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原文及赏析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 原文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日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
原文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日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有咏,长夜无荒。
翻译
译文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①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②华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③苹(pínɡ):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④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
⑤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⑥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⑦旨:美好。
⑧臧:好。本句出自《诗经》。
⑨“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2
短歌行-曹操原文:
短歌行
曹操〔两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①当:临。②几何:多少。意思是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③去日:过去了的日子。④这句对应首句,表达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更应慷慨高歌,只是苦于忧思重重,难以释怀。⑤杜康:相传是古代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衿,衣领。⑦悠悠:形容忧虑不断。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思念。⑧但:只。君:指贤才。⑨沉吟:指低声吟咏《诗经》中的《子衿》一诗。⑩呦呦:鹿叫声。⑩苹:艾蒿。?鼓:弹奏。B掇:拾取。此句意将贤者比为高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喻指人才难得。?越陌度阡:指贤士远道而来。陌、阡,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存:问候。⑩契阔:久别。谈燕:欢饮畅谈。燕通“宴”。?乌鹊:乌鸦。8吐哺:热情接待,不敢怠慢。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四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短歌行-曹操拼音解读:
duǎngēháng
cáocāo〔liǎnghàn〕
duìjiǔdānggē,rénshēngjǐhé!
pìrúcháolù,qùrìkǔduō。
kǎidāngyǐkāng,yōusīnánwàng。
héyǐjiěyōu?wéiyǒudùkāng。
qīngqīngzǐjīn,yōuyōuwǒxīn。
dànwéijun1gù,chényínzhìjīn。
yōuyōulùmíng,shíyězhīpíng。
wǒyǒujiābīn,gǔsèchuīshēng。
míngmíngrúyuè,héshíkěduō?
yōucóngzhōnglái,búkěduànjué。
yuèmòdùqiān,wǎngyòngxiàngcún。
qìkuòtán?,xīnniànjiùēn。
yuèmíngxīngxī,wūquènánfēi。
ràoshùsānzā,hézhīkěyī?
shānbúyàngāo,hǎibúyànshēn。
zhōugōngtǔbǔ,tiānxiàguīxīn。
相关翻译
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能有多少这样美好的岁月呢!生命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思念贤才的忧愁却难以忘怀。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的忧愁呢?只能借助美酒来消解。那些学识渊博的贤能之士呀,我对你们的思虑连绵不断。
只是因为对你们的思念倾慕,让我沉痛吟诵《子衿》一直到现在。阳光下呦呦欢鸣的鹿群,吃着田野里的艾蒿。我有满座的嘉宾,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贤能的人如同皎洁的月光,我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是真深深的忧思之情从心中涌起,一时不能断绝。不那些贤能之士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访我。
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叙说那往日的恩情。月光明亮星儿稀少,一群(寻巢的)乌鸦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哪根枝丫才是它们栖身之处?高山不会满足它的高峻挺拔,大海不会满足它的壮阔深邃。我愿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礼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于我。
相关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最有名的诗篇之一,千百年来流传甚广,以至于说起曹操,人们就会想起他的那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领着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孙权争夺那江东之地,当夜明月皎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鼓励士气,便大展酒宴,与众将士痛饮一番,期间诗兴大发,慷慨而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诗人用诗歌来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用意,在微微的醉酒之后,道出了内心的期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青衿在古代是被作为读书人的代称,开篇就点名了这个求人才的主题。接着诗人又唱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里表达的是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这首酒醉后的高歌中,诗人明明白白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吟咏出来,他虽然引用《诗经》中的词句,但却没有《诗经》中那般幽怨的情感,而是寄托了自己最初和最终的理想。
曹操是一个为了千秋大业而活着的人,他在诗歌中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希望名垂青史的愿望,虽然其中有着哀思的情调,但却丝毫没有妨碍到整首诗歌的主题,那就是立业建功。
诗中名句颇多,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古诗。在这首诗中,三国里那个奸诈的乱世枭雄不见了踪影,一个求贤若渴、忧国忧民的贤明领袖形象兀立在我们面前。
【内容解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的《短歌行》是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本诗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全篇抒写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诗共32句,8句一节,可以分为四节。
