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能力目标:提高诗词文本自主分析鉴赏能力和诵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鉴赏曲折婉致的词情 2、品味词句,学……
《蝶恋花》教案设计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能力目标:提高诗词文本自主分析鉴赏能力和诵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鉴赏曲折婉致的词情
2、品味词句,学会自主鉴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总:一知作者,二诵诗歌,三品诗句,四迁移品鉴
导入: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一、知作者
1、回忆词的产生和流派:(投影)
词的别称。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2、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词调传播广泛,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影响之广之盛。甚至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
二、诵诗歌
1、生全体齐读(不配乐)
2、师范读(配乐)
三、品诗句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在哪干什么?神态如何?他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哪些字特别传神?
明确:词人在“危楼上”,一副“伫倚”“凭阑”的、“极目远望”的神态;为何“远望”?借远望来抒解“春愁”,意欲传达刻骨的相思相恋之情,这里的“极”字也给人愈力愈悲痛之感。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想思之情溶于眼前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描写中作者看到了或感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以及“草色烟光残照里”里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危楼远望、细风抚面、草色烟光残照:伤情之景,烟光、残阳本已凄美伤感,连青青碧草也在这一边凄凉之景中显得萧条而感伤,仿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的伤神之感,以悲景衬悲情。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凭阑”“图一醉”,“对酒当歌”——结果:“强乐还无味”,愁未解。
透析:无人会意凭栏之感,凄凉自知,便转入自我安慰。感伤之余如曹孟德一般,“对酒当歌”,深深感恨“人生几何”。“强乐还无味”一语,已伤心至极。越是追求快乐,越是悲伤得厉害。“借酒消愁愁更愁”既有着无尽愁思,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无奈。言语决绝而情意深远,浑然流露出对爱情执着无悔之情。
5、为何“强乐还无味”?
一语道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明确:深刻的相思之情。
此句亦是诗歌的“词眼”,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此两句被王国维引用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二种境界。
(王国维言诗词的三种境界: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总括:
这是一首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思,抒写刻骨相思相恋之情的词作。
全词:情深婉约
四、迁移品鉴:
晏殊《蝶恋花》(通过此种迁移赏析让学生把握情景诗词的赏析规律和特点)
1、 找景物描写对象:
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2、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以悲景写悲情 烘托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反衬 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知何处” 寄无所踪 “满目山河空念远”
3、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4、 概括:
上阕“情致深婉”
下阕“寥廓高远”
教学反思:
上下来才发现,因为内容较难,所以没办法深入,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意象,学生就只能初步形成个印象,难以全部理解。词中,“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的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也许学生还能想象出来,但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就只能由教师讲述出来了。后来的环节,对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品味,包括对此句的拓展探究虽然艰难了些,但是,学生们还是能体会到:这两句除了表达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联系现实,还可以表达一个人对理想、学问、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这就够了。
当然,不足之处还体现在词的配乐朗诵上,因为对于学生以鼓励为主,教师对朗读指导不够,所以,配乐朗诵没有达到我想象当中的效果,让我颇感遗憾。最后,王国维的拓展对学生而言深了些,现在反思下来,如果把它调整为对整首词的总结可能会更好些,总结如下:本词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