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教学课件(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课件,教案是描述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平线教学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平线教学课件(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课件,教案是描述如何进行一堂课的教学,通常都是教师书面上的文字,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平线教学课件,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平线教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
3.认识“渭”字,正确书写“渭、拘、悠、翁”等8个生字,积累“无拘无束、悠悠然、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的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2.课前搜集有关地平线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地平线吗?
生:没有。
师:请大家都到窗口来,看一看什么是地平线。快点,快点!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哪儿是地平线?
(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在远处还是近处?是什么和什么的交界线?
生:远处。天地之间的交界线。
师:大家用手比划一下你看到的地平线。说一说什么是地平线?
生(用手比划自己看到的地平线):天地交接的线。
(生回到座位)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地平线是谁写的?
生:Jia pingāo,jia ping wā
师:“凹”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要读“wā”。贾平凹。来,我们一起写一写。
(生书空“贾平凹”,念出“凹”的笔划,并重读“贾平凹”)
师:贾平凹是哪里人?(PPT出示贾平凹简介:“贾平凹(wā),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
生:陕西人。
师:他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地平线?看看书。
生:秦岭以北的渭北大平原。
师:渭北大平原在什么地方呢?
师(PPT出示渭北平原地形图):这是秦岭,秦岭北边有一条河,这是什么河流?渭河。“渭”是我们要认识和书写的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板书“渭”,生书空)
师:想一想,这个字有可能组哪些词?
生:渭水。
师:为什么?
生:因为旁边有三点水。
师:还可以组什么词语?
生:渭河。
师:渭水很有名呀。你们知道姜子牙吗?
生:知道。
师:传说中的姜子牙在哪里钓鱼?
生:渭水边。
师(指示PPT上渭水的位置):姜子牙就在这条河边钓鱼。大家学唐诗,就会发现一些诗涉及到了渭水,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这条河流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很重要。
渭北平原在渭河的北边。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什么平原上?富锦市在什么平原?(PPT出示中国地形图,标示渭北平原和富锦市位置)
生:东北平原。
师:大家再朝窗口看看,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地方的地平线?
生:东北平原的地平线。
师:贾平凹写的是他小时候看到的渭北平原的地平线。渭北平原的地平线对贾平凹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学一学他的《地平线》。
师(出示PPT并安排学习活动一):“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通过阅读,我懂了什么?把自己读懂的东西标注出来,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建议:可以从词语、句子和文章的意思等方面去读懂一些东西。”
(同学读书,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做上记号)
师:谁来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准备交流)
(师提示其他同学找到文章中相应的位置)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懂了什么?
生一:命运和理想可以构成地平线。
师:说实在话,这一段非常难懂,你能懂这么一些,不错。我们刚才说的是什么地平线?
生:天地之间的交界线。
师:在最后一段说的地平线是什么?你再给大家说说。
生一:命运和理想的地平线。
师:我们看到的天和地交合的位置构成了地平线,最后一段,理想和命运的融合出构成了人生的地平线。
对这位同学,我建议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为什么建议给她掌声?
生:因为她说得好。
师:这不是主要原因。我请大家给她鼓掌,是因为刚才就她在举手,愿意和大家分享,她表现出了积极参与的热情,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谁还愿意说说?
生二:“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我懂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谜,如果你有兴趣去解这个谜的'话,人生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师:在理想和命运交合处有人生的谜、人生的地平线,解这个谜会让我们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和乐趣。
现在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命运?
生三:命运就是预先注定的事。
师:有道理。有人说,命就是注定,运就是发展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命运理解为现实:理想是高远的,现实是具体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我们要去追逐的人生地平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那就给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同桌之间交流效果不理想)
师对生四:这样,你把我刚才说的意思给同学们讲一讲。
(生四讲解)
师:如果大家还是不太懂,没有关系,这个问题可以留下来。贾平凹是什么时候明白的呀?他也是在以后的人生感悟出来的,不是很小就懂的。这个可以慢慢去懂,慢慢去感悟。
我很欣赏同学们的挑战精神,一来就找最难的。接下来说一个简单一点的,谁来说说你懂的字词?