第一节(“对酒当歌”至“唯有杜康”)主要抒写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本节中,“忧”是诗人主要的感情特征,“忧”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本节两处提到了“酒”魏晋时期,“酒”是诗人的喜好。本节开篇就用“对酒当歌”直抒胸臆“忧”叹人生苦短,猛一看,很是消极,其实不然。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及时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宏伟志向。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他渴望改变乱世局面,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种“忧叹”具体到历史背景中,就是诗人为了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种“忧”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那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表面上看,诗人借酒解忧,抒个人之情,抱怨人生苦短,实则是巧妙含蓄地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们要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第二节(“青青子衿”至“鼓瑟吹笙”)旨在抒写诗人期盼嘉宾的良好心愿。诗人引用典故《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事实上,诗人是不可能逐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求才”时用心的周到,的确感人。这种“感人”正是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诗人这种含蓄、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章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章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典故《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大家,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是诗歌,所以他用典故作比喻,表达自己的心志,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手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的意义。本来在《诗经》中“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认为自己就是诗人为之沉吟《子衿》一诗所思念的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明明如月”至“心念旧恩”)本节重在写诗人为才而忧,渴求贤人的强烈之心。诗人把人才比作皎洁的明月,足见他对人才的仰慕。这节是对整首诗歌前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前四句讲忧愁,是第一个八句的照应;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第二个八句的照应。这看似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求贤立志”的“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全诗具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效,以此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相处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告示天下,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诗歌下节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四节(“月明星稀”至“天下归心”)本节作为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贤才以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本节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良禽择木而栖”,喻贤明的人不要三心二意,要当机立断,择主而侍赶紧到我这边来。诗人求贤立志的自信、坚定不言而喻。最后四句更是画龙点睛,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以周公自比,不仅含蓄而深刻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之心,也表明自己渴望贤才归顺,一统天下的宏伟大志。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含蓄隐约地表现了作者复杂曲折的心情,耐人寻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短歌行》也就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全诗充分按照抒情言志的规律,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政治内容和现实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在曹操的时代,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曹操在当时的强调“唯才是举”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诗作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就是合情合理、值得后世肯定的。
【章法点评】
1.言志与抒情相结合
《短歌行》表达的是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诗歌通过“对酒当歌”“人生譬如朝露”“杜康解忧”的忧伤无奈的直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又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襟展示自己招揽天下英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抱负,使得抒情与言志得到完美的统一。也就是说,言志是这首诗歌的基调和灵魂。它加强了诗作的内容,使之更为厚重;言志决定着诗作的主旨,使之更为深刻。然而,言志如果不辅之以必要的抒情,则容易陷入“质木无文”的境地。而本诗的抒情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这也正体现了“以情为文,以文被质”的建安文学的特点。而这种章法是具有作者独创性的,与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
2.多处引用化用,语言简约而含蓄
这首诗歌以“忧”行文,使得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掇”“越”“度”“绕”“依”等动词的准确、巧妙运用,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对人才的渴望。诗歌两处引用《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的成句,一处引用古谚语中“对酒当歌,人生儿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成句,两处化用《管子·形势解》和《韩诗外传》等典籍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语句,化繁为简,精练含蓄,使诗歌内容深厚,庄重典雅。
3.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多用反诘语
