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杜甫 草堂 情结 中国人

管理员

摘要:

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

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里默默念诵这首诗,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欢选择下雨或雨后时分,好雨滋润下的草堂最美。同样被这首诗感染的还有老外,2009年,韩国导演许秦豪来到草堂拍摄电影,片名就叫《好雨时节》。

  毛泽东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淡忘了这些诗。

  后来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城建部部长。

  后来我终于买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区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环路内环境最美的地方,周边的房地产纷纷沾光,取名必带“草堂”二字,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的小区,和草堂的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杜甫浮雕像,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业主。这小区临二环路,车声嘈杂,好在距离草堂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拜访草堂、融入杜甫气场就成为我逃避喧嚣、平静内心的最好方式。

  这么看来,杜甫将要伴随我一生了。这也是众多中国人的情结,何以见得?两个数字足以说明:1000多年来,杜甫粉丝收集、刊印的杜诗版本多达700多种;而中国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则多达37处,在中国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荣。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国草堂中最有名的一处,以至于一提到草堂,毫无疑问,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游览草堂的邓小平说:到成都不游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杜甫的深厚情谊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筑,廨,指官员办公的厅堂,杜甫一生颇不得志,心向仕途却大官当不上、小官当不长,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署,后人修建大廨,寄托了让他永生为官的愿望。

  大廨中立着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满面愁容,苦难生活将他的腰压成弯月,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后面,诗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则英气勃发,是壮年形象,这两尊像都非常写实,是当代作品,敞放着任人抚摸拍照。而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于清朝,因为是文物,置于龛内高高供奉,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饱满、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神色轻松,标准的官员和成功人士模样,与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们愿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时也寄托了大众的祝愿:他这一生够苦了,让我们为他实现抱负,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杜甫生平*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适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预是晋代有名大将军,父亲、祖父都是唐朝县级官员,母亲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错。

  杜甫从小就表现出文学天赋,中国文人素有游学传统,以开阔眼界、结交名流。杜甫从19岁开始云游晋豫(山西、河南一带)、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齐赵(山东、河北一带)各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公元744年,他与李白、高适相会,三大诗人把酒论诗、携手同游,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35岁那年,杜甫前往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昏官污吏玩弄权术而落第,自此旅居长安十年,此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靠卖药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39岁那年,杜甫作三大礼赋直接投给朝廷展示才华,虽得到唐玄宗赏识,但唐玄宗沉湎于杨贵妃温柔乡,疏于政事,朝廷腐坏,杜甫并未获得机会。直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谋得一小小官位。此时安史之乱(叛军攻打长安,从公元755持续到763年,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转折的战争)临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饿死,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杜甫则在举家逃难途中被叛军抓回长安,后逃出拜见流亡途中的唐肃宗,先被封为左拾遗高官,后因仗义执言触怒肃宗而被贬,杜甫深受打击,拖着病身弃官举家辗转甘肃入蜀。

  从公元759年底开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间除因蜀中官员叛乱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余三年零九个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严武提携,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余时间均归隐草堂,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

  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庆,出三峡,入潇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聋,于公元770年59岁时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遗作中依然渗透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杜甫到达成都后,先客居浣花溪畔的寺院,后在朋友接济下,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浣花溪水水西头”建成草堂,占地一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杜甫离开成都后,邻居任氏住进草堂,她是四川官员崔宁的小妾,也就是传说中的浣花夫人,因曾带兵保卫成都而受到尊敬,今天草堂花径旁的浣花祠就是纪念她的祠堂。草堂经任氏修缮扩建后面貌一新,后任氏将房舍施与寺院,即草堂寺。

