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1 片段一: 师;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 生:屈原、王昌龄、陆游…… 师: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 生:他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 生:本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1
片段一:
师;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
生:屈原、王昌龄、陆游……
师: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
生:他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
生:本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叫做《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新理念上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生:(略沉默)我知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师:很好,你知道陆游想通过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吗?何以见之?
生:从“工夫”二字,说明学诗做学问要有刻苦精神,“在诗外”说明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实践。
师:记得太清楚了,说得太好了。(板书:刻苦 联系生活实践)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也表达了相近的诗旨,这首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
生:“津,律”……
师:秀才读字读半边,那“聿”还读“津”、“律”吗?
生:不读,读yü
师:很好,齐读题目。
[评析]
古人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思想风格往往是其为人治学的真实反映,故欲欣赏其作品,必先知其人,倘不能知其人,则较难深刻全面理解其作品。该教师选择由其人引入其诗的方法是符合文学欣赏规律的,同时,借此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陆游的信息资料库,一个矢志中兴,老骥伏枥的爱国赤子形象便形成于学生心目中,作者人物形象的清晰界定,就便于学生研读其他作品了。古人为诗大多以组诗形式出现,因此,一些诗作旨意大低是相近的。教者借助对旧知的解析、理解,触类旁通,在新知与旧知间建立联系,很好地为学习新诗扫清障碍,这首诗蕴含的旨意,难点便迎刃而解,掌握诗旨后,学习文本便会轻而易举,为后面的拓展欣赏赢得时间,做好准备。
片断二:
师:陆游冬夜读书领悟到哪些道理要来训示了聿呢?
(出示诗句意,指名诵读)
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少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从纸本上得到的知识始终觉得肤浅不完善,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要亲身践行。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将各句中的一些字词删去,这样将各句压缩成七个字,成一首七绝诗,如何?
生:(第一句)古人学问不遗力,古人为学不遗力……
(第二句)少年用功老才成,少年工夫老才成……
(第三句)纸上知识终觉浅,纸上得来终不全……
(第四句)深刻理解要践行,理解知识要亲行……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现在请你将你的诗和陆游的诗比较一下,有哪些不一样?
生:(作比较)有些字不一样,如第一句中的“无”,第二句中的“始”,第四句中的“绝”、“知”、“躬”。
师:根据你的理解,这些字在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没有;“始”:才;“绝”:深刻,彻底;“知”:理解;“躬”:亲身。
师:好,再将这些字换到你的诗里看看和陆游的诗一样吗?读读你的诗。
……
[评析]
教学古诗,大多教师都会按呈现诗句→解释字→理解句意的顺序,学生对这种模式也已习惯,兴趣不大,然该教师另辟蹊径,反其道行之,效果很好。首先,先出示句意,再鼓励引导学生删减字词成七绝诗,这一举措显然与古人“情意在胸,然后雕琢成句”的成诗过程相符,简言之,是按照写诗的过程来教学诗歌,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带领学生融入到诗里。再者,这样“由博返约”,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诗,也能做小诗人,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你一言,我一句,各抒已见,不亦乐乎。学生说的句子与原句差距不大,估且算做诗,因为是自己写的,便更容易理解识记,学习难点一下子便被突破了。
片段三:
师: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生:做学问不仅要有刻苦精神,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即要联系生活实践。
师:对了,其实作者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他另一些诗作中。如,《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集后》(师出示诗作)
题目中有个生字怎么读呢?
生:与本课的“聿”读音相同。
师;对了,“君”指萧彦毓 ,“君诗妙处”指什么呢?
生:“正在山程水驿中”
师:想想“山程水驿”就是指本课学到的哪个知识点?
生:联系现实生活实践。
师:很好啊!其实陆游懂得为诗做学问要联系现实生活实践这个道理,还要得益于他的一段从军经历,作者晚年是如何形容这段经历的呢?出示:《书愤》(并请学生自读,师适当解析)想想诗中哪两句话概括了他这段从军经历?
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陆游哪种誓要收复失地的满腔爱国热忱。
师:何以见之?
生:作者以诸葛亮自比,而诸葛亮始终忠于刘备。
生:作者到晚年都在想克服中原的北伐大计。
生:作者头发都已经白了,但仍然要为国效力。
师:对了,作者的这种思想还在哪些诗中流露出?