诗歌大量反诘语的运用,如“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诗味更加蕴藉。此外,本诗全用四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四句一韵,平仄韵脚交互使用,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是视觉或是听觉,都能给人一种美感,也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作者介绍
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赫赫有名的北方霸主,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他于文学上颇有建树,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他的诗歌气势豪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著有兵法《孙子略解》《兵书接要》,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等。详情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3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名称。最初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同名有24首,最早是曹操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是其中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形式,含有丰富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政治目。这样积极目而故意要用低沉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人士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也是巧妙。在这八句诗中,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人,这里就用他名字来作酒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能够评价只是这种情感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目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情感。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爱人,其中第一章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思念;但更重要是他所省掉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确具有感人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用心,在《求贤令》之类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四句,描写宾主欢宴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浓度。再从表达诗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贤才”到来。天上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意思;高中课本中“掇”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主题。“周公吐哺”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目。在曹操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高度艺术化表现,也应得到历史肯定。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4
短歌行
陆机
【原文】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1]。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2]。
时无重至,华不再扬[3]。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4]。
今我不乐,蟠蟀在房[5]。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6]。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7]。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8]。
【注释】
[1]觞(shāng):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2]朝霜:早晨的露水。
[3]华不再扬: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4]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5]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意思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
[6]兴:起兴,指作诗。章:指音乐。
[7]旨:美好。臧:好。
[8]荒:荒废。
【作者介绍】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駢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期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赏析】
《短歌行》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晋陆士衡‘置酒高堂,悲歌临觞’皆言当及时为乐。”悲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这是汉魏六朝间乱世诗人共同的心理状态。作为乱世英雄,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中,灌注了热望团结贤才、成就功业的慷慨奋发之气。而陆机此虽在用词、构思上明显地模仿曹操的《短歌行》,诗旨却比较浅薄,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诗的`开头化曹诗“对酒当歌”为“置酒高堂,悲歌临觞”八个字,“人寿几何,逝如朝霜”和曹诗“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同。“时无”四句,用春苹秋兰以时开落,同一朵花开过之后不会再开,来比喻一个人的生命随时光消逝,倏忽间韶华不再,老景催人。过去的岁月已经很多,未来的时间所余无几。“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诗经·唐风·蟋蟀》),当蟋蟀在室内悲吟暮秋,诗人也产生了迟暮之悲。“乐以会兴”以下陡转,写由悲极而及时寻乐,一遣愁怀。诗人从和友朋聚、散的两方面写自己的悲欢:乐因会而生,愁由别而显著。因为别易会难,欢乐无多,所以友朋相聚,更应暂时忘掉忧愁。何况酒已酿得浓郁甘香,鱼肉也美好丰盛,面对美酒佳肴,不夜以继日,短咏长歌,及时为乐,更待何时!
乱离之世,人们常常由于有志难申、嫉俗愤世而不得不在感官的刺激中寻求麻醉心灵创痛的方法。但是,即使他们故作旷达,在追欢买醉中力遣愁怀,还是驱不散心中郁结的悲哀。结末和开头呼应,便可知高堂临觞所作之歌,仍旧是一曲悲歌。和曹操的《短歌行》相比,陆诗只是抒发了当时士人这种普遍的、无可奈何的悲愁,却缺乏曹诗那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惜时爱才的充沛的精神力量。相形之下,未免略逊一筹。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5
原文:
王郎酒酣拔剑斫2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3之奇才。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4。且脱佩剑休徘徊5!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6?仲宣楼头春色深7,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8吾老矣!
