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屈原散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传说是如何来的? 端午节里想到了屈原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
端午屈原散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传说是如何来的?
端午节里想到了屈原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端午念屈原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有意思,每个节日都少不了和吃关联,春节包饺子,十五尝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品月饼,就连各种时令节日也离不开吃的,春分吃春饼,夏至捞面条。。。不一而足,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美食的民族,不同的节日、节令弄点特色小吃其实图的一个是吉利一个是快乐,每个节日节令都衬托着一种希冀而已。
但是端午好像有点不同,这个节日与古人屈原联系在一起,就有点沉重了,虽然也有龙舟竞赛之类的喜庆,却总也冲不去一丝淡淡的忧愁:一位爱国主义者把他的生命和这个节日搅在一起,总会让人沉思,特别是当下这个时候。
于是,在这样的节日,除了吃的,我们有必要面对这种吃食的背后的故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官先至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主管内政外交,修法明规,为内阁重要幕僚。后得罪楚怀王,为楚怀王不喜,谪为三闾大夫,相当于重点大学校长。最后终因为人耿直,屡荐逆耳之言,为两任楚君所厌烦,终至流放,继而绝望,投江明志,成为中国第一个最著名的自杀者。
很多人对屈原的`印象只停留于浪漫主义诗人这一定义,其实,先抛开诗人这一层不说,屈原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政治家。作为楚怀王决策圈子里的核心人物,屈原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他章明法度、选贤任能、改革政治。他与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属于同时代,赞成苏秦的合纵之策,反对张仪的连横之策,坚决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一度风云际会于硝烟缭绕的战国诸强,屈原也因此威望日增。
但是,如果历史就此发展下去,恐怕战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就会缺少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虽然是一位政治家,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他性格耿直,各种才能明显高于同僚其他诸人,再加上因受楚王宠信,因而被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的嫉恨,这些人又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为一己私利卖国求荣,成功离间了屈原和楚怀王的关系,破坏了齐楚联盟,并且于公元前305年,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使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把屈原逐出首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屈原被逐但是忠心不改,一心指望楚怀王知错能改,自己能再次受到重用,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楚王昏庸无能,秦国背信弃义,被连横策略瓦解了齐楚联盟之后各个击破,楚怀王被秦国囚禁而死,楚国屡吃败仗,国力日衰。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没想到屈原继续不受待见,被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从政治结果上来讲,屈原无疑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怀百世不遇之才,纵横八荒之志,为报楚怀王的知遇之恩,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面对的是一群自私自利嫉贤妒能昏聩平庸的官僚集团的夹攻,纵是天纵奇才,但是结局可想而知。这究竟是为什么?不可否认,屈原有他的性格弱点,比如他才大志高,一般人特别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他是不屑一顾的。子兰、靳尚等人,严格说起来与他是不同政见者,但是从楚国的角度来讲,子兰、靳尚等人无疑是卖国的,因而屈原与他们的斗争屈原是正义的、爱国的,只是作为楚国国君的楚怀王因智商和水平的原因看不透张仪布的陷阱,看不透身边势利小人的自私自利,枉送了屈原的才干和忠诚,稀里糊度做了冤死鬼,可叹可气又活该。
对于屈原,历史上当然是褒扬的多。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赞扬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西汉淮南王刘安也赞屈原“可与日月争光”。但是也有类似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异样言论,他以为屈原应“即明且哲,以保其身”,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在他看来,屈原太过耿直,不会中庸,另外不会“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活的不值,死的也不值。我看班固的看法类似于今天的某些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滥,得瑟没好事,小心拉清单。常规点说就是个人不能太突出,太出位易死!
屈原政治上的失意,成全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被放逐时由怨而生歌,赋《离骚》而明志:“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的是求索虽坚不改其志的决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的是亡国百姓的民生之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的是为造福百姓不惜身患九死的不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虑的是对掌权人昏庸无能的失望。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才大志高的人,即使求政失败,其人格光辉足以照耀千古。
今日之中国多么需要屈原这种忧国忧民之高士!
