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守恒定律 电荷 及其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范例7篇)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掌握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物体带电的本质.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及数值。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范例7篇)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掌握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物体带电的本质.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及数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实验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实验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讲解:

  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实验: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总结)(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总结)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练习3

  3.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单位:库仑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电荷量e的值:e=1.6010-19C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C/㎏

  巩固练习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16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

  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

  D.一切带电体都可以看成点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2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3-1(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电荷的基本概念及电荷守恒定律。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接触了本节知识(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深、提高。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这章节内容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这些内容有的大部分知识点是初中已经讲过的,有的是为后面的知识学习作准备或导入用的,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初中所展示过的实验,而是采用探究性思维展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通过比较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带电方式,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难点感应起电这部分内容,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这次教学过程中我用到多种教学资源,包括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表面包铝箔的轻质小球,感应器电机,金属导体,主要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利用对学生掌握新知识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整节课的流程非常顺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成了教学目标,经过后期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个人临场发挥的原因,使得感应起电实验的演示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感应起电的微观过程掌握不足以致不能灵活运用于习题之中。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在重难点教学中还不能一针见血。我会在以后的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最终到达这一目标。

  3.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过于单一,不能达到鼓励学生学习,给学生以包容之感,好的评价还能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得到升级。

  4.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备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不够顺利,对本节课的预设不足。应该针对教学班级的理解程度,和当堂课的教学进度制作多套习题方案,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抽象微观内容。

  5.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不够熟练,使得它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够好,如果加上现场拖拽用三种带电方式比较图表得出抽象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就更好了。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并加深本节课的全部内容。

  6.教学过程应饱满而且要动静结合,使得学生在重难点问题的攻克变得更容易。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3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

  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

  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

  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

  二、自主学习:

  (一)、两种电荷

  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

  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①定义:,简称。

  ②单位:,简称,符号。

  4.验电器:

  (1)构造:。

  (2)原理: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

  (3)用途:检验物体。

  (二)、原子及其结构

  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___和____组成,位于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_带正电,____带负电。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元电荷:电子是带有最小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为。符号。

  5、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电。

  6、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使正、负电荷分开。

  (三)、导体和绝缘体:演示图15.1-4、15.1-5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导体:的物体。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2)绝缘体:的物体。常见的绝缘体有、 、 、 、玻璃、塑料等;

  备注

  (3)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如:湿木是________,玻璃是_______,被烧红玻璃是_________。

  三、知识点总结

  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导体与绝缘体。

  四、自我检测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电流的概念和单位,并能理解其物理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利用电流的效应的大小判断电流的强弱.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对比水流的大小来学习电流的大小,学生养成物理分析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流大小的计算.

  情感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对比水流的大小出发,利用水流大小的说明类比得出了电流的大小判断方法,提出电流的大小如何知道,由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各种效应,所以可以用效果的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利用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热效应判断电流大小的.

  对于实验教材分析了用两节干电池产生的效应大,电流也大,得出了电流的定义,和定义式,电流的单位是纪念物理学家安培,规定电流的单位是安培,并说明了1安的大小.电流的其他单位和安培的换算,并举了简单的实例进行电流的计算.

  最后,教材列举实例展示了一些用电器的电流的大小,使学生对实际的电流的大小有初步认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是学习电学的基础,教法多种多样,有对比学习、实验教学、概念教学、数学分析、联系实际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可以选择恰当的教法.

  课程引入可以采用对比判断水流大小的方法知道电流大小的判断方法.在如何知道电流大小中,可以用实验方法,观察灯的亮度来知道电流热效应的强弱,从而判断电流的大小.在电流的定义中可以用概念教学,学生深入理解电流的定义,并知道电流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在电流的单位形成观念上,可以用联系实际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电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难点,电流在电路分析中应用广泛,又是电路计算的基础.本节注意建立关于电流的物理图景,使学生真正明白电流的物理意义.

  【教学设计过程】

  一.电流大小的表示

  方法1、类比水流大小的表示方法来学习电流大小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些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想像电流也存在着大小.结合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分析出可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并列出课题如:探究电流的大小.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制订实施计划;进行实验和论证等.

  二.电流的概念

  方法1、教师分析电流的物理意义和概念,得出定义式和单位.注意得出的方法可以由类比得出.分析1安培的物理意义.本处内容可以用讲解法授课.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从物理量的定义中得出公式和单位,以及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三.应用知识

  方法1、教师习题教学,进行有关电流的计算,提供一些用电器电流大小的资料,形成学生关于电流大小的观念,可以联系实际给出例题,例如可以学生查阅资料找到台灯的电流,计算2分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学生要主要的问题有:查阅资料、电流单位的换算、公式变形、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建立电学物理量的图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有用电器电流大小的资料、电流单位的扩展资料、电流发现的历史资料.学生设计关于电流的计算的例题;自主学习电流的单位、建立电流大小的观念;自主学习电流的一些知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图片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1.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2.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3.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4.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6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 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

  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