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诗歌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杜甫 月夜 鉴赏

管理员

摘要:

杜甫《月夜》诗歌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月夜》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月夜》诗歌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月夜》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闺中:指妻子。“闺中人”的省称。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只有”。独看:一个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怜:怜悯。小儿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忆长安:怀念长安。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湿,打湿。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清辉:指月光。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凉意袭来。○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期盼之词。倚:相倚。虚幌:薄而轻的帷幔。“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翻译】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评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讲解】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当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的肃宗行在,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句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近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语丽而情更悲”。“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这是补足前面未曾说出的忧思之泪。两地“独看”,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为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开去,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评解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这类景象,都是诗人意中之景。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分析】

  天宝五年(746),杜甫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把妻子儿女寄养在离长安二百里外的奉先县,自然是分离要比团聚的时候多。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诗人任胄曹参军不久,抽空回奉先探亲,但迎接他的是幼子饿死的噩耗。诗人把那次探亲旅途见闻、遭遇和感想,写成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诗人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几乎是在诗人写这首长诗的同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搬到更远的白水县。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后,杜甫又携家到鄜州暂时栖身。当诗人得知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后,为了报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间只身去投奔肃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乱军俘虏。

  这首诗大约写于中秋之夜,这本是和平年代举家团圆赏月的节日,所以诗从月写起。诗人推测妻子此刻正在鄜州栖身之所望月怀人,为亲人不能团聚而叹息,为丈夫在长安的处境而担忧。在封建社会,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夫荣妻贵”是公认的信条。杜甫在长安奋斗十年,未能荣进,不仅使妻子未获显贵,而且沦落到连平常人也不如的处境。丧子,逃难,这主要是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但诗人却内咎是自己未能尽职,欠了妻子许多债。诗人感念共患难的妻子,不说中秋之夜自己不能安寝,千言万语想对妻子诉说;而设想“寄异县”的妻子望月怀人,久久不能入睡。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充分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整首诗就是在这种推测、设想中展开的,读来感人至深。妻子是和儿女一起生活的,诗中却说是“独看”,这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同看”过,在他们的患难生活中,曾有过许多次的“共度良宵”的经历,显出今夜妻子形单影只的难堪。还因为妻子的心事,眼前的儿女年幼无知,无法理解,更不会替母亲分忧──诗的下面两句对此作了解答。“忆长安”很可能包含往日一家人在长安城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更主要的则是指今日丈夫身陷乱军集中营里;安危未晓,生死未卜。妻子为诗人承受了多大的精神负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是对妻子望月怀人形象的描绘。诗人设想夜深了雾气会浸湿妻子的“云鬟”,清冷的月色里,妻子的“玉臂”也会感到寒冷。诗人用“云鬟”“玉臂”来形容自己妻子的外貌特征,所传达出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而这份深爱之情正是做丈夫的对妻子的最好安慰。清代沈德潜说:“五六语的情悲,非寻常袱艳。”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诗人不免伤心落泪。想象中妻子也在落泪。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