注释:
1短歌行,古乐府曲名。王郎,不详何人。杜甫在成都作《戏赠友二首》,其二曰:“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当即此人。司直,官名。一在大理寺,一为东宫官属。
2酒酣,半醉。斫(zhuó),用刀斧砍。
3拔,提拔,拔擢。抑塞,犹抑郁,谓才不得展。磊落,光明坦荡。
4二句以大木、大鱼为喻,比王郎之才华过人,终当为世所用。豫章,大木,樟类。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犹乘浪。沧溟,即碧海。鲸掀巨浪,沧溟为之开。
5脱,取下。徘徊,犹豫不决,指哀歌之态。既能翻风跋浪,奇才终当大用,何须拔剑悲歌耶?故曰“休徘徊”。
6时王郎将西入蜀。诸侯,即指蜀中节镇。得,得其信任。锦水,即锦江,在成都。棹,划水行船。趿,进足撷取也。珠履,缀珠之鞋。《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二句谓王郎西去成都干谒诸侯,将去做谁的上客呢?向何门,戒其谨慎择人。
7此句点明送别之时、地。王粲,字仲宣,避乱荆州依刘表,曾作《登楼赋》,后人遂称其所登之楼为“仲宣楼”。
8青眼,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待贤者以青眼,待不肖者以白眼。高歌,犹放歌。吾子,相亲之词,指王郎。望,望其得遇知己以施展奇才。眼中之人,指王郎。
赏析:
大历三年(768)暮春在江陵(今湖北荆州)送别友人王郎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悲愤之情。全诗共十句,上下各五句,前五句押四平韵,劝慰王郎勿醉酣拔剑悲歌,以其有翻风跋浪之奇才;后五句押四仄韵,遥想王郎赴蜀干谒侯门之惨状,惟望知己遭逢,以慰我衰老之人。可谓气势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6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此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白话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赏析】
首先《短歌行》是一首用于宴饮的诗,诗的最终意思,是能求得大才贤士,和自己一起平定天下,建立功业。这首诗的的开头两句,正适合宴饮的场面。对着美酒,当着慨歌,这种欢心的场面在人的短暂的一生中是少有的。然后有这一开头,谈到忧国忧民,谈到思贤纳士之心,谈到定国安邦之意。从全诗来看,不能把这两句当做的消极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两汉的诗已经由《诗经》的四言诗转入五言体。本诗纯属四言,可以说是两汉的四言中的代表之作。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人名,传说是第一个造酒的人,后世因此以“杜康”借代为酒。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正直天下大乱,有些大大小小的诸侯们虽然已经消灭,但还远远达不到统一的地步。战争,挫折,随时可见。做为一个政治家和诗人处于对事实政局的担心,有时候借酒来暂时消除烦恼。并由此引出下文,希望能求得更多天下人才的辅助,共同安定天下。
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得到帮助自己的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地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一位女子热烈地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天下人才的迫切心情。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乌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王业,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何枝可依”在有的版本中做“无枝可依”。月明星稀是在写景象,简洁而真实,这四字已经成为了成语。写乌鹊绕树,是用的对比的方法,实际则写战争中的人民流亡失所,无所安身之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要招揽天下英雄豪杰,平定天下,使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司马迁在《史记·周鲁公世家》中记载:周公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起以待士,有恐失天下之贤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接待天下贤士,吃饭的时候贤士来了,吐出口中的食物,前往接待。一顿饭要“吐脯”多次,说明为国求贤的渴望之情。曹操借周公吐脯之事,来比喻自己,表示也要像周公那样来治国安邦。在字面上没有明说,借用一个典故来说明问题,即精练,又深透,完全的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典故和文学的了解。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7
短歌行二首
【题解】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是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曲。乐府有《短歌行》也有《长歌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歌声的长短。其一主要是感怀乱离,怀念朋友,感叹时光的流逝,并表达出希望可以得到贤能之人的帮助,建立一个太平盛世;其二则赞扬了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所立下的丰功伟业,以此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原文】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①。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何以解忧③?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④。呦呦鹿鸣⑤,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⑦,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⑧,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乐府诗集》卷三十)
其二
周西伯昌⑨,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⑩。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乐府诗集》卷三十)
【注释】
①去日:逝去的岁月。
②忧思难忘:难忘忧愁和思虑。
③何以解忧:晋乐所奏此句中为“以何解忧”。
④沉吟:沉思、低吟。
⑤呦呦:鹿叫的声音。
⑥辍:拾取。
⑦越陌度阡:陌、阡,田间的小路。意指客人远道而来。
⑧绕树三匝:匝,圈,周围。
⑨周西伯昌:周文王姬昌。
⑩臣节不隆:臣节,臣子的礼节和本分。隆:《宋书·乐志》中作“坠”。
后见赦原:见,被。赦原:释放,恢复原职。
钺(yuè):大斧。代指天子赐予朝臣征伐、杀人的权力。
兵车:代指战争或武力。
叹:赞美。
庙胙(zuò):宗庙祭祀时使用的肉。
珪(guī)瓒(zàn):祭祀时使用的玉柄舀酒的器物。
秬(jù)鬯(chàng)彤弓:秬鬯,以黑黍和香草酿制的酒,古代祭祀所用。彤弓:红色的弓。
卢弓矢:黑色的弓。
亚:次于。
是其名纷葩:《宋书·乐志》中作“是以其名纷葩”。
【精要简介】
这两首诗的创作日期大概在公元208年以后,此时的已经平定了北方,掌握了政权。第一首的主题是“求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豪强势力,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等,而这首可谓是一首“求贤歌”,和他之前颁布的政令前后应和。
