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堂》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读懂课堂》读后感1 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懂课堂》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懂课堂》读后感1
冰心老人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寒假里我拜读了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给我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地方。它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成功的一堂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它会激励学生一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往往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激情洋溢。
《读懂课堂》读后感2
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他对“单元设计”的定 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 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3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读懂课堂》读后感4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一书中谈到板书的教育功能。他认为有效板书的艺术是“第一要有一个板书计划,其次要以视觉上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整理板书内容,最后要关注其他教具组合运用的有效性。”
“板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要点和结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脚手架”,是所学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所在。难点一目了然,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
“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留下深刻入微的印象。”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好的板书能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可以配合教学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一副独具匠心的板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学生认知的“脚手架”、教师教学的“导游图”、师生互动的卷轴。
从自己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谈,多媒体用多了,黑板上的板书少了,甚至懒得写了,其实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好的板书就像是北京奥运开幕的卷轴,教师与学生正是卷轴上的舞者。今后个人要在板书艺术的有效性方面多作努力,写出美观大方、实用有效、有艺术美感的板书。
《读懂课堂》读后感5
沟通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一条不可跨越的河,但是如何跨过这条河,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则是一座桥梁,桥梁搭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
日本学者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我不喜欢某某老师。我问他为什么,那你那么功课成绩如何,他说他不喜欢这么课,成绩很不好,就是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与老师沟通,或者直接是不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欠下的债也越来越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性格的问题,教师在沟通上就要因人而异,但是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选择的去沟通,比如说一些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和一些成绩在末端的学生,采取鼓励式的沟通。
当然,沟通的形式实在太多,针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就算成绩不是能够进步,最起码让学生觉得学习生涯中没有缺失教师的那份关注。
《读懂课堂》读后感6
“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探索”是人类的天性。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学习社区,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呼吁教师学会“学”。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