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想对孩子说的话 学过《背影》,也教过《背影》,然而前天备课时,我是第一次读《背影》读到哭。有的文章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是无法品味其中的深情的。 当我读着《背影》时,我忽而时朱自清了,望着父亲爬上月台买红橘,忽而我又变成了我自己,看到自……
读《背影》想对孩子说的话
学过《背影》,也教过《背影》,然而前天备课时,我是第一次读《背影》读到哭。有的文章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是无法品味其中的深情的。
当我读着《背影》时,我忽而时朱自清了,望着父亲爬上月台买红橘,忽而我又变成了我自己,看到自己的父亲远去的背影,想象与回忆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令人难以自持。
我想到我们父女间小心翼翼的问候,小心翼翼的关心,小心翼翼的谈笑,总是在那么淡淡之处有着一股浓浓的深情。
看着父亲声声叮嘱后毅然离去的背影,总觉得他在说:“照顾好自己,别管爸爸。”就看到他那并不高大的背影融入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可寻了,才感到离愁别绪漾在心头,不舍却总是分离。当一向年轻的父亲说:“爻爻,你看看我这边是不是有根白头发。”时,我心里还是轻颤了一下,岁月让我们成熟却让父母衰老,我不敢去想这无情的岁月终有一天逼我们分开。怎能不叫人伤感?
朱自清与父亲,我与父亲,人不同,情相通。
就这样带着这深深的感动,我开始《背影》的教学。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了朱自清这个人,同样的人却有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春》可谓是俊美之至,字字都是那样的珠圆玉润,显得光彩动人。而《背影》却是平淡之中真情动人。接着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们就用那平常的语调匆匆地读着,不过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注意注释中的'字词就可以了。学生的读书声渐渐停止的时候,我询问他们被感动没有?几个积极发言的学生都说了自己的感受,父亲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关怀都让人感动,其中大部分同学都被第六段的描写感动了,鼓励了他们以后我分享了自己备课时的感受,说到父亲的白发时,又是情不能自已,哽咽得几乎说不下去了,学生也在偷偷地议论着什么。然后我开始范读课文,当时班里很安静,我的声音就清晰地敲打着四壁,传入孩子们的耳中。读完没有掌声,没有喧闹,我让他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课文,这次学生非常认真,且慢慢地去读着这篇文章。
这时我问了个问题:文中背影出现了几次,学生很快地回答在一、六、七三个自然段分别出现了四次背影,从这些背影中看到浓浓的父子深情。至此第一课时结束。
在朗读时,学生的齐读远远比点名读更有感情,点名读时,学生把书放在书桌上,然后头深深地垂到书前,声音变小了,甚至紧张到总是重读,看来克服孩子们这不自信的毛病,还是得有一段时间。
第二课时,我们一起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齐读第六自然段,品味其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特别是动作描写里,走到对面的月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所用的动作是“穿”、“跳”、“爬”,动作麻利、简单,可年迈的父亲呢,却要“走”、“探”、“穿”、“攀”、“缩”、“倾”,如此艰难的动作只为了让孩子路上有东西解渴,父爱蕴含其中。还有父亲那又短小又平淡的话语,也蕴含着他全部的深情。接下来,孩子们思考哪些地方体现出儿子也是爱父亲的?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因为他们除了找到三次流泪和两次自责之外,他们还找到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我本来要去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说明我能体会父亲的辛苦,想要为他分担;“怕他看见”是怕父亲心疼;“我赶紧去搀他”被父亲感动后的动作;“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我觉得他们的回答比答案中的参考答案精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