第二首的主题是用咏史诗,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的事迹,表露自己的理想。周文王姬昌在天下形势利于己的时候,依然侍奉暴虐的君主纣王,所以孔子称赞他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曹操借此表达自己和周文王一样,也是在尽心侍奉献帝。随后又写了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也都曾经受命“得使征伐”,是在表明现在的形势和西伯等人时的形势比较相似,天子让他征讨不臣,是英明之举。
《短歌行》两首诗向众人展现了曹操的抱负和理想。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8
短歌行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古诗简介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翻译/译文
【其一】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为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 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荆蛮无左人。
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的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传遍,名声只次于齐桓公。
佯装称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
以臣召君乖于礼 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
另解 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
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斧钺(yuè):古代兵器。
谲(jué):诡诈。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卢弓矢千,虎贲(bēn):勇士 武王。
葩(pā):花。
赏析/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曹操作此诗时,是时赤壁大战,孙曹实力悬殊甚大,对于曹来说胜败已无悬念。而孙吴一灭,天下已然平定,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时也是曹操胸中正邪纠缠最凶恶的时候,此时他也感到为了功名和抱负,如今却也骑虎难下。是功成退隐留的美名,还是废除汉庭自己称帝?若功成身退,但汉庭对手下之人来说早已没有威信,故无法安置部署,就算部下真的各有所得,拜将封侯,但仍只服从曹管,若曹只将这些人拜将而后撒手不管的话,手下必然也不从,或是寒心或是起兵,天下必然再次分裂。若是文臣武将得官禄之后天下太平再无战事,则曹操满门便无安全可言。另方面顾虑,若平定天下之后,回都便废帝自立,则篡汉之名成为事实,一腔的抱负,一生的经营却落个像董卓一样的千古骂名。而他自比周公,借此隐含的表达了自己誓不负汉的决心,在当时道义礼法的之下,负汉将会失去许多忠于旧汉庭的学子之心。全诗虽带有明显政治目的,却因诗词的隐喻的委婉和辞藻的大气,而拥有很高的艺术性。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9
《短歌行》原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原文翻译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短歌行》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短歌行》作品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可从他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得到佐证: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用《管子?形解》中渴求人才的话和“周公吐哺”的典故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总之,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叹,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三国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得人才者得天下。汉高祖唱《大风歌》也是渴望人才,故说《短歌行》与《大风歌》有相通之处。
钟嵘《诗品》评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器之《敖陶孙诗评》云“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毛泽东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这些评价,值得参考。
《短歌行》诗歌赏析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仯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
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
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0
短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
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
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匆。
译文
白天那么短暂啊,百年一瞬间就消失。
苍穹浩浩茫茫,太极经历了万劫的时光。
连麻姑下垂的两鬓,已有一半已成白霜。
天公看见玉女,曾经大笑亿千次。
吾欲揽转为太阳驾马车的六龙,回车驶向东方,挂在扶桑树傍。
用北斗星酌满美酒,劝六龙各饮一觞。
富贵非我所愿,但愿能停驻青春的容光。
鉴赏
古往今来,人生寿夭乃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少人曾为之发出过无穷的浩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陆机《短歌行》),久尔久之,《短歌行》遂成专咏这一问题的篇章。歌而谓之“短”,既指歌调之短促,也隐含人生短促之意。李白这首同名诗作,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
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且两鬓成霜,凡人何堪;只有天公、玉女才能与时长存,千年万载,操控天象(玉女投壶不中者天笑。天笑,天无雨闪电)。后六句诗人突发奇想,欲阻拦六龙,留住时光,使人生不老,青春永驻。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1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古诗简介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感慨怀才不遇的诗作。此诗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全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作者通过这首诗的短促节奏,来表达感慨友人王司直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可施的一种悲愤之情。
翻译/译文
王郎你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愤慨,不必悲哀,我能举荐你这个忧郁而坦荡的人间奇才。
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你先放下手中之剑,不要犹豫,划船去见西蜀的诸侯。
以你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
仲宣楼那边已经是春末,我以青眼看着你,放声高歌,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我却已衰老无用了。
注释
短歌行:乐府旧题。乐府有《短歌行》也有《长歌行》,其分别在于歌声长短。郎:年轻男子称谓。司直:官名。
斫(zhuó):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莫哀:不要悲哀。
