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世情的金庸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金庸 世情 洞察

管理员

摘要:

洞察世情的金庸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洞察世情的金庸阅读答……

洞察世情的金庸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洞察世情的金庸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洞察世情的金庸

  (郑培凯)

  ①一提到金庸,那些想象世界的人物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光明磊落的郭靖、风流洒脱的令孤冲、义薄云天的萧峰、阴狠毒辣的欧阳锋……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令人读来,像是阅尽了千古众生相。

  ②与金庸的本尊查良镛先生相识,是我来了香港之后。最初的印象是他寡言慎行,与我长期印象中笔锋犀利的大侠迥然不同。来往渐多,开怀畅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有点口拙,不像他小说对白那么词锋犀利。他不善于公开演讲,也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这与他撰写报纸社论,评论天下大事,针砭时政的深刻与聪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饶宗颐先生米寿之时,创价学会为他举办了“学艺双携”书画大展,特别邀请了查先生做开幕致辞。查先生个头不大,上台时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带着亲切的微笑,风度倒是儒雅。他一开口就说:“饶宗颐先生是我在香港最佩服的人。”说完之后,顿了一下,好像想起这句话使用了最高级的形容词,把饶先生捧成了香港至尊,有点不妥,接着补了一句:

  “我是说,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又顿了一下,大概觉得补充得也不妥,似乎贬低了饶公在他心目中的真正地位,再追加了一段说明:“香港有很多人,我都佩服。在不同领域都有了不起的人,都是我最佩服的。饶先生是在学术文化艺术领域,让我最佩服的人。”满场的来宾,都屏息听着查先生站在台上不断自我修正,显得十分尴尬。

  ③查先生拙于口头言辞,却是个思想锋利的人。他聪明绝顶,时常冒出一句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妙语,让人感到他不但学养过人,而且充满了非凡的想象谐趣。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位穿着时髦的女士,从台湾买了件鲜绿色的对襟棉袄,穿在身上,的确靓丽出众。她摆了几个美妙的pose,轻盈地转过身来,查先生突然莞尔一笑,说“后面可以加个‘勇’字”,使我几乎喷出饭来。不禁让我想到古代也有些才华盖世的文学家,善于著书,却拙于口辩。《史记》记载韩非:“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司马迁描写司马相如,则是“口吃而善著书”;《汉书》说扬雄,是“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这些不世出的古人,应该与查先生都属“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与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大异其趣。认识了查先生之后,才了解,有的人真是天生的大巧若拙。

  ④我与查先生有同好,就是喜爱昆曲,也不只是爱好昆曲的高雅,更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的悠游与闲适。每次邀约,他一定高高兴兴应约前来,而且经常是早到一个小时,安安静静,像小学生等着上课钟声一样,丝毫不嫌等待时间的漫长。有次问他为什么那么早就赶来?他回答说,塞车误戏,岂不失算?后来我问他,怎么喜欢上昆曲的?他说,小时候在海宁,家里上上下下都喜欢听戏,一家大小,到了晚上休闲,都唱昆曲,就像现代人在家里唱卡拉OK那样,从小习惯了,就会牵动乡情,让他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⑤查先生虽然退休,时间比较容易自由支配,但还是有偶尔无法前来看戏的时候。有一次我又邀他观赏昆曲,他犹犹豫像地告诉我,这次来不了,但要先请我吃饭,可否先给他一张戏单,让他过个干瘾。我便拿出素雅的笺纸,用工整的小楷抄了三天的剧目,还抄了饰演者名字,整整齐齐写了两三张纸,写得像从前的戏单那样。吃饭时我交给查先生,他仔细看了一遍,笑了笑,小心翼翼折成四折,放进上衣口袋里,说这次只好自己想象演出的情景了。

  ⑥查先生看戏的时候,十分安静,偶尔也会莞尔一笑。大多数时间,他都静静地欣赏,或许是心境已经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看戏也如同观察世情,人世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都在唱做之中,如水中月,如镜中花。

  20、作者认为金庸是一个“洞察世情”的人,依据何在?(4分)

  21、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查先生致辞这件事。(4分)

  22、文中两处写到查先生“莞尔一笑”,各有什么用意?(4分)

  23、称呼的变化体现情感的不同,请揣摩作者在文中对主人公的称呼由“金庸”变为“查先生”所体现的不同情感。(4分)

  答案:

  20、金庸的小说提供了观察现世情态的一面镜子,写尽了千古众生相(2分)。金庸看戏也如同在观察世情,感悟人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2分)。

  21、表现金庸口拙(2分),与下文他在朋友聚会上口出妙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他的大巧若拙(2分)。

  22、第一处写出了查先生机敏调皮,聪明绝顶,时有妙语,充满了非凡的想象谐趣(2分)。第二处写出了查先生沉浸在昆曲的艺术世界里,表现出他沉稳的性情和对世情的洞察与了了悟(2分)。

  23、“金庸”是作为读者对一位武侠小说作者的称呼,体现出作者对他的尊重,敬仰(2分)、“查先生”是作为朋友对他的称呼,体现出作者对这样一位朴实、随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儒雅之士的亲近、敬重(2分)。

  作者简介:

  郑培凯,山东日照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辅修历史,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并担任中心首创主任及教授。曾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

  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作者经历:

  郑培凯,山东日照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自幼家教很严,从小就要看古书,因此打下深厚的中文基础。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在台湾就读外文系时,由於受到白先勇等学长的影响,一度热衷于实验剧场与现代诗。

  于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国留学期间,当时主要钻研明以后的历史,比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并曾围绕这些主题写了很多学术论著。闲暇看的多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

  写诗时,郑培凯用的笔名是“程步奎”。起初是因为在香港发表批评台湾当局的文章,故用笔名逃过文网,后来觉得好玩,写诗用笔名“程步奎”;写学术文章则用本名“郑培凯”。在众多文学体裁中,郑培凯对诗情有独钟,他读书时代就认识郑愁予、余光中、周梦蝶等人,不时切磋诗作的创作心得。

  有一段时间颇受欧美诗歌影响,甚至还用英文写诗。近年越写越少,在旅行途中感觉时空转换,诗意盎然之际也有会写下一些诗作。兼任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顾问、香港民政事务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民政事务局港台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博物馆文库学术委员会顾问、香港岭南大学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中国文化客座教授、台湾逢甲大学特约讲座教授等职。

  研究范畴包括中国文化意识史,涉及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文艺创作以现代诗及散文为主。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二十世纪昆曲传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纪)、茶与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与文化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