生五:“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跑”,这里的无拘无束就是非常自由。
师:“拘”、“束”是什么意思?
生五:拘、束就好像犯人被绑着。
师:拘束、被绑着就是不自由,无拘无束就是非常自由。这说得很好。你们小时候在田地里无拘无束地跑过吗?
生:跑过。
师:真好,要学会在天地之间无拘无束地奔跑。
还有没有?
生六:我懂了“咀嚼”。
师:做一个咀嚼的动作给大家看看。
(生六不知所措)
师:咀嚼有“口”,就是要用到口,每个同学都做一个咀嚼的动作吧。咀嚼的意思是什么?把嘴里东西嚼碎的动作。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六:是反复去读。
师:这里是对老人的话咀嚼,你觉得是反复去读,还是反复体会好?
生六:反复体会。
师:我看有哪些同学知道应该在“咀嚼”处做一个批注:反复体会。
(生做批注)
师:还有没有想分享的?
生七:空旷就是非常空的意思。
师:我们教室里现在是不是空旷?
生七:不是。人多,很拥挤。
师:假如人都出去了,东西也搬出去了,这个时候可以说什么?
生七:空旷的教室。
师:现在大家在朝远处看,可以看到什么?
生:空旷的田野。
师:天空中的云彩很少,我们可以说
生:空旷的蓝天。
师:还有没有?
生八:悠悠然就是悠闲。
师:悠闲自在。“然”是什么意思?
生八:不晓得。
师:你看我的这个样子,样子!悠悠然就是悠闲自在的样子。然就是样子,状态。今后看到“然”的时候,有一种理解就是某种状态或样子。
师:有没有读懂的句子呢?
生九:“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就是你可以看到,但是你永远也走不到。
师:好啊,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飞到窗外去神思,你跑到刚才看到的地平线的位置,你会发现什么?
生九:远处又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地平线为什么永远走不到吗?
生九:不知道。
师:不知道你就可以问问。我原来教地理,可以解释一下,因为地球是圆的。因为地球是圆的,你走到那儿了,前面还有,再转再转,这个圆你可以一直走下去,没有尽头永远走不到头,地平线你永远走不到。如果地球是方的,地球也有边了,地平线也就可以走到了。
再想一想,这里为什么看到的是一个老头,他为什么去问一个老头?
生十:因为老人有经验。
师:对,老人可能更有经验,更有智慧,他用“谜”来启发我们去探究。如果是一个小孩,他可能说什么?
生十一(插嘴):“我也不晓得。”
师:有可能。刚才我们交流了读懂了什么?我来找一个同学说一说,你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中你学到了什么?
(到没有举手的生十二面前,引导生十二回答,此处略)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十三:地平线是永远也走不到的,小时候追逐地平线只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对好奇的追求;长大以后面对地平线就是要面对现实和理想,这是一种追求,是人生的一种动力。
师:很好,你不是在复述我们刚才学到的,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有自己的发挥。
好了,我相信各位同学各有收获。但可以肯定地说,认真听同学发言和交流的,并且善于批注、参与讨论的,一定会收获更多。今后交流的以后手里要握一支笔,谁发言,就用眼睛去关注谁,把自己不懂的东西标注出来。
师(出示PPT并安排学习活动二):“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方面不明白。把它们标注出来。建议:也可以从词语、句子和文章的意思等方面发现,还可以根据课后提示(教材58页)寻找。”
(生读课文,发现和整理自己的问题)
师:有谁有问题?
(一些生举手)
师:有问题怎么办?
生:提问。
师:向谁提问?
生(七嘴八舌):向老师提问!向教授提问!向学生提问!