拔:提拔,推举。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豫章:两种乔木名,樟类,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翻风:风中摇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跋浪:涉浪,乘浪。沧溟(míng):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
且:暂且。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决的意思。
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得,得其信任。棹(zhào):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
趿(tà):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春色深:春末。
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高歌:放歌。吾子:指称王司直。
眼中之人:有两说,一说指作者自己,一说指王司直。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天,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沿江至江陵寓居。暮春时遇王司直正要西入蜀中谋求出路,王司直向杜甫极言其怀才不遇之感。杜甫在送别时作此诗以劝慰。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西行诸侯”以下,谓王司直知我,我复舍此何向?刘云:豪气激人,堂堂复堂堂(末句下)。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通篇飞舞豪爽,末收住有力。范德机曰:结句七字而含无限之意,势力如截奔马。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起棹弄有笔意,通篇飞舞豪爽,末收住有力。顾璘曰:尾语深而劲。陆时雍曰:短掉处,人所难能。“豫章”二语,谓时方多难,所以下有“且脱佩剑休徘徊”之句。周珽曰:前述司直告己之词,玩“莫哀”、“我能拔尔”、“且脱佩剑”、“欲问何门”俱王酣歌内意。故后答言:承君青眼相盼,然眼中之人;惟我最老,恐不能副“翻风”“跋浪”之望也。“仲宣楼”借粲依刘以自况,盖致望于王者深也。结大悲壮,真有截珊瑚手段。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诸侯”即谓王郎,而下文数语,词短而情长,不容再着一语。此篇乃老杜歌行之奇绝者。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起句如太华五千仞,劈地插天,安得不惊其奇崛。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歌行,此首为短,其层折最多,有万字收不尽之势,一芥子内藏一须弥山,奇绝之作。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十一字长句(“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太白所未有。通篇磊落英奇,集中别调也。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世情多猜,不敢竟其词焉,故命之曰“短歌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卢世?曰:突兀横绝,跌宕悲凉。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二句形奇才(“豫章翻风”二句下)。上下各五句,复用单句相间,此亦独创之格。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仲宣”句,点地点时。在王则劝之“莫哀”,在我则“高歌”以“望”。照耀生动。结又以单词鼓励之。言下跃然。如此歌,才配副得英年人。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李云:如此可称悲壮。二句形奇才(“豫章翻风”二句下)。竟住“老”,不惟含蓄余情,亦且掉动上意(“眼中之人”句下)。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前半是王郎语杜,后半是杜答王郎,一问一答,截然两段章法,大奇。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2
作品原文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对酒当歌1,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
慨当以慷4,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6。但为君故,沉吟至今7。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8。我有嘉宾,鼓瑟吹笙9。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0?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11,枉用相存12。契阔谈讌13,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14,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1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16,怀此圣德17。三分天下,而有其二18。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19。崇侯谗之,是以拘系20。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21,为仲尼所称22。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23,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24。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25。一匡天下,不以兵车26。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27。孔子所叹,并称夷吾28。
民受其恩,赐与庙胙29,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30,天威在颜咫尺31。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32。受赐圭瓒,秬鬯彤弓33。
卢弓矢千34,虎贲三百人35。威服诸侯,师之所尊36。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37。河阳之会,诈称周王38,是其名纷葩39。
作品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16.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17.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18.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论语·泰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余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19.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这两句是说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
