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景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蝶恋花 春景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蝶恋花春景赏析蝶恋花春景赏析1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1: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

蝶恋花春景赏析

蝶恋花春景赏析1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1: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苏轼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苏轼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苏轼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苏轼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赏析2: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在此词中,苏轼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苏轼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这是一首描绘晚春的感怀之作。上阕写暮春自然风光,春去夏来,自然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暮春景色的描述,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下阕写春游途中的见闻和感想: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寄寓着苏轼自己的失意。有声有色而又婉媚绰约。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苏轼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苏轼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苏轼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辛酸和悲哀。据《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苏轼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苏轼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倘若这是苏轼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但词中“行人”更接近苏轼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苏轼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苏轼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苏轼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恋花春景赏析2

  蝶恋花·春景 宋朝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蝶恋花·春景》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蝶恋花春景赏析3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蝶恋花春景苏轼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注释】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赏析】

  “蝶恋花·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曹树铭《苏东坡词》以为作于苏轼密州时期:“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 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 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州事,如《冷斋夜话》云:‘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案,此处有误。朝云死于惠州,东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

  东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词谈》亦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花记》卷一下、《词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词当作于贬官惠州期间。

  又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诗文中惯用词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州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诗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词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州。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词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

  【点评】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

  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词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蝶恋花春景赏析4

  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注释

  “蝶恋花·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词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曹树铭《苏东坡词》以为作于苏轼密州时期:“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东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词下片之意 境,复与本集《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 二词,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州事,如《冷斋夜话》云:‘东坡《蝶恋花》词云:‘花褪残红青杏小……’东坡渡海(案,此处有误。朝云死于惠州,东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东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诗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词谈》亦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花记》卷一下、《词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词当作于贬官惠州期间。又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诗文中惯用词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州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诗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词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州。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词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绕”,元本注“一作晓。”“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赏析: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恋花春景赏析5

  2苏轼的诗蝶恋花大全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拚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

  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

  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

  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

  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

  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

  《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恋花春景赏析6

  作者: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与宽广兼容的审美眼光都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作创作方面,苏轼的词多豪放旷达,如天风海雨,这首词却反映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清代王阮享在《花草蒙拾》中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词的上阙写暮春的景色。百花已经开始调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点点褪去,杏树已经开始结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在空中飞过,青碧色的河水蜿蜒流淌,环绕着远处几处村落人家。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愈加变少,面对此景,词人发出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慨,无需伤感春之将逝,百花尽后仍有芳草,青绿之处不也别有一番意趣么?在上阙中,词人的视线是由近及远的,从眼前,“残红青杏”到远处的“燕子”“人家”“枝上柳绵”,再想到更远的“天涯芳草”,暮春之景在词人拉远“镜头”的过程中逐渐完整丰富起来。

  下阙写春天里的人。“墙”赋予了下阙空间感, 墙里的佳人在荡秋千,发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墙外道路上,行人听到这笑声不禁驻足欣赏。此处,词人用了隐显的手法,只写从墙头露出的“秋千”和佳人的欢笑,其他则全部隐去,让行人去想象一墙内景致如何?拥有如此清脆笑声的佳人面貌何样?也许是佳人已回房,笑声逐渐听不到了,行人伫立墙外,心中帐然若失,只能摇头 一笑,感叹“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不是句抱怨, 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调侃,劝诫自己看开些,墙内的女子可能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的无情所苦恼,眷恋之余,彰显旷达。

  词的最后一句颇具理趣,有人认为是词人在感叹爱情,也有人认为是词人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无论是哪种解读,这句都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感悟,虽未言明,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

  自古暮春多伤情,这首词却处处在春之将逝的景色中透露出勃勃生机。比如词人看到“花褪残红”衰败之景的同时,立刻注意到了“春杏早”;柳绵渐少,春花调零,但是青翠的芳草不也令人开心愉悦么?此外,下阙中虽然墙外行人因佳人的“无情”而落寞苦恼,但是在这种情绪之外还暗含自我调说,也表现出了一种开朗乐观。 纵观全词,词人虽借春,但并不伤春,这种效果的产生正来自于词人乐观旷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