师:当然也可以向老师、教授提问,但教授和老师并不会总在你身边,自己问题还是先要自己思考,自己来解答。(出示PPT安排学习活动三):“自己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用你的问题、找到的答案和同学交流。”等一会怎么交流呢?可以这样说:“我的问题是什么,我阅读课文和思考,觉得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这里想告诉大家什么?能提出问题很好,有了问题怎么办?自己先想一想。想了以后再和其他人交流,在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在阅读中思考自己问题的答案)
师(指导):有的同学知道,自己有问题是可以请教同学的。有的同学开始和同桌讨论了,这很好呀。可以商量的。
师:既然是同桌讨论的,我请一组组同学起来交流。
第一组男生:我的问题是“悠悠然如仙翁”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第一组女生:老人悠闲自在就像神仙。
师:你们怎么看待神仙的?
生:很厉害,很有智慧。
师:大家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悠悠然如仙翁,体会着“悠悠然”的状态和心情,大家再读一读。
对女生:你的问题是什么?
女生:“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是什么意思?
师:讨论以后,你们的看法是什么?
女生:他把追求地平线当成动力,他会非常开心。但是地平线永远追不到,其中是有一种伤心的感觉。但是这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他要选择坚强地去追寻。
师:你刚才说到了,把地平线当成动力。是动力还是目标?
女生:是目标。
师:你可以坚持自己的主见,不要老师一问你就顺着老师的意思回答。在这里,老师也觉得把地平线理解成目标更好。
现在有一个问题,地平线到底追得到还是追不到?
生(齐):追不到。
师:追不到有什么乐趣?
生十三:相信,他相信能追到。
师:我想问,在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地平线,我们有没有可能追到?
生:有
师:那这里追的是什么?
生:追他的理想。
师:不和现实结合的理想我们可能追不到,那样的理想难以实现。在理想和现实我们找到了结合点,这就是人生理想和现实的地平线,然后我们去追求,我们可能追到吗?
我们来看看课文,第一次追,地平线上有树丛,树丛那里有一条地平线;追过去,矮屋那里又有一条地平线;前面还有一条地平线……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我们不断追逐着这些东西,实现着这些东西,但前面还有一些东西在吸引着我们……这才让我们有了什么?
生:动力,乐趣。
师:才让我们“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我是这样体会的。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有没有不同意的?有没有反对的?
关于这句话,大家还有不懂的见解没有?
生十四:就是他小时候追的是天地之间的地平线,但是长大以后就不一样了,长大以后追的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地平线,只要现实和理想结合,你可能能够追到地平线。
师:对,如果理想和现实结合,这样的地平线是可以追到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实现以后,我们又可能发现前面有更好的东西值得追求,我们就永远处于追的过程中。我们同学们也会有这样一些地平线,比如我这一年追逐什么?追追追,追到了,我们不会就此停下来,因为前面还有地平线等我们追。
是不是这个意思呀?如果你们读到了这个意思,那就太好了。
我请同学先默读一遍最后一个自然段,在默读中体会一下刚才的收获。
(生默读)。
师:现在请读出声来,把你的感受和理解读出来。
好了,时间要到了,其他同学的问题可以下来以后和同学一起讨论,也可以查查资料。
师:是不是该布置作业了?