  公元902年五代时,前蜀宰相、诗人韦庄寻得破败的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并居住于此。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草堂屡建屡败、屡败屡建达13次,从最初的一间茅屋发展到后来的4进院落。宋代时在墙壁上绘杜甫像,立26块石碑,遍刻1400多首杜诗,草堂成为正式祠宇;明代建工部祠及配殿,建立书院,凿池引水,修整园林;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毁了草堂;清嘉庆16年(1811年)草堂重建,确立了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布局,并在工部祠立陆游、黄庭坚像陪伴杜甫,扩为四进院落,形成今日格局。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草堂一度成为军队驻地,门窗被拆、楹联被毁,凋零颓败。新中国成立后,草堂获得新生,1955年杜甫草堂纪念馆开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为还原诗人当年生活,丰富景观,1997年2月在工部祠旁建成了茅屋院落。2001年在茅屋附近发现了唐代民居和生活遗迹,并于2004年底建成陈列馆开放。新景与古迹辉映,唐时生活场景生动再现眼前。

  今天的杜甫草堂博物馆由草堂寺、草堂旧址陈列馆、梅园三部分组成。草堂寺为寺院遗存,这里的大雅堂旧为大雄宝殿,近年重建了万佛楼,可以登高远望草堂全景;梅园是旧时国民政府官员的私家花园,有水榭、一览亭等建筑;旧址陈列馆是草堂精华,草堂的重要文物大多分布在这片沿中轴线分布的纪念建筑区,包括:

  碑刻:草堂现存明清碑刻近30通,大多置于工部祠、柴门,或镶嵌墙壁,或立于地面,其中明朝杜甫石刻像碑(刻于1602年)和清朝画像石刻是珍品,故宫博物院也藏有类似杜甫石刻像。此外,工部祠内的两通清代石刻草堂全景图也很珍贵。

  古版杜诗:草堂馆藏各种版本的杜诗上万册,不乏珍本。最珍贵的是800多年前的南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全集共20卷,现残存6卷,字体清朗、刻工细腻、墨色雅致、纸质绵薄、品相上佳,为绝世孤本,上有朱德、陈毅等名人题词。此外,草堂还藏有宋、元、明、清杜诗珍贵刻本。

  杜诗书画:草堂藏有祝枝山、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刘海粟、李苦禅、黄永玉等明、清、近现代画家以杜诗为题材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每年一次精选其中部分展出。

  园林*月白风清一草堂

  草堂建筑共有五重,依中轴线排列,是中国传统纪念祠宇格局,既具官署气派,也以流动水景、清幽园林来营造居家庭园氛围,既庄重、深邃,也含蓄、亲切,别具一格。

  草堂建筑朴素典雅,均以川西民居的木质穿斗结构为框架,四檐均平直转角(而不是相邻草堂寺的飞檐翘角),体量上也接近民居,让人产生恍若诗人故居的亲切感。草堂所有建筑均不加装饰雕琢,简洁明快,顶覆青瓦,墙施粉,楹柱、门窗漆以羊肝红,梁架涂以土红,在苍翠林木掩映中格外清爽雅致,清人以“月白风清一草堂”道出了它的独特气质。

  草堂的园林以再现杜诗意境为出发点进行营造,层次丰富,林木繁茂,植物多样。树以楠树和竹林最具特色,花则以梅花和桂花为代表,都是杜甫喜爱的植物,都曾出现在他的诗中。

  楠树是中国南方佳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形美、木质好,但生长缓慢,对环境要求高(草堂楠树一度大量枯死),在城里难得一见。当年,杜甫依一棵200年树龄古楠树营建茅屋,后该楠树被风雨所毁,杜甫写下《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痛惜: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为告慰诗人,明清时人们在草堂广植楠树,如今,园中楠木成林(成都市共有古楠树37株,其中34株在草堂内),疏密有致,古人当倍觉欣慰。

  竹是中国文人的爱物,也是四川特色,杜甫当年就居于竹林。今日草堂大量植竹,有慈竹、绵竹、苦竹、金竹、斑竹等品种,苍翠葱茏、清新灵动,与古楠、香樟的苍莽气势相呼应,构建出古、雅、幽、秀的草堂园林。

