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情操 有感 道德

管理员

摘要: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道德情操论》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读《道德情操论》有感1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道德情操论》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1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着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群众。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2

  读了《道德情操论》,对自己受益匪浅。

  作者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学校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学校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学习及与同学相处中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3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为他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之前对于"小悦悦事件",我的看法基本同上,但是在读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的观点有了变化。

  我们不能一味置身事外地去看这件事,因为只要我们还能够置身事外,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他人的纠结和痛苦,即便是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陌路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人总是习惯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的品德高尚化,不能与人感同身受,又何来资格说长道短?倘若18个路人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小悦悦的绝望和无助,他们不会如此默然离去;倘若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18个路人的谨慎小心,我们不会一味地谴责他们,而是深刻地反省自我,去客观思考,假使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会托起这奄奄一息的小生命还是叹气离去?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我们要以这种谨慎来约束自己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而非漠视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漠视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倒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况且,以牺牲正义和仁慈为代价的谨慎未免太过昂贵!

  我们应该以"小悦悦事件"告诫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像盖楼房一样,从一砖一瓦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同情、正义、仁慈,乐于行善并积极行善,道德之塔的重建便指日可待!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关心和同情,会使得彼此都感到幸福,也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相互关爱,体味相互同情的愉快。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所以,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求,我们应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适时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体谅他人情绪的同时,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照顾他人,宁责己,勿苛人。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种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无疑是愉快并且幸福的。而且,宽容、怜悯、善良、友好、仁慈,这些仁爱的感情总能在各种场合博得他人的好感,怀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得到他人称颂的同时宽慰自己的心,何乐而不为?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4

  6月16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我前进道路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党。刘书记还给我们推荐了两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把信送到加西亚》、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我本人也是个喜爱读书的人,利用闲暇的时间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还从网上买了很多书,我觉得一件漂亮的衣服装扮了我们的外在,而一本书则填满我们空洞的内心。

  亚当·斯密这个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我索性从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理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是喜欢为事事动情,也喜欢读完一本书写写心情。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的阐述极为深刻,他说:“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绝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他还说:“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自己正经受这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正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

  的确如此,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动车相撞的报道时,我经常热泪迎眶,我感叹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悟到:身置其中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具体、最清楚,任何程度的同情、感受都无法与亲历来比拟。正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谓:“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啊!

  想到这,我不由得悲从心头起,我的悲伤感受与那些亲身苦楚的人相比,差之远亦!唉……

  斯密在阐述了同情之后,书写了“相濡以沫的快乐”。

  在“相濡以沫的快乐”中,斯密写道:“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总让我们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相反,无动于衷的表情则让我们失望莫名。”“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另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肝胆相照,那么在同他交谈时我们得到的快乐,会远胜于偿还我们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

  的确如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小聚,谈谈生活、谈谈工作,我还喜欢一个人抱着本写心情,把所有不快都倾诉给那小小的空间。有的时候到自己的博客去座一座,回味起曾经的心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斯密在“可敬的美德”中写道:“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当事人,当事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则早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人品,将激情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轨道。”“无独有偶,当我们放任胸中的怒火不加任何节制的时候,那种傲慢蛮横的态度是最令人讨厌的。但是那种愤恨之中却不失宽宏大量的气度却让我们由衷钦佩。”他得出的结论是:“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他也实事求是地讲:“在我们决定如何对一种行为加以褒贬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首先是得体适度、完美无缺。在那些艰难的处境中,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总是有可以指责之处。其次是虽不完美但有所接近,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无论这种行为距离无可挑剔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表扬,可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应该受到责备。”

  他一再强调适度、得体和控制。而我偏偏是个随性的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会毫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其实控制的程度就体现出文化的水平:正常情况下,我们制怒,既不能肆无忌惮又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制喜,既不能得意忘形又不能麻木不仁;我们制声,既不能低声暗语又不能放声阔论;我们制技,既不能繁复虚设又不能粗制滥造;我们制步,既不能忘我疾行又不能犹豫不前……总之,最为难得的是适度。想适度、想得体,就要将所要控制之事控制的恰如其份,应时应景应人应事,此事最难为。所以,得体、适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得体、适度的人自然就不是一般人,而异于人、高于人。文化修为的高低自然一目了然,控制能力和文化水平成了正比。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读一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它真的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相信读后你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它真的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伴随我们成长。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5

  《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著名作品之一,该书于我们而言就像一面明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到自己,明白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了解我们心中实质的追求。不被欲望蒙蔽,在纷乱浊世中拥有一双慧眼,有所为有所不为。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作了简介,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稳定!”这段话,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经常从书本电视等各种途径听到的一个词:共同富裕!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关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发展说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我们古老的中华国度,会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将向世人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辉煌魅力。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6

  最近一段时日,我抽出一点时间读了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读完之后,我很有感触,尤其是有关“问题食品”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谈论的热门的话题,说起来吃的东西,大家都感觉到没有什么食品是可以放心的,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让全体国民缺乏一种安全感。

  其实担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普遍现象,于是,有些伟人这样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当时还认为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指责,现在仔细想一想,实际上这就是对目前社会教育的真实反思。

  自己对看到一些不合理现象,对照有关市场经济完善国家的报道,也不思其解:曾经归纳与西方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期待我国法制建设,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曾经归纳到多数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为了自己赎罪,反思自己从小受到的利他教育等等。拿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还没有看完,就感到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其精神上的依据。

  亚当·斯密人们一般以为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因此,研究国富论成为经济学家的必修课。但是他的《道德情操论》作者修改六次,直到去世前还在修改,可以说更凝结了作者的心血。

  温家宝总理在与全球网民在线交流中说到: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他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非常关注贫富差异问题。

  这本书对人性的研究非常深刻到位,应该是现在西方发展的思想支柱之一。本书开篇就讲是人就有“同情感”,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最基本的原理。情感或心里的感受,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评判整个行为善恶最终必须依赖的基础。最让我们觉得愉快的事,显然莫过于发现他人的感觉和我们自己心里头全部的情绪相一致;而且最让我们震惊的`,也莫过于发现他人和我们完全没有同感。因此,同伴的欢乐,无疑会唤起或活化我们的欢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会使我们悲观、失望。所以,同情感不仅活化喜悦,也缓和悲伤。无论人类的心灵在什么时候不幸失去了平静,要使它恢复平静,与人共处和交谈,无疑是最有效的两贴药方;而这药方,同时也是保持自得其乐与满足的心情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平静与愉快的性情中的最佳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