生:是。
师:布置什么作业?(出示PPT并安排):“在放假回家的时候,征得父母同意和陪伴,在东北平原上去追逐一下地平线,赤脚去跑一跑,去接触一下家乡的泥土,体会贾平凹的心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课文中的“三角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相接了”,这里的“差不多”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形,大家下来都可以进行研究的。
地平线教学课件 2
教学目标:
1、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方法:
研习 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可能都看过落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他对落日的震撼性感受可能是我们都没有过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地平线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线的方位。西地平线给我们交代了他看落日的地方——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发震撼性的感受,并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三、整体感知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本文的写作,在谋篇布局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文思路清晰而填密。文章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接着分三层?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少),分别描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强调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景象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是表现手法丰富而贴切。文中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分别描写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时,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第一,注意了欣赏的多地点。文中写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别在定西高原上、罗布淖尔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观看到的,而且在地点的安排方面,总体上越来越向西北的纵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线的边缘)发展,能给人以空旷荒凉的西部地区的落日同样壮美甚至更加辉煌的心灵震撼。
第二,注意了观察的多方位。例如写第一次观看落口是前瞻,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观看落日则是回望,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相对。
第三,注意了描写的多手法。一是动态跟踪与静态特写相结合,比如写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侧重表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则侧重于静态的特写式描绘。二是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比如对定西高原和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绘的手法,而对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则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写落日景象,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样:写定西高原L的落日,写到“左公柳”,用的是相关联想;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写到罗曼.罗兰由日出而构思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联想;写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写到匈奴民族的迁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师,用的是相关联想。
总之,文章正是借助这样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叙述,使得“世问有大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才有了具体印证;也使得“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这句话赋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地平线教学课件 3
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体会几次落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2、 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 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谈。
很多古诗的歌颂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说,西部是充满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
【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文中记录了几次落日?
明确:除开头结尾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到底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
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样的特征?
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
师生明确,多媒体展示以下句子:
①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
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学生找一个句子分析,随机让发言好的学生读分析的句子。齐读第③句。
师点拨并总结手法:
我们可以从色彩、形状写景,运用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突出景物的特征。这里又突出了落日的一种变化之美。
2、观赏了这轮落日,作者有哪些感受?
学生找句子,谈作者感受。
明确:
①这时我们的车停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问: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侧面衬托了落日的辉煌。
②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问:你如何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
【点拨】你们看,起初落日毫无生机,在降落之前突然变得血红。
明确:落日让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尽头,人应当轰轰烈烈地辉煌地死去,而不应默无声息。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
③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板书】壮丽 庄严 圣神
3、文中还写了其它内容。如何理解《泰坦尼克号》音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①两次写《泰坦尼克号》音乐,用意是否相同?(生读第9、13两个自然段)
明确: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气氛,悲凉的音乐与罗布泊的慌凉空旷以及太阳的灰白相谐调。
第二次渲染了庄严、神圣的气氛,由悲凉变为悲壮。
②问:为什么写约翰?克利斯朵夫?
追问:约翰?克利斯朵夫诞生于太阳,为什么写日落后紧接着写日出?
明确:日落是生命的消亡,日出则是生命的开始。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转为激昂。
全班齐读。
4、小结
作者对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落日悲壮的美。
四、自主赏析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断任选其一,找一两处触动你的句子或语段品读并加以赏析。
学生思考。
按照学生意愿,先集中讲一次落日。
⑴第一次落日
示例
①第2段:“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还运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红又大的特点。
②第3段
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突出了它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③第5段(发言学生读此句)
赏析:a 作者对落日作了动态描写。我们平常以为太阳是静静落下去的,可是这里的太阳却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可见观察之细致。
b 作者又运用拟人的手法,说太阳“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将落日写活了,使之具有人的感情色彩,很亲切,让我们想到它对人间的依恋也就是人对生命的留恋。
④第4段:“我们全都惊呆了。”
第5段:“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可见奇幻。
请一生总结刚才学生发言。
【板书】柔和、美丽、安谧
⑵第三次落日
问:第三次落日和前两次有何不同?
示例
①第17段(发言学生读)
赏析:没有直接实写落日,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写落日,这是侧面描写、虚写的手法。
追问:有什么好处?
明确:
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灿烂、热烈、夸张的特点。虚写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补充:徐悲鸿《万马奔腾图》以实画六匹马和飞扬的'尘土来暗示万马奔腾。
②第21段
③第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
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卑微”、“平庸”?
