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教学实录 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记录有利于进行自我总结和提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
杜甫咏怀古迹教学实录
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记录有利于进行自我总结和提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板书:题目、作者)(此处一定要熟,并使语言自然)
二、 解题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从诗题和诗句内容来看,大家认为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其实这是一首散曲,并不是诗歌。但鉴于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限,我们姑且将它算做咏史怀古诗。潼关是地名。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时,怀古思今,写下的一首抒情名篇。诗人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不禁思绪万千,最后一针见血的得出 “百姓苦”的结论,抒发了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此处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以表扬或鼓励性质的点评)在必修四中,我们还要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个人怀抱的?
生:--王昭君
师:说到王昭君,我们就不能不提历史上形容四大美女的那副对联了:“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的是谁呢?
生:西施。王昭君。貂禅和杨玉环
师:那这四个人都是因为什么获得这样的称号呢?
生:沉鱼是形容西施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所以西施才的此称号。
落雁是指昭君。昭君出塞之时,想到此生即将远离故土,不禁心中悲切,于是拨动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悲壮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时,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当然,现在想来,杨贵妃即使足够美貌,也不会让花羞于抬头,只是因为她恰巧碰到了含羞草,所以才会得此美称。)
师:那我们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诗人想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昭君表达什么呢?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然后同学们在诗中找一找,看能否找到点明诗人感情的词语?也就是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生:怨恨
师:昭君为什么要怨恨?
生1: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
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永远都没办法回自己的家乡。
师:大家都回答地很好,那用诗中的话来回答就是……
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师:这几句诗向我们交代了昭君的人生遭遇,不知道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昭君的故事?
生:自古以来,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汉元帝时也不例外。不过例外的是汉元帝并不是亲自从这些宫人中一一挑选,而是按图召幸。他让画师将宫人画成画像,然后他根据画像决定选择哪个宫人。这就给当时的画师提供了向宫人索取贿赂的机会,但王昭君自恃美貌,于是画师毛延寿怀恨在心,在昭君的画像上加上了一颗丧父落泪痣,结果使昭君错过了被皇上召见的机会。昭君在后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她不甘心一生都困居在后宫之中,于是在匈奴与汉朝和亲之际,主动请缨前去大漠与匈奴和亲。临行之前,昭君前去拜别汉元帝,此时此刻汉元帝才知道原来昭君是个倾城倾国的美女,但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汉元帝大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和多个画师。
师:。昭君远嫁异邦,埋葬他乡,只能月魂空归,这些都表现出了她对故乡思念的幽怨。而“画图省识春风面”也透露出昭君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之情。那么,你认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下面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相互讨论一下,然后找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此处学生分小组讨论,安排教师巡视,合理掌握时间)
生1:我觉得是,如果画师不把她画丑,她就有机会见到皇上,而倾国倾城的她一定会被宠信,最终被册封为妃子。也用不着要远嫁匈奴了。
生2:我觉得是王昭君自己哦,如果她肯塞些钱给画师,不得罪他,别人会把她画丑吗?反正当时很多人也这样做。
生3:昭君她就是不愿意这样做,她不是一个会阿谀奉承的人。
生4:我觉得是皇帝,他要是自己肯见一见昭君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了。
师:大家的讨论非常激烈,观点各有不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是皇上选美,可为什么画师却那么大胆,敢随意改动画像,难道他就不怕被皇帝知道,砍了脑袋吗?
(一片沉默)
师:有人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说昭君的神韵和美貌是画不出来的,所以说毛延寿只是枉死。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一人受用,却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这些都是为毛延寿鸣不平的。原来,汉元帝对于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统治者的昏庸。
师:很多同学都会不理解,说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否得到皇帝的宠爱都是未知数,而嫁到匈奴后却封为阏氏(注意读音),相当于汉朝的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生:因为她没办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嫁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再嫁给单于之子,被迫接受了这种与华夏伦理相悖的习俗。(众多学生思考,沉默)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人们是不屑与周边少数民族成亲的,更何况是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于是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却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种痛苦就足以摧折人心!有着这样的遭遇,昭君又怎么能够不怨?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并没有一开始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生:群山万壑赴荆门
师: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想象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师:每当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什么词语?
