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洞庭湖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洞庭湖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洞庭湖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1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

洞庭湖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洞庭湖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1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一些什么?

  答:

  2.第㈡段划线句描写浪涛拍击白云、浪花扣打高岸,寓含着什么深义?

  答:

  3.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答案:

  1.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⑴洞庭湖上的壮美景色;(2)范仲淹提出的道德规范;(3)人类总会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2.人应该目标远大、胸怀广阔,努力走向宽广和辽阔。

  3.1)结尾段的“我始终张望洞庭湖”与开头段“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相呼应,结构严谨。(2)“飞溅的浪花”“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红日”,既与主体段洞庭湖壮美景色相呼应,又形象地写出了壮丽和崇高的境界。(3)“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紧承上句,深化了主题。

  4.B C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理清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有些关键词语、句子对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关键句子包括:(1)中心句。(2)过渡句。(3)表达方式明显不同的句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匠心,这里的“眺”既有空间意义,更有时间意义。作者以“远眺”来安排文章的思路。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2

  洞庭湖①

  元 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②竟安在,轩乐③讵④曾过。

  唯有君山⑤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八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被召回罚俸,之后遭贬谪,困顿州郡十余年。②虞巡:虞舜登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君山。③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曾在洞庭湖奏乐。④讵:岂,难道。⑤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就是“宦海”,“洞庭波”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描写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磅礴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对虞舜巡狩君山、黄帝在洞庭奏乐表示疑问,借以体现洞庭湖的险恶。

  D.本诗既通过写景来抒情,同时又直抒胸臆,充分达到了写景与抒情的和谐统一。

  【答案与解析】D(本诗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篇以写景的形式贯穿但其中蕴含的情感深沉蕴藉。)

  16. 本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均为仕途失意后于洞庭湖的即景抒怀之作,但诗人描写的洞庭湖景色及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不同。(6分)

  【答案】

  ①元诗着重描写洞庭湖汹涌的波涛巨浪,象征人世宦海风波的险恶,抒发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抑郁之情与厌恶之感。

  ②张词着重描摹皎洁月光下平静澄澈的洞庭湖胜景,抒发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操守以及超越宠辱得失的豪迈气概。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3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①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②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尽,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本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了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性格:天真超脱;艺术风格:想象奇特。(意近即可)

  (2)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透视·助读 :这两道题是从诗意理解、情感感受、品析写法的角度命制的。

  要准确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首先要知道其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明月的召唤,让诗人陡生“上天”之心:“耐可乘流直上天?”这天真异想,似突兀而来,没有缘由。但是,月色不就是最好的缘由吗?因此,这一突发奇思,反作用于月色的描绘,使得月色愈发迷人。诗人奇特的想象与天真超脱的性格,不是正由此可见一斑吗?想象奇特,正是浪漫风格的体现。回答性格抓住“天真超脱”,回答艺术风格点出“想象奇特”“浪漫”等即可。

  三四句直抒胸臆。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上天既不可得,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赊”字颇堪玩味: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似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珍爱与尊重,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赊”,自然是不花钱了,那么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也就成了“赊月色”的最佳注脚。“赊”字极见诗人性情:痴恋月色,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洒脱不羁,豪放而不失浪漫。

  本题的考查点落在作者的性格、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语的辞格方面,更侧重于诗歌的内容把握、手法品析,这正是抓住了最为关键的部位。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品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9.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9.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10.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5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成①,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幕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②,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③达潇湘?

  【注】①巴丘成:谪戌巴丘一带。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洞庭湖时空的漫长广远,令人感慨万千。

  B、領联以“淼淼”“苍苍”两个叠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境界雄阔苍凉。

  C、尾联诗人将目光投射到了湖中扁舟之上,着一“孤”字,尽显孤标做世之意

  D、全诗语言典雅隽永,凝练含蓄,所寓情感伤而不怨,承继了“风雅”的传统。

  15、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首联中“万古”体现“思接千载”,“望长”体现“视通万里”,理解准确。从下联“问人”也可见“令人感慨万千”理解准确。B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淼淼”“苍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愁”带有苍凉的意味。C项于文无据,是正确选项。“孤标傲世”多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选项属于拔高理解,“孤舟有归客”只能蕴含着漂泊的孤寂之情。D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诗歌语言风格体现在作者的遣词用字方面,“万古”“淼淼”“苍苍”等字词凝练含蓄,“孤舟有归客”虽然表达出感伤之情,但并没有过多渲染其中的怨恨之意。“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风格比较典雅、庄重。