20.崇侯谗之,是以拘系: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好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死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21.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22.为仲尼所称:仲尼,孔子字。此句指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23.达及德行,犹奉事殷: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曹操这两句是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
24.齐桓之功,为霸之道: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25.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天下”。但另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26.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27.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28.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
29.孔子所叹,并称夷吾:夷吾,即管仲(?—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
30.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31.天威在颜咫尺:此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32.晋文亦霸,躬奉天王: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33.受赐圭瓒(zàn),秬鬯(chàng)彤弓: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即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酒一坛),虎贲三百人(天子近卫虎士)。
34.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35.虎贲(bēn):勇士,武士。
36.威服诸侯,师之者尊: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生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五月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37.八方闻之,名亚齐桓:《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38.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阳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9.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花。
作品译文
其一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何?好比是清晨的露水日出就干,可悲可叹失去的日月已经很多。
慷慨激昂地唱着歌,内心忧虑却不能遗忘,用什么来消除忧愁?只有那美酒杜康。
穿青色衣领的学子,寄托着我悠长思慕之心。就是因为渴慕贤才,焦虑吟沉直到如今,
鹿儿嗷嗷鸣叫呼唤朋友,共享原野上找到的艾蒿。我有了尊贵的贵宾,更会设宴鼓乐盛情款待。
清明如约的博学贤才,什么时候被我招来?我的忧虑发自内心,日日夜夜都不会断绝,
有劳您走过阡陌小路远道跋涉,枉驾而来致意问候。久别重逢欢宴畅谈,感念您还结记着旧日的恩情。
月儿明亮的夜晚星辰稀疏,乌鹊寻找依托向南而飞。绕着大树飞翔三圈,不知可以依些在那根树枝?
大山永远不会嫌高,大海也永远不会嫌深。像周公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其二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创作背景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作品鉴赏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其一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此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其二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3
原文:
短歌行
魏晋:陆机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译文: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因为人的寿命短促,虽然临觞作乐,也只能悲歌慷慨,难以忘怀忧愁。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人生在人世间,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就会逝去。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时间不会重新再来,花也不可能再次开放。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人应当及时享乐,因与友人相会而快乐,以分别而感到悲伤。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哪里会没有这样的人生感触。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只是因为见到我的朋友而忘却忧愁了。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我的酒肴十分美好,就让自己尽情地品尝享受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去吟咏短歌,及时取乐,而不至于荒废岁月。
注释: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shāng)。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朝霜:早晨的露水。这里形容转瞬而逝的短暂。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华不再阳:指花不能再次开放。
苹(pínɡ)以春晖,兰以秋芳。
苹:一种水草,春天生长。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来日:指自己一生剩下的日子。去日: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今我不乐,蟋(xī)蟀(shuài)在房。
蟋蟀在房:这里借用《诗经》的`诗句:“蟋蟀在堂,岁律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原意是教人及时依照礼制而适当取乐。陆机在这里运用此意。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yáo)既臧(zāng)。
旨:美好。臧:好。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
“短歌”两句:意为吟咏短歌,及时行乐,而不至于荒废时间。与《诗经·蟋蟀》中的“好乐无荒”意义相同。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诗中有的句子有意效法曹操,本诗虽也叙友情,不过并没有曹操在《短歌行》中表现出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4
原文
《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全诗三十二句,八句为一层,共四层意思。
第一层:重在说愁。端起一杯酒,我唱起壮歌。人生短暂,能有几何?就像那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而失去的日子真是太多了宴席上慷慨而歌,心中忧思郁心,难以释怀。用什么解我烦忧呢?唯有这杯中之酒啊!”对酒当歌”是”人生几何”产生的环境,而”人生几何”则是”对酒当歌”时流露的心情,它们之间是境与情的有机结合,也是千古传唱的不朽名句。这”人生几何”绝不是消极的让人及时行乐,而是积极地鼓励人抓紧建功立业,我的人生如朝露,你们的人生也如朝露啊!