——他由落日联想到曾经在西部土地上发生的历史,联想到成吉思汗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
——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衬托出落日的雄伟。
请一生总结刚才学生发言。
【板书】灿烂、热烈、夸张
五、齐读头尾两段
刚才我们赏析的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头尾两段写了什么。
生齐读。
问:有何特点?文眼是什么?
——照应、“世间有大美”。【板书】
六、总结
我们领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之美,是西部风情之美,也是西部历史人文之美。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怀。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作者写景的手法,还希望你们也从此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如果你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七、课外作业
大自然时刻向我们敞开爱与美的胸怀,一个睿智的人,能从自然界发掘美,让生活更美好。
请同学们选择你熟悉的风景,写出它的大美。(300字)
【提示】写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修辞。
【板书】
西 柔和 美丽 安谧 世
地 间
平 壮丽 庄严 圣神 有
线 大
上 灿烂 热烈 夸张 美
课后反思
作者描写的三次落日中,我个人认为第二次落日最难理解、也是对作者触动最大的。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立足“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的教学重点,选择第二次落日作为示例,让学生从写景的基本手法入手,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最后能够自主赏析,并在分析中解决教学难点。预设的课堂节奏是先紧后松,最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突显出很多不足,值得我好好反思。
一、未能恰当点拨,教师压抑了气氛。示例投影出句子,第一个学生发言不好时,我应当明确地从赏析要点如“颜色(视觉)、形状、动静变化、感觉”进行点拨。发言的氛围是需要一开始就营造的。为了活跃气氛,也可先让学生举手发言,能自主举手的学生一般有一定的欣赏水平,他们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再者,自己课前未能先观察一下地形,结果自己未能站在两组中间,一开始请学生发言就被动采取了开火车方式,压抑了课堂气氛。所以,原本设计为20到23分钟的“文本研习”环节拖到了28分钟。
二、引导不够是因为课前忽略了备学生。因为前面环节费时多,“自主赏析”环节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未能真正让学生认真思考,大都让举手的学生发言,学生亦不能畅所欲言。对回答有偏差的学生引导不够,一切都是因为课前对学生知识水平预估不足。所以,这堂课,对学生的写景写作有多大帮助,很难说。
三、未能灵活应对形势。学生分析了其中一次落日,如果讲得好,把教学重点落实好了,其实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我可以很灵活地把未分析的那部分内容留作课外作业。朗读不灵活,个别读太少,教师一直在挥舞指挥棒,学生中规中矩,未真正成为主体,教学气氛单调。
四、最后应对“大美”稍加解释,可再补充席勒的话:“真正美的东西,存在于自然,且要体现理想。”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吃透教材,备好学生,针对不同欣赏水平的学生,多设想一些问题来点拨引导,扎扎实实地备课。虽然大雨已过,但回顾所来径,人们总能见到横着的翠微苍苍,作为一种警醒或者鞭策。
地平线教学课件 4
一、重点、难点: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加深对文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云海》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位文章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 新课讲解: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新、宁等地区。“地平线上”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此题目显示,作者将在旷远、辽阔、苍凉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这一背景下的世间的“大美”。
(二)谋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两个不同地点欣赏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了他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如“第二个带给我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2. 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二、内容探究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诞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导析: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由中亚细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而“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留给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对这一景象的具体描述,统领全文。
2.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导析:描写景物重点是抓住其典型特征。落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颜色和形态上。这里,作者把落日的红与写春联用的红纸的颜色比较,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还具有历史文化氛围。作者把落日的形态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个,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导析:写落日西沉时,作者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写。“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⑸自然段中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导析: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又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又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些联想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 第⑻—⑽自然段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导析:作者在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描写手法,⑻—⑽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写了不死不活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为下文写落日辉煌的一幕作了铺垫。
3. 第⒃自然段中提到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而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则因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里发掘灵感,获得启示。
地平线教学课件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
课时计划:2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
2、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
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
3、学生尝试练习 。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 。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
(2)作业讲评 。
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
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幅完整的画吗?