生:《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师:是的,陆游就是这样一位满怀赤诚的爱国诗人。在文学史上,人们称陆游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同学们课后广泛搜集阅读陆游的律诗、七绝等,体会他那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
[评析]
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教者并没有满足,在巩固阶段,加大了阅读的量,引入了陆游的两首诗,这两首诗显然是教者精心选择的,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集后》恰好既复习了生字,又巩固了诗旨,学生联系前后三首诗整体理解,显然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书愤》则尤能突出学生心目中陆游那爱国志士的形象,把握这一精神要旨,学生读陆游其他爱国诗作便会轻车熟路。两首诗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以后学习阅读陆游其他诗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数得。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曾精辟地说道:“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学到这里,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浓厚,他们渴望在更多的知识中去体会陆游的爱国思想情感和学习理论,该教师就趁热打铁,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上来,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学生运用本节课掌握到的知识去涉猎课外内容,也不会显得多困难了,学得轻松,学习兴趣也就更浓,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此就能很好地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实录2
师:课堂前的交流,课堂学习你想有哪些收获?
生:学习新的知识,人生的道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师:读题,指读。
师:读着这个诗题,在你的脑海里好像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老人在冬天的夜里教孩子读书
生:在一个寒风冽夜晚,一位老人在他子女的书桌前,教他怎样读书。
师:这位老人是陆游,对他了解吗?
师:写诗最多,9000多诗,多是爱国的诗篇,读他的诗你有什么感受?
师:要求自读诗,大声地读,注意字音。
老师的评价:读得准确,声音响亮。
生:(学生读出一个字,老师再给一次机会,相信你能再次读好)
生齐读。
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让人感觉舒服。
生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
再次齐读。
师:假如你会读诗,读着读着,假如来到了今天,陆游会怎样对他的儿子说呢?同桌之间试着说一说。
师:两句两句来看。
生:古人的学问,不会传给自己的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学来
生:古人的.学问是古人的知识,要靠小时候的努力,老的时候才能成。
生:古时候人的学习的时候是竭尽全力。
师:你想到了哪个词了(不遗余力,尽心尽力)
生:我会孩子说,你要像古人一样学习要尽心尽力,不然老了时候会后悔的。
师:在你的脑海里,有哪些人是这样读书的呢?
生:赵括,精读兵书
生:李广。
生:凿壁借光的诓
师: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全心全力,不能怠慢。
生:我们应该要古人一样非常地努力。
师:那陆游会怎样对儿子说呢?
生:语重心长
师:读书做学习,光读读书能行了吗?
生:不行
师:继续学习,这两句怎样理解
生:书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从
生:如赵括光读兵书是不行的,只知道书上知识是不能的。
师: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请看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
师:赵括读的兵书多吗?到底懂不懂兵书
生:他只会死搬硬套。
生:他输的原因是赵括有点自骄
生;我认为他不懂,真正的懂兵书,不是光知识书上的知识,而不会应运
生:我认为他不是真正懂,他从来只是认为只是读了就懂了
生;懂是知识书上的知识,不懂是因为他遇到的敌人不是书上的敌人
师:再来看诗,哪个字是知,哪个字是懂。
师:真正的懂得是哪个字
生:绝知
师:绝知是——真正的明白。
师:哪些人真正懂得了兵书,
生:孙膑,他会写兵书
生:诸葛亮,他非常会很多计策。
师:想像一下,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一个老人读着书,突然叫来他的儿子,感受他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生:他特别会教育自己的孩子。
生;他有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着诗
师:你们把自己的心放到了陆游的身上,假如你是小子聿,你会怎样对父亲说呢?
生:不仅只读圣贤书,也要关心窗外事。
生:爸爸,我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会向赵括一个纸上谈兵。
师:带着小子聿的感受再次读诗。
生:指读,配乐朗读。
师:老师也想和大家赛一赛。再次要求同学们试一试,要求这次不再看书。
师:要求不看书,诵读,(鼓励一些站起来紧张的学生,告诉他们站起来读,也是一个躬行,能站起来读书,也是一种进步。)
生齐:……
师:由这首诗,回想起自己以前的哪些经历?
生:我看了好多书,
生:每天看半小时,先前我只是看一些情节,后来我才知道了要看一些好词好句和精彩语段。
师:老师讲一个骑自行车的事例,听了这个启发?
生:妈妈给我买科学杂志,从来不做实验,后来我试着做了好多实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
生: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