生:壮丽、雄伟
师: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就是一幅非常雄伟的景象,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直奔荆门山而去。作者在这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赴字的本义是“到某处去”,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如赴会、赴宴,在这里用来形容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情景,一个“赴”字把这千山万壑都写活了,它们像是去参加宴会一样全都向荆门山赶去。
师: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生思考)
师引导: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
生: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惊天动地,非常雄壮。
师: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
生:昭君。
师: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
生:引出昭君生长的村子
师: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中所说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师: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来烘托昭君并不合适,大家怎么看?
生:不同意。正所谓地杰人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作者在此咏江山之奇绝是为了烘托昭君之奇美。此外,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就说明了昭君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地位绝非一般,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所以作者写群山万壑一齐奔赴昭君村,其实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师:首联引出了本诗的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了昭君村所在的地点。那颔联又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诗的意思?去指离开,紫台指汉宫,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就是匈奴的所在地,而青冢则指昭君墓。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生:一旦离开汉宫,(昭君的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师: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远离汉宫,孤身进入大漠;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独有她的坟墓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短短两句,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紫台”与“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而“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是和那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因为青冢有恨,一天天、一年年,它一直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千古的悲哀!
师:昭君是不幸的,表面上,她的不幸是由画师毛延寿造成的,但究其根本却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关于这一点,作者是在哪一句中提到的?
生: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师:虽然毛延寿被杀,但昭君的结局能否改变?
生:不能
师:她最终仍是……
生:老死于匈奴
师:哪句话写出了她的这种结局?
生:环佩空归夜月魂
师:何意?
生: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在月夜归来。
师:这个“空”字该如何理解?
生:从字面上看,昭君已死,魂灵归来也是徒然。但仔细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样一个女子,却沦落到如此下场,怎能不让人感动、伤心,于是,一个“空”字,便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综合颔联和颈联,我们会发现,颔联与颈联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才有“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凉。总之,这两联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师:昭君的一生是悲剧性的,那昭君对于她悲剧性的人生是何想法?
生:怨恨
师:从哪看出来?
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尾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师: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师总结: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对这首诗所作的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昭君的--“怨恨”。并未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来引出--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却生不能归,最后将感情推向高潮。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师:诗歌题为咏怀,里面却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
生:不是,诗人是借昭君的事来抒发情感。
师:昭君有着满腹的怨恨,而诗人有什么怨恨呢?
生:也有满腹的怨恨。
师:诗人的怨恨是什么?
生:对时代的怨恨,对社会的怨恨。
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唐王朝仍处于危机当中,战争接连不断。
生3:他的政治仕途也很不顺。
师:不错,这就涉及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上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终于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而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我们设想一下,此时杜甫心中会是何感受?
生:无辜被贬,心中当然怨恨。
师:身为臣子,即使心中有怨,也不能明说。所以便借昭君之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写昭君之事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那么,我们把昭君跟诗人进行一个比较,看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连接点。(学生、教师共同寻找,得出答案)
师:昭君和杜甫都是因为什么名留史册的?
生:昭君--美貌,是一个(绝代佳人),而杜甫则是凭借他的满腹才华(才华横溢)。
师:二人的遭遇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 昭君的美貌不被其他人所容,(入宫见妒),而杜甫的才华则被其他臣子所嫉妒,(入朝见妒)
昭君因元帝的(画图省识)而(远离汉宫),而杜甫则因皇帝的(不分忠佞)而(无辜遭贬)。
师:二人的结局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身死异国),最终只能(环佩空归);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以至于“(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身在夔州,虽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时局动荡不安,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仍是(有家难归)。
师:比较之下,会发现这两个人的处境何其相似。写作此诗时,诗人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由此可见,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是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是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今天我们一起分析过后,果然不假。那么,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仕途失意,思念故乡。
师:这确实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沉怨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师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四、 总结规律
前面我们说过,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的作品。因此在鉴赏这一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今天,我们透过这一节课的分析,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有三个步骤: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以后再遇到咏史怀古诗时,大家可以用我们今天总结出来的方法去试着分析一下。
下面大家齐读一遍这首诗,再次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深沉怨恨。
五、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杜甫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