄那嘤啼的娇妻。往后倒一点,有庆带着20个饺子死掉了,然后女儿哑了,妻儿去了,孙子出生的同时,女儿大出血,孙子又被豆粒卡着了,女婿又被水泥砸扁了一一只剩他了。

  他还没死,又或许过些日子就将死了,或者疯掉或者失踪,又或者毫无尊严,万分甘心的活着。阅尽他一生,可怜谁呢?我居然不怜死去的那几个,反深深地为他活着而扼腕叹息。死光了多好,我竟然这般叹道,死光了,至少比活一个好,我简直悲痛胜过富贵。

  还有什么可活的,活着又还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呢?没了所有,甚至没了仇恨,没有了具体定位的人生还有何前途呢?

  岁月就这么点点滴滴日日夜夜流失了,儿子死去时满脸是血的模样,还会时不时颤动指尖,那白色的担布啊,那小小个的红色的头,那似乎还能说话的安静脸庞,真真切切地是喊不出一句爹了,可是下午还活生生的呢。富贵微微的踉跄,看似冷静的脸庞,哑着嗓子劝着担架上的'有庆:“孩子,我是爹呀,你只叫一声爹就好,你叫呀,一声爹。"

  我也恍然无措起来,我也快了吧?青年期快过完了,不用挣钱的日子可该结束了,接下来呢,我不知何去何从。

  所以,他都这样了,怎么还能活着?倒回去读书的序言,原来活着不过为了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意义。他曾经玩世不恭,然非坚不可摧。即使脆弱伤悲,无换铩羽而归,直只得孤命,独守后来一一这就是富贵的一生,何必大富大贵,他当了一次书中主角,就已经是上天开眼的恩典,你看他多么有福有幸,走出条框和人世局限,谈笑安详烟雨间,手可染风尘,看大千,看行人,看过往,看树枝的鸟,耳边的风,海边的鱼和箱里的鸡。

  “gameover!”然后“restart!”一辈子就这么活着,无执念羁绊,多自由。这世上大有大把虚无的美留人停步。死去是解脱,活着一一或许还可以解放,等等看吧,解放了之后,天天吃饺子和肉。

  不假外物,只存本心。一切由命由你不由天,不呼天无仁德,坦然地接受,然后继续为了活着而活着,直至死掉。

  福贵,他终于又活着了,我想那命运殊途,有人幼年丧母,有人失意中考,有人偶然无了爷爷奶奶,有人被万众孤立。我看何必敏感,天灾人祸,本来就是活着的底色。往后若望冷冽,大可减少对旁人对命运对执念超希望的预设。

  你想那福贵,他哪儿知道,他曾亲手改变命运,他就那么活着而已。何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村上春树说。

读《活着》有感7

  《活着》让我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虽然那个年代,我还没有出生,但也从老一辈的嘴里听过类似的事情。我的外公从小就教我们小辈要节约粮食,在他们小时候,没饭吃只能啃树皮,当时还小,无法体会没饭吃的无奈。看完这本书后,想想在那个年代,像故事主人公福贵这样悲惨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

  福贵这个主人公的名字与他的一生截然相反。虽然叫福贵,可他一生中的享福时间很短,在他小时候家庭富裕的时候,他尽情挥霍,不学无术,与他中年时,连口米都吃不上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

  书中的女性也都是质朴、善良的形象,她们一生都任劳任怨的为了生计而努力。家珍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关于她,最让人泪奔的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家珍为了一口汤、一粒米而去干苦力,在自己的身体已经站不起来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大家庭,可惜上天早早的夺走了她的性命,夺走了她所有孩子的性命。书里有句话:“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可惜福贵一直到死,都没给家珍过过一天好日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美丽的新中国,并带领我们奔向幸福的新时代。我们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活着,不仅是要忍受生活中的苦痛与磨难,也要忍受一切可能出现的'一些要打垮我们的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烦恼,小时候想快点长大,证明自己;到了赚钱的年纪,又会后悔之前应该更努力的学习;成家立业后又希望时间过得慢些,给自己多点思考的时间,多些陪父母的时间。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跟随这个伟大时代的脚步,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是我看完《活着》这本书,最想对自己说的话。

读《活着》有感8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贫,历经苦难,亡家、丧妻、失儿,而且还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是幸运的,虽命运坎坷,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可他始终乐观而坚强地活着。他就是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小说时,心理特别难受,眼泪更是不争气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间,惊诧、怜悯、压抑。心头始终有种冲动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绝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难,谁人能懂,谁人能诉?

  他的一生就如坐过山车,从人生的至高点——一个家缠万贯的富家少爷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间因赌博把所有家产拱手送与了龙二。从此,失魂落魄的富贵把日子浸泡在无边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被击倒,总是依旧热情地笑对生活,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着。

  读完最后一篇章,我脑中就不时地出现富贵的影子,一会儿是少年富贵飞扬跋扈的样子,一会儿是中年富贵忧伤绝望的神情,一会儿又是老年富贵祥和温情的笑容。我庆幸,我不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这个幸福和谐的新时代;我庆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妈爱着,在校老师疼着;我还庆幸,苦难没有打垮和击溃小说主人公,富贵在一颦一笑中向我们传递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绝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是无与伦比的给予,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就如我们心目中的榜样: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的杏林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与命运抗争,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乐地活着?

