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低年级 口语 形式 策略

管理员

摘要:

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论文  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论文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低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明显延伸至中、高年级学生,使其读写能力因失去基础依托而导致发展缓慢。修订版《九年义务……

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论文

  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论文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低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明显延伸至中、高年级学生,使其读写能力因失去基础依托而导致发展缓慢。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增添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由此可见,强化低年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的事。为此,我们在低年级口语训练的策略与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力求使训练富有时代气息。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训练的前提。因为,一位优秀教师的魅力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我们强调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顺之天性,面向全体,有教无类,使学生心地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进而轻松发展,这些都是进行口语训练要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低年级设置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月内一次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口语训练的形式可采用看-说-写、听-说-写、读-说-写、画-说-写、做-说-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三、发挥语文教材简短新颖的作用,进行短、平、快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和自读课本的作用,利用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必要时拿来仿一仿,用一用,说一说,所耗时间短暂,学习频率快捷。对于解决怎样仿、用,如何促说这一问题,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方法,学习研讨。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改变语文作业设置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将原来一、二年级的组词、造句本改为写话积累簿。一年级每天写一句话,先模仿写,再独立写,中间插上优美词句的积累;二年级每周写一句群,中间插入成语、古诗的积累,并让他们互相交流,以此促进说的训练。

  四、挖掘多方资源,实现口语训练四结合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我们认为,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科技知识,我们将雕塑公园、科技广场、开发区立交桥和节假日旅游点等作为训练口语的活教材,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增长点,使他们在每一次参观后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促进语言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从家长为孩子笔录的一本本说话稿和录制的一盘盘磁带,可以看出,他们真正懂得了怎样做才是爱孩子。由于家庭的支持,我们的口语训练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学生大都会用录音机、复读机,读、说、写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口语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外阅读是增加学生知识储量,积累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现在学生说的能力之所以差,阅读量太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征得学生家长同意后,我们为学生选订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此外,古诗的诵读也使学生朦胧体味到其中的奥妙,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日渐高涨。课外读后练说的训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迅速增长。

  4.口语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语、数、自、思、美、劳等学科内容鲜活,各具特色。系统教育学告诉我们:各科知识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我们从整体教育出发,将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各学科当中,使学生能借助缜密的语言理解数学法则和概念;凭借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去完成对自然、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