师:怎么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呢?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出示一张图片) 。
师: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张画,你们发现这张画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境?
师:这张作业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奶牛的前后空间感?
师:你们认为画面中的主体物是什么?
师:为什么?
师:可是牛奶桶也重复出现在了画面中
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把握主次的关系,将主要的物体用近大远小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而次要的物体简单画出2-3个 。
师:看到这么有趣的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 。
2、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
(1)教师示范:
师:我以小兔子为主题!首先从最近的物体画起,画一只最大的兔子,(提示:我将最大的画在右边,同学们也可以将最大的画在左边或右边)再将兔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主体物画好了,要添加什么样的情境呢?
师:(启发)除了这种情境,你还想到了哪些更简洁有趣的情境?
师:同学们可以添加任意简单有创意的情境,老师就添加一些红萝卜的情境 。
师:画完了主体物,添加出相关的情境,最后还要干什么?
地平线教学课件 6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学习描写景物。
2、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
把握三次落日的特点、写法及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曾给了我们对西部落日无尽的想象和憧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地平线上》,具体、真切地体会一下西部的落日的壮美景观。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他是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笔端。
2、基础字词:
诳语(kuáng)、垭口(yā)、攫取(jué)、雾霭(ǎi)、混沌(hùndùn)、安谧(mì)、
泥淖(nào)船棹(zhào)颤抖(chàn)湖泊(pō)瘴气(zhàng)瞅着(chǒu)
揪(jiū)住啁啾(zhōujiū)眼眶(kuàng)惊骇(hài)言简意赅(gāi)灰蒙蒙(méng)阴霾(mái)土坯(pī)胚胎(pēi)
三、文本研读
(一)、行文思路: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行文思路: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总写新疆的雄伟风景尤其是落日令我震撼,并用三次落日总领全文。然后具体描写了不同地点三次落日以及带给我的感受。最后总结三次落日及特征,照应开头。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雄伟”;
2、作为文眼,最能概括全文内容和主题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震撼”
4、课文第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①、课文第一节写新疆的雄伟风景尤其是落日令我震撼,并着重记述三次落日。
②、点明主旨,表现了对西北雄伟风景的赞美和热爱!
③、引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
④、总领全文。总写我见过许多次落日,只简约记述三次,统领文章主体部分的三次落日以及带给我的感受的具体叙写。
⑤、照应文章结尾,“三次落日”“雄伟的风景”“世间有大美”,照应结尾。
(三)、接下来,我们共同赏析一下课文中描写的三次落日的情景,请同学们找出每次日落的背景、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并思考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思考一次落日情景)
1、赏析第一次落日
⑴、找出第一次落日的背景、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背景:定西高原,暗淡的天色,隐约稀疏的星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
特征:柔和、美丽、安谧,跳跃、颤抖
感受:“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⑵、第一次落日的手法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①、:把“一轮血红的落日”成“一辆勒勒车的轮子”,突出落日之大、圆。
②、拟人:写落日“依恋的慈爱的注视着人间”,将落日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③、从色彩、形状角度,动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赏析第二次落日
⑴、找出第二次落日的背景、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背景:罗布淖尔荒原混沌灰蒙的天空荒凉空旷的死亡之海罗布泊雾霭弥漫的瘴气
特征:灰白色、不死不活,血红、辉煌
感受:“像在画中”“死亡”“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⑵、描写第二次落日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①、:“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写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②、从色彩、形状角度,静态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联想(虚写),先抑后扬(对比)。
3、赏析第三次落日
⑴、找出第三次落日的背景、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背景:阿勒泰草原
特征: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感受:“惊骇”“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⑵、描写第三次落日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①、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用火烧云来从侧面表现落日的灿烂。
②、动静结合,联想(虚写)
(四)、作者在观赏落日时,产生了哪些联想?请找出来,并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用日出衬托出落日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的特点。
第二次:作者由落日会想到“匈奴民族”“成吉思汗“,是因为英勇的民族,英雄的人物,具有一种壮美,给人一种力量。突出了落日壮美,也体现西北厚重的人文历史,给文章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具有史诗风格。
(五)、思考,如何让你的写景文字生动起来?
