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读书笔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笔记 读书

管理员

摘要: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1000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是最近看完……

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1000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句顶一万句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句顶一万句》是最近看完的一本小说,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和余华的《活着》一样,看这书就像听村口的老大爷给你讲过去的事,你听得津津有味,但《活着》听着听着故事结束了也就没有然后了,《一句顶一万句》却不会随着故事的结束而结束,相反,讲了个什么故事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听故事的人最后反倒成了故事中的人。不是说你成为了杨百顺(小说的主人公),你显然不是杨百顺,但说到底我们和杨百顺又有什么区别呢!

  杨百顺他爹老杨是个卖豆腐的`,但他不想卖豆腐,于是便离开了家,跟了天主教传教士老詹,名字也就改为了杨摩西,后来老詹死了,杨摩西只好另找出路,出路就是“娶”了寡妇吴香香并把名字改为了吴摩西,可他和吴香香说不着,吴香香后来跟“隔壁老王”跑了,吴摩西带着说得着的养女巧玲一块出去找,本打算随便找找就回家,结果老婆没找到反而把女儿给弄丢了,吴摩西找巧玲找了好久,可最终没有找到,他也就没有回延津,而是流落到了他乡并终老于他乡。

  这就是小说上部《出延津记》的主线。小说下部《回延津记》则主要讲了发生在巧玲及巧玲的儿子牛爱国身上的事。

  发生在杨百顺、巧玲和牛爱国身上的事都不是一些大事,但祖孙三代人的事迹却书写了一部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什么是中国人的孤独?简单说就是找不到人交心。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孤独了不会去找上帝谈心,而会去找人聊天,而和身边大多数人,往往都说不着,和说不着的人说了一万句话还不如和说得着的人说上一句话。而说得着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而且,现在说得着不代表以后也说得着。

  不论是杨百顺、巧玲还是牛爱国,也不论是出延津,还是回延津,小说都在反复讲一件事——说得着和说不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却最终没有找到,这本小说让我深刻明白什么叫“人生至苦是孤独”。

  它还让我明白——精神上的痛苦不是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有。以前的我很肤浅,总觉得像杨百顺这种没文化的普罗大众,每天想的应该都是怎么填饱肚子,根本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痛苦,可我现在明白了,孤独面前,人人平等。

  这本小说让我想到了我的二爷爷,他没有结婚,所以无儿无女,晚年信了基督教,后来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我对他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因为他已经过世很多年了。我只记得,他在住进了镇上的养老院后,每年除夕,还是会回家来和我们吃年夜饭,他每年都会给我红包,可我却不记得他都说过什么,印象中他只是吃完饭,然后默默地坐一会儿,然后就回镇上去了。也许,他内心也有很多话想说,只是我们作为亲人,可也说不着吧。

  最后一次见到二爷爷,是和爷爷一起去镇上见他最后一面。二爷爷躺在床板上,弥留之际的样子,我见了只觉十分悲凉。对于二爷爷的过去,我知道得不多,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结婚,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过几个说得着的人,我过去只觉得他是没有故事的小人物,可现在想来,要是把他的人生写成一本书,也许他就是杨百顺,也许他就是牛爱国。

  除了二爷爷,我还想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包括我那不久前突发心梗猝然长逝的叔叔。我曾一度以为他们都是那种只知道干体力活且很容易满足的人,不会像我们一样思考人生理解孤独。可我发现我错了,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害怕孤独,也有精神上的苦闷和痛苦。而我们作为亲人,并没有体谅过他们,也没有和他们好好谈过心,甚至没有看出他们藏起来的委屈。

  人一生所要经历的悲伤如果可以分摊到每一天,那人生也就不觉得悲伤了,可事实是,巨大的悲伤会在某一天突然降临,需要你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把它消磨殆尽。这时我们还要宽慰自己,“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