  在草堂诗史堂前,回廊环绕的梅园古色古香,每年人日,梅花绽放报春,人们吟诗游园缅怀杜甫,是成都的春节传统习俗。而待到中秋,园中金桂、银桂、月桂十里飘香,令人陶醉。

  附:草堂各常设主题展索引:

  “诗圣著千秋”为杜甫生平主题展,位于诗史堂东面;

  “草堂留后世”为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主题展,位于诗史堂西面;

  恰受航轩展出不同年代的杜诗版本,位于工部祠西南角;

  盆景园回廊展出名家杜诗书法木刻,位于花径旁;

  大雅堂展出12尊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塑像,位于草堂寺区域、南门内第二进院落。

  观鸟*两个黄鹂、一行白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各种鸟类在杜诗中闪亮登场。今天的草堂和浣花溪以湿地、湖泊、森林营造出适合鸟类栖息的环境,更有僧人和市民前来放生鸟儿,鸟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是成都市区最好的观鸟地,成都市观鸟协会在浣花溪设立了成都首个固定观鸟区,2007年还举办了中国观鸟节。

  草堂、浣花溪有记录的鸟类近100种,其中白鹭数量多、体型大,最为常见;灰鹭、白头鹎、棕头鸦雀、大山雀、翠鸟、红头长尾山雀、白颊噪鹛、棕背伯劳、树麻雀、珠颈斑鸠等也常见;寿带、黑枕黄鹂、发冠卷尾、普通鵟、家燕、金丝雀、黒尾蜡嘴雀、淡眉柳莺、黄腰柳莺、火冠雀、啄木鸟等则是季节性鸟类,春夏可见。

  草堂鸽舍周围、浣花溪万树山上林木繁茂,遮天蔽日;沧浪湖南的白鹭洲不受人类干扰,湖中鱼虾丰富,引来百鸟筑巢,都是不错的观鸟点。

  品茶*禅意草堂

  草堂清幽古朴宁静,富有禅意,禅茶一味,在这里品茶是不错的选择。草堂内的茶园啜茗园已歇业,推荐堂外的四处地方:

  南门东侧院内的江村茶社,紧邻市美轩食府,可餐可饮,最便宜的茶10元一杯;

  正门(西门)北侧30米处诗圣园内的草堂一味档次较高,有白(银针)、黑(普洱)、绿、红(滇红、祁门红)、黄(君山银针)、花等茶品,可为购茶客人现场炒制提香,新茶上市季节更可现炒现卖现泡。普通茶20-40元/杯,96-398元/壶,有茶道服务。还可供餐,普通素菜10元、荤菜20-30元,面条10元/2两。该茶楼旁设有琴社和书吧;

  沧浪湖河心岛上的成都文艺之家,提供茶和咖啡,面对平湖鹭影,风景无敌,这里经常举办画展,可以看到最活跃的成都艺术家的作品;

  清水河边、浣花溪水闸旁的茶园,有浣花、川西、水闸三家,是普通市民百姓光顾之地,最便宜的素毛峰平日5元、周末8元。

  草堂攻略:

  草堂有南、北、西三个门,交通最方便的是北门,但这是后门,建议你从正门——西门进入,这是草堂旧址陈列馆建筑中轴线的开端。

  坐35、59、82、170、165、503路车在青华路西站下车,沿草堂路南行约200米即可到达草堂路28号、浣花溪边的正门;继续前行200米到达南门;若坐19、35、47、58、82、84、503路则可到达北门。

  草堂门票60元,有偿提供英、日、韩语种的讲解服务,10人以内100元/次。草堂内绝大部分景点有英、日、韩文文字介绍,但楹联、诗词没有,导游的讲解能加深你的了解。

  草堂景观丰富,若中午没游览完毕的话,可直接从园区进入南门旁的市美轩食府用餐,提供中餐、小吃,饭后回到园内继续游览。北门以东100米外的陈麻婆豆腐、龙抄手是成都老字号,这里还有各种火锅、小吃店等可供选择,是草堂附近最集中的餐饮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