读《活着》有感9

  无论现实变成什么样子,无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有义务和权利追求我们想要的,这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如何生活,而应该决定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生活。

  活着,我们必须处理选择,只有坚持理性,才能做出客观的决定,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这个机会,当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时,做一个完整的自我,以自己的.态度看待“活着”。

  以前,他对余华的作品有点接触。他的杯子总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它们看起来既不谦虚也不傲慢。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无法忍受。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时,你会不情愿地发现,当你单独分析任何故事时,你都能真正感受到心碎的痛苦和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不屑于写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谬的故事讲述高度现实的生活。

  文字中的宁静、冷漠,无形中渲染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全看完,被这种简单的痛苦所摆布,甚至被玩弄在股掌里,让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麻木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现实,在简单的感情中看待和理解生活,好好生活。余华深刻地讲述了生活的杯子,

  我对杯子也有一点自我看法。人们之所以喜欢看杯子,被这种杯子打动,是因为他们想寻求自我安慰。

读《活着》有感10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一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杯具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我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就应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职责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应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取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取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明白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我,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职责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个性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11

  第一次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还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说是它打开了我的读书启蒙的大门,当时由它给我的震撼现在还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触及生活本质,久久不能忘怀。每每别人问我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时,我都会不叫思索的说是《活着》。

  它语言很平实,可以说是有些词句会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份"粗俗"让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书的思想会平缓的向你娓娓道来。它主要讲诉了地主少爷福贵崎岖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大少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妻子、儿女、孙子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黄牛,艰难孤单的活在世上。

  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当福贵败光了家业,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是那么的不敢相信,那么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确实厌恶至极,他后悔啊;还有当家珍病重,在床上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们",多么朴实的词句,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当时的福贵肯定也是内心在煎熬,他多么不想要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发生在福贵身上的崎岖人生好像是自己在亲生经历一样,太大的冲击,多大的磨难,最后感受到生命其实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这世上安静的活着。

  这次通过"书香中交"的活动,让我重温了这本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人为什么活着?",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绝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父母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村进城市的一代,家庭条件都不好,当时他们结婚还是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元办的婚礼,结完婚外债累累,当时也没有新房,还住在我外婆家,我妈妈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坐在床上哭,我爸爸则坐在门口抽着烟,"有我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这是当时我爸爸对妈妈和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说的话。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他们当时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价烟就已经很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和爱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过日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资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吗?我觉得没有,相反会觉得没有以前开心。手机微信、电脑网络基本覆盖了人的生活,"自闭症"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间独自对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难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毫无以前大家谈天说地的畅快感觉。

  大家现在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风味都可以购买得到,让人真正喜欢的却很少,我现在觉得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让人留恋,还有娃娃头冰淇淋能在回忆中勾起我的味蕾。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人自身的问题,富足的物资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也会将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会膨胀人的欲望,幸福感总在上方,无法触及。

  人生有苦难,才有了去感受幸福的体验。人的幸福从对比中得到,学会感恩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可就是暂时的苦难也会是你寻找幸福的过河石。活在当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

读《活着》有感12

  活着与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而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几乎是几千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自己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地主的儿子,每天挥霍家中的积蓄。尽管有了妻子,可他依旧吃喝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父亲,就连妻子及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亲及年幼的凤霞相依为命。这时的福贵才体会到这生活的艰辛。命运本来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内心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去努力,命运就一定会对你产生奇迹。

  谁知,刚幸福不久,命运对福贵更不公平了。妻子与他的儿子相继死去,凤霞也成了聋哑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

  当我合上这本沉重的黑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福贵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活下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读《活着》有感13

  一口气读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泪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是,命运怎会如此残酷?有种向苍天怒吼不甘的冲动,太多的不甘……

  死亡不可怕,也并不以你的可怕而不来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时候你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都一一离你而去,而你却一点办法也没有,独留自己一个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朴实无华的第一人称平淡的道尽了他们的一生。故事从解放前一直到19世纪末。这不正是我们祖辈,父辈,都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岁月吗?也包括我们80后的那点有限的童年记忆。那样的年代,字里行间已经令人十分动容,而实际更是不敢想象……小时候常听起祖辈,父辈提起过他们的岁月……而我也仿佛跟随故事跟随儿时的记忆碎片在里面找寻他们的影子。如今,让人不经感叹,我已长大,你也白发,时间都去哪了?让人不胜唏嘘……

  活着,活在当下社会是我们莫大的福气。和祖辈父辈以及书中的各种动乱,战乱,饥荒,疾病等等来比现今的我们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这让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没有比活在当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传承下去!!!