对了,写这个文章的目的可不是给你的节日添堵,呵呵,过节嘛,还是以乐呵为主,顺便忧国忧民一下也就够了。
端午时节怀屈原
粽叶香飘,情浓人间;江河水满,龙舟竞渡。五月端午,人们在这样一个既世俗又带有几分忧伤的日子里,为自己和家人过一个轻松的节,同时也是在为那个几千年来依然活在无数人们心中的先贤过一个有点忧伤的节。
端午时节,在各种媒体空间,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和纪念缅怀屈子大夫的诗文图画。一个历史人物能让一个国度的人们长久地记在心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信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世代代的人们自发地去传播一个人的感人事迹,去弘扬他的伟大精神,这是一个奇迹,奇迹发生的背后自有其合理的历史逻辑。
屈原,一个早已跨越国界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政治人物。对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我最想要说的是,楚国政治大厦将倾、国运狂澜既倒之时,屈原为何还要挺身而出予以扶挽?屈原以身殉国后的两千多年来,人们到底在缅怀屈原的什么精神?今天的政治人物应该要从楚国政权的兴衰历史中感悟到什么?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诗歌《 过三闾庙》我最爱读,因为这首诗最能引起我心中因屈原而起的'悲怆之情。从屈原抱石沉江的那一天起,他怨恨悲愤的灵魂就一直在沅湘之畔的萧萧树林里飘荡。在中华的历史天空中,他一直瞪大着双眼,在观察着他曾经留下过流浪足迹的湘楚大地——楚国灭亡以来这片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人们是否早已摆脱了当年楚国人民的悲苦命运?
廓清历史迷雾,人们早就看清了战国后期兼并统一战争的历史发展趋势。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比拼的是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靠的是各国统治者的战略眼光、战争意志,凭借的是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以及争夺天下人才的谋略手段等。秦国的几代君王,有很多卓越的改革家、军事家为其所用,有众多的谋臣策士为其运筹帷幄,有更多的忠臣和勇士为其效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的历代君王,他们君臣同心,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不断开疆拓土,秦国最终成为了足以并吞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政治军事强国,而楚国当时的政治局面和形势又怎样呢?
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楚国政权在一帮昏君佞臣的糟踏折腾之下,早已千疮百孔、元气大伤而无法站立。一种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无可避免地出现在楚国人民面前,结果呢?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在醉生梦死,唯独一个清醒的诗人士大夫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走呐喊?可惜楚国朝廷的许多颟顸官员却麻木不仁,或装聋作哑而浑然不觉。釜底火旺,釜水渐温而游鱼不知,可悲啊,可悲!
屈原参与楚国政治的前后几十年里,先有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争宠于国君面前,后有妖言惑君的郑袖乱政,继有胸怀狭窄的怀王稚子令尹子兰胡乱谋划。这些奸佞权臣在国君面前屡进谗言,百般陷害屈原,屈原纵然有天大本事,也无力革新楚国腐败朝政。怀王和顷襄王皆昏庸无能之君,加之手下佞臣弄权作法,一个强大的好端端的楚国就这样被这帮君臣毁了。
屈原确实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他又太理想化了,满朝都是颟顸朽木之官,楚国政权江河日下,岌岌可危,面对这样的可怕局面,屈原忧心如焚,可想而知。
屈原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求索精神,以及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之志和体察百姓疾苦的忧民之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把他对理想的追求之志,把他对楚国的挚爱之心,把他对民瘼的体恤之情全部化为了杜鹃啼血般的诗句,他为国为民而日夜呼号的心曲两千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人民心中。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这是何等的痛苦。被疏远流放之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何等的窘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何等的清白和清醒。
渔父曾开导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却毫不含糊地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是何等的痛楚和绝望!屈原只有以死殉国,才能把他心中对楚国及其人民的千般之忧万般之爱显示天地之间。屈原最后抱石投江以死这一决绝勇毅举动就这样定格在楚国走向衰亡的悲剧历史上,就这样闪耀出长虹般的万丈光芒而永留在中华历史的长天之中。
屈原以他众多的楚辞体诗歌作品奠定了他在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这是后世人们都公认的事实。司马迁对屈原的伟大著作离骚这样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几千年来,论及文学才华,有几人堪与屈原媲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执着追求真理,最后以死殉国。他的壮烈之死没能唤醒楚国昏君佞臣,但必将可以唤醒后世无数的为国执政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屈原本来也可以和其他浑浑噩噩的朝中大夫一样,可以不死,但他死了,这就是屈原的伟大所在。
几千年来,文学政治才华都卓异非凡者没有几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一个伟大的爱国志士有关,也只有屈原一人;几千年来,一直受到无数人们无限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也可能只有屈原一人。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他以他卓越的文学政治才华、崇高的精神品质、献身真理的勇气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座高高的历史丰碑,她将永远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与天地比寿!
滔滔的汨罗江水日夜不息默默地流向远方,爱国诗人屈原的动人传说一直在沅湘流域流传。屈原,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历史印记,一个不朽的名字,谁能把您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