  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描写的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之状,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达,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3分)②结构安排:颈联所抒发的豪情与颔联之“愁”、尾联之“孤”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助于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使整首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3分)

  试题分析:本题借鉴2019年全国Ⅱ卷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主观题的设问方式,但又有所区别。高考原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在题干部分对试题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有助于考生解答。本诗颈联“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景中含情,壮阔的景象往往映射作者的豪情。从结构角度来看,颔联凸显“愁”,尾联凸显“孤”,“愁—豪—孤”,诗歌情感跌宕起伏。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6

  过洞庭湖

  许棠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

  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

  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游湖之感,次联写湖上所见,当船儿行至湖中时,忽然现出了一座山。

  B.渡湖的时间只有半日,但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

  C.颈联从高处远处写起,借鸟儿"畏坠"与帆船之"闲",写出湖面的辽阔、空旷。

  D.尾联写渔夫正在湖上打鱼,他们互相招呼,行歌于烟波浩渺之中,此唱彼和。

  16.同是这洞庭湖,这首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错。结合全诗理解,让诗人发愁的是人生如波涛的起伏不定。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许棠的《过洞庭湖》表现了诗人经过洞庭湖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感悟,既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从容。②张孝祥的作品表现作者的高洁忠贞、豪迈之气,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7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是景物描写,写景的角度和作用有什么不同之处?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极尽含蓄委婉之妙,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6、写景的`角度:甲诗主要写静景,从村边的绿树写到远处的青山,由近及远;乙诗主要写动景,从云梦泽写到岳阳城,由远及近。写景的作用:甲诗通过写景烘托诗人来到“故人庄”时的愉悦心情;乙诗通过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磅礴气势,引出下文想要做官而无人引荐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都写得含蓄委婉。颈联“欲济无舟揖”表面的意思是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要做官而没有人引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面的意思是坐在湖边观看那些钓鱼的人,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实际上是希望能得到当权者张丞相的提拔重用。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8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薄暮冥冥薄:_________________

  (2)去国怀乡去:_________________

  (3)春和景明景:_________________

  (4)长烟一空一: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③两段对第④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迫近;(2)离开;(3)日光;(4)全

  2、(1)(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2)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3、“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4、“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②③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④段的议论奠定基础。(意思对即可)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丨”为下面一句话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字。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__________________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__________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3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3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6.第4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2)日光(3)一起(4)这,这样

  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5.对比 悲 喜

  6.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洞庭湖阅读答案 篇10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唐】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②。

  【注释】

  ①贾至因忠而遭贬,君门路断,谪守巴陵。此时,作者与相遇,日酣杯酒。一个深秋的晚上,贾至与李白、裴九驾轻舟同游巴陵胜景——洞庭湖,作此诗。

  ②湘娥:即娥皇、女英,是帝舜的两个妃子。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湘水而死。

  1、这首诗诗描写了深秋季节诗人陪同友人泛舟洞庭湖所看到的哪些景象?

  答:看到了岸上枫叶飘落,湖中秋水荡漾;夜空白云飘浮,明月朗照的景象。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诗歌前两句写到,秋风萧萧,红叶纷飞,湖面澄澈,碧波粼粼,诗人借用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色幽深的洞庭秋景图。

  3.作者说“乘兴轻舟无远近,白云明月吊湘娥。”既是“乘兴”,却为何又“吊湘娥”,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乘兴”:眼前秋景幽深迷人,友人相聚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故乘兴而来,轻舟随水任意东西,惬意自由,无拘无束。“吊湘娥”是因为洞庭自古就有传说,作者因自己的境遇与娥皇、女英的悲惨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故引以为同调,而面对的天地,皎洁的白云,晶莹的明月,怀幽思而吊古,寄托自己的感伤情绪。

  赏析

  诗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