明确:写景时,应抓住景物特征,从内心感受、远近、高低、动静、虚实、正侧、形声色、视听嗅味触等多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和联想、衬托等表现手法,来着力描绘景物本身和背景事物,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观察、欣赏、感悟这些美。作者,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了不同的“大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第三次落日则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美,厚重之美!
另外,本文也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美,必须要带着一颗感动之心,用心去感受,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地平线教学课件 7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地平线教学课件 8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锻炼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能力。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及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4、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高建群,西安市临潼区人,生于1953年12月2日。国家一级作家,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诞语()惊骇()垭口()安谧()罗布淖尔()顺手攫来()雾霭弥漫()物什()喷薄而出()瘴()
纹丝不动焦躁不安
诞语:攫:
物什: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评价西部落日的?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地区的落日?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4、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5、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小结: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描写大漠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文本中很多材料的出现,不只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的相关练习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地平线教学课件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萃取文章标志性关键词句感知、概括文意
学会赏析文中富有西部地域特色的精彩描写
了解文章总分式结构模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对文本的感知、概括与赏析
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文《日出》中我们有幸欣赏了两位唐代诗人笔下对落日所做的精彩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西部作家高建群笔下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1、了解:作者、背景。
2、初读:整体感知
掌握字词
3、赏读:精美语句
精彩修辞
4、研读:探究问题:
(1)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 本文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感受:
(3)全文采用什么结构:
试理出文章写作思路:
三、自学指导:(投影)
1、了解作者:浏览“资料整合”(《导学方案》p15)用红笔提炼重要信息——籍贯、身份、地位、称谓、代表作等,并整合、识记。
2、初读课文:读法指导:不指读、不复读、不出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扩大识别间距。
学习字词:用红笔划——用字典查——在本上写——在心中记
3、赏读课文:精彩修辞:(比喻、拟人。)
精美词语(色彩、形态、动态、情态 。)
精彩描写(地域特色)
关键句子(中心句、过渡句)
4、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总领句往往在首段:找中心句(段首、段末)
找标志性词语(令我。)
(2)找方位名词短语两个:
找标志性感知动词
(3)结构模式: 总--分式 (结合文中中心句、过渡、衔接句以及标志文脉的语句来判断,对号入座 )
总--分--总式
分--总式
分--分式
梳理思路:结合标志文脉的语句概括段意。
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对学习目标逐一展开自学,教师只提供学法指导,不干扰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先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障,不要中途打断。
五、学生就自学阶段无力自主解决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切磋,实现“兵教兵”。
并展示交流成果。
六、教师帮助学生集中解决自学阶段带有共性的“不会的”遗留问题。(后教:只教不会的)
七,当堂训练:完成《学案导学》自主测评1-2
地平线教学课件 10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同学习目标1
【学习难点】
同学习目标2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
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
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
震撼( ) 轮廓( ) 停滞( ) 诳语( )
垭( ) 泥淖( ) 酝酿( ) 惊世骇俗( )
安谧( )喷薄( ) 弥漫( ) 攫取( )
胭脂( ) 雾霭( ) 瘴气( ) 浑沌( )
提示:a、课文下注释; b、; c、要能够默写
三、课前先学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课中探索
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
西地平线上
观察地点
观察过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联想
作者的审美
感受[
定西高原
转过垭口停车、拍摄
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
背景;群山;左公柳
左宗棠
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
罗布淖尔荒原
匆匆行旅
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
下车观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红(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阿勒泰草原
迎着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惊世骇俗
2.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
归纳小结
达标反馈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不少于200字)
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