读《活着》有感14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早年是一个风光满面的大少爷,然而,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亲人一个个的远去,昔日的地主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牵着黄牛的老汉,只剩下一个人面对风雨,面对日出和日落,面对那一块孤单的水田。或许当一些人刚经历这所有困苦之一的时候就已经被打败了,觉得没有希望,但福贵并没有,福贵他是坚强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有多么疯癫,每一步会有多玄,这一切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应该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还有机会,就还有希望。

  为何去活着呢?有人说活过之后应该有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对于生命价值的评价,有人说活着就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闻名天下,问鼎中原。而在我看来,活着不仅仅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想活着,所以无惧于任何事物和困难,只要还活着,人就有希望,即使是很渺小,也绝不逃。

  这世上那么多人,像福贵这样的有很多,他们活跃在每一个岗位上,活跃在世界各处,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活着和希望,去努力地活着拼着,相比于那为万世开太平的先驱,他们或许很渺小,但他们其实却是最伟大的。他们可能也会在黑夜之中去哀叹,去怪罪,也会去祈祷,但是因为活着,他们相信等到黑夜翻面之后会是新的白昼,哪怕再毁灭性的.海啸退去之后,依旧只是潮起潮落,只要活着,人还在,希望就在,只要希望在那么就可以为所爱一切去努力,不会害怕生命中那些不完美角落,因为阳光会在每个裂缝中散落。

  在这宇宙中的一丝一毫,伟大并非是凑巧,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所以要去多经历;没有一个人生是重复的,所以去做自己才是最可爱。未来不确定,所以去走那些不同的路,见不一样的人,看不一样的风景,无论有多少创伤卡在咽喉还是有多少的眼泪滴湿了枕头,要坚信夜晚终将有尽头,以笑的方式去哭,在死亡的伴随下去活着,活着人就在,人在希望就在。野火烧不尽那野草,因为活着!作为最伟大的渺小去活着。

读《活着》有感15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没有任何其他的定义。

  ——题记

  我问自己,你怎么敢写下这样的题记,仿佛真的能够弄懂眼前这本十五公分高的书是怎么回事似的?你怎么敢在无数研究得法的作家,学者背后探出头来,好像在他们丰硕而精深的研究成果面前还想再评头论足似的?真的,你怎么敢?

  我回答说:哦!我敢,是因为激情。心灵撞击心灵,语言呼唤语言;我敢,是因为谦卑。我懂得怎样看待自己想法中与学者们相通的那部分,倍加珍爱。现在,我依然要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曾经,我也千百回地问过自己,为什么活着?一个匆匆来,匆匆去的人活着的时候却忙忙碌碌,又有什么意义?其答案终是一张茫然而近乎麻木的脸。于是,我便越来越迷茫,试着渐渐放纵自己:

  喜欢让自己沉迷在想象的王国;不停地为自己上课神游找理由;为了一件没有意义的小事和朋友大发雷霆;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就脆弱到哭泣……越来越迷失自我,越来越荒唐,甚至有时会忘了自己还活着。

  直到,遇见福贵,和作者一样,也是在闷热得快让人窒息的夏天。

  刚遇见他时,他正赤裸着黝黑的背脊,嗓音响亮地开导着那头垂暮的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有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了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如此平凡的一位老人,竟有那么戏剧化的人生,漫长而有磨人,从家财万贯的阔少爷成为佃农,又从佃农变成悲剧人生的经历者,他的人生,真的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第一遍读《活着》,只是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感到同情,为有庆的死而泪流不止。

  第二遍读,我依然哭了,而且哭得比第一次还厉害。只是,我知道了年轻时的福贵是个败家子,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凤霞因为经济困难差点儿送给别人;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

  第三遍读,我以为我依然会哭,但是,我没有,一滴泪也没流。因为我读懂了:《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之间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有人说,这部书是希望的过程,死亡的结果。说得真好,我喜欢悲剧,因为悲剧能激励人的斗志,让自己对往后的日子更加充满期待。但是,太多的悲剧又会不会让人承受不起?福贵的一生,就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他依然活着。

  活着的背后是悲剧,活着的意义是希望。是啊!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原来,那个炎炎的夏日,本应充满笑声——孩子在水中嬉戏的欢笑,妇女傍晚在湖边捣衣聊家常的笑声……可是,8月15日,却是全国哀悼日。那么多天来,我们嘻嘻哈哈,不时责骂一句天气太炎热,却不知,甘肃周曲下着大雨,即将面临着泥石流的袭击。直至8月14日,遇难人数不断上升。房屋毁了,多人死亡了,苦苦经营的一切都没了。幸存者也伤痕累累,还遭受着妻离子散的悲痛。或许,在那一刹那,他们害怕了,他们失去信心了,他们的脑海中短暂地浮现出“死”,因为他们完全有理由这样做,并且,死了一了百了,无牵无挂的,不需要再遭受什么挫折。但是,他们没有,他们依然活着,依然坚强地活着,依然竖起信心重建家园……我想,他们一定会成功,因为他们知道,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了家人,为了那一所别墅,为了钱财……

  是啊!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我们应该要好好地活着。因为:

  只要活着,一切就都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