生命的短暂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胸怀天下的曹操是绝不会为此而忧心的`!那他是为何而忧呢?
第二层:写思贤若渴之心,原来”忧”的是得不到众多贤才来为己所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本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是写姑娘思念自己的爱人。而曹操借来,就是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思念。”青矜”是读书人的服装,代指读书人。那些读书的有识之士,时时牵动着我的心,为了你们,我终日沉思”低吟”。他”沉吟”什么呢?他”沉吟”的是”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就算我没去找你们,你们为啥不主动投奔我呢?接下来,诗人引用《诗经·小雅·鹿鸣》四句,描写宴会的欢乐场面: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鸣鹿在悠闲的食草,发出欢快的呦呦声音,特别悦耳。我们在一起宴饮,鼓瑟吹笙,气氛欢愉。曹操在呼唤天下英雄:来吧,你们是我的嘉宾!这种渴求贤士之心是何等真诚?何等坚定?何等迫切啊?
第三层:这一层先说”忧”,为求贤而忧;再说”乐”,贤士若来,定会欣然接纳,以礼相待。明月皎洁,清辉流淌,我渴求贤才的忧心,永不断绝。快来吧!越过山川,跨过平原,来到我的身边,我们像久别的朋友一样,一起举杯畅饮,畅谈治国大道。这层的”忧”看似与上一层重复,其实是在反复咏叹,加强抒情,加深主题。
第四层:月朗星稀,鸟禽南飞,他们绕树犹豫,寻找可以栖息之处。而我这里广收贤德,多多益善,所谓”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让细流,故能成其深”。我像当年的周公一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生怕失去任何一次机会,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贤人。这是先从对方角度写:你若无主可依,就不要犹豫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然后再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回答:以周公自比,像周公那样,总揽天下豪杰,共谋一统大业。
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言志诗,但诗人却把个人的政治思想与浓郁的抒情紧紧结合在一起,言志是全诗的基调,厚重深沉;而抒情让诗歌不呆板,不生硬,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正如沈约所说的”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曹操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他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把一篇严肃的英雄招募令写得言辞恳切,直击人心。由此可见,学习诗词有多重要了吧?
短歌行原文及赏析15
原文
短歌行
曹操〔两汉〕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奉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古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管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聚合诸古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古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不是武力。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古,从其风者受尊重。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贡献:谓进奉,进贡。节:礼仪、规矩、纪律。坠,失去。一作“隆”。见:被。赦原:赦免原谅其过。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古,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仲尼,孔子字。殷:朝代名,即商。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古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颜信于诸古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谲(jué):诡诈。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小白:齐桓公名。尔:这样。天威:天子的威严。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咫(zhǐ)尺:指距离很近。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古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虎贲(bēn):勇士,武士。亚:次于。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是:一作“是以”。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赏析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