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登鹳雀楼》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登鹳雀楼》读后感1 “白日依山……
【精华】《登鹳雀楼》读后感1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读后感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喜欢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并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盘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姥爷在一旁鼓励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犹豫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远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好像也离我们更近了。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是啊,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舞着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题,上面还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认真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题。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题做了几道。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这些困难都会一 一克服,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我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懂它。
《登鹳雀楼》读后感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古诗出自王之涣的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古诗是人类知识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吧!
《登鹳雀楼》读后感3
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琅琅的诵读、动人的'诗画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感,在经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对对子——读诗悟意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里面的对仗非常讲究,许老师从对仗入手教古诗,别具匠心,教学新鲜又有趣。课堂中许老师从鲁迅小时候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对对子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连线对对子,拍手读对子,在感受了对子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读古诗,感受读诗的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古诗意就自然显现了。
简笔画——披文入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副动人的画卷,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意呢?许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以画代讲,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感悟。在对诗歌内容了解以后,许老师借势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诗中描绘了“白日”“山”“黄河”。怎么画出这山这水这一轮红日呢?诗中的哪个字告诉我们了?学生在读诗感悟中又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边研究古诗边画画,根据学生的指导画出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此时再让学生看图反复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太阳依山而落的壮美。
送祝福——拓展延伸
几个轮回,壮观的黄鹤楼美景已印在学生的心中,融入了琅琅的诵读之中。当然学古诗不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达的意境,还要和诗人对话,看透诗人内心蕴藏的动机。“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是说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层楼,实则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有了这层铺垫,许老师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学生用“更上一层楼”来祝福他人。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想象表达,对图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对老师送祝福,把古诗学习的外延扩大,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古诗教学要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古诗的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教活教美。
《登鹳雀楼》读后感4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登鹳雀楼》读后感5
登高是机遇,有机遇才能登高
从王之涣《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了读者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鹳雀楼,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给人的力量和人总结的一种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般整体都有我下的东西,或者是追求的东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天空中的落日,还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这三者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摄影作品,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在高处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鹳雀光临,这样的景色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瞬间,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哲理的启迪。这句话再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登鹳雀楼》读后感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山阻挡下,白天的太阳落到了山的那边,楼下的黄河浩浩荡荡向大海流去。想要看得更远,只有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去了。从鹳雀楼上向远处眺望,山的阻隔下,我们看不到山后的落日。楼下的黄河正浩荡得流入大海。如果想要看得更远,那么就要站得更高。
王之涣,盛唐大诗人,一生不愿参加爱科举考试,但仍担任过主簿,县尉等官职。他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因而以豪迈雄壮为多,可惜遗留下来的.却很少,《全唐诗》里仅收有6首。
这是一首说理诗,也是一首写景色的诗。
理,是一个很有用的道理,景色,是一番很壮丽优美的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是一句经典诗句,从孩童到耄耋老者,知之者甚多。这句诗所阐明的道理,想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一般人都有体会。这里用来说明鹳雀楼的宏伟,既是楼,就应该有它做为楼的用处,有的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就是为了人们登临后看得更远。因为鹳雀楼的高,才让人们有幸看到了白日依山尽的开阔景象。或许诗人想到是因为有山的阻隔,所以看不到那美丽的夕阳,于是自然得产生了后面的感概。我是这样理解的。
情景交融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首作品的长处也正是如此。
《登鹳雀楼》读后感7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鹳雀楼》读后感8
小朋友,你曾念过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吗?如果没有,我就来背给你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的伟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
我读了这首诗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幅美丽情景——一天傍晚,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见了太阳依偎在连绵起伏、无穷无尽的山边,渐渐地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慢慢地落下去了,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着、咆哮着流入了一望无边的大海里。看到这里,他想如果想看到更多的东西,更远的.地方,必须再上一层楼。
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读后感9
我最喜欢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中感悟到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意境深远。诗人看见夕阳倚靠着山峦缓缓落下,黄河的水奔涌不息,最终流入一望无垠的海洋,短短十个字就展现了一幅北国风光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勇攀高峰。如果你想看到更美更远的'风景,就需要再上一层楼,实际上则是告诉我们上升的空间还很大,要不断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突破和完善自己。学习就好像爬一座山,山顶的风景固然很美,但我们攀爬的过程中却要加倍努力。
我们取得一点好成绩时,不能骄傲自满,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给自己设定更远大的目标,学海无涯,只有不断进取,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超越自我,变得更加优秀。
生活中往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每天在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实力便会突飞猛进。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断努力,相信你也会将山顶的风景尽收眼底,体验一览众山小的豪爽。
《登鹳雀楼》读后感10
鹳雀楼,在儿时的梦中。感谢王之涣那首千古名作,让我多少次吟诵,多少次向往。
鹳雀楼,亦称鹳鹊楼,是北周宇文护镇守河东时修筑的瞭望台。《蒲州府志》里描述:“鹳雀楼旧址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目睹北周烽火狼烟,历经大唐盛世繁华,捱过五代战乱纷争,熏染两宋金风细雨,淹没于元初剽悍铁骑,直至公元9月26日得以风采重现。这一天新修复的70余米高的鹳雀楼落成庆典,在数十响的礼炮声中,楼名牌匾被款款揭起。欢呼声中,鹳雀楼现出一种风骨,一种气度,一种浴火重生后的大气芳颜。
穿过厚重的门墙,偌大的盛唐广场在松柏老树和古典建筑的环绕中,唱和着大唐的音韵,带着历史的`光影,令人眼界豁然顿开。楼从人面起,拔地凌空的鹳雀楼赫然矗立眼前。
台基高陡,登而生怯。《中庸》里曰:“君子之道,如远行,必自迩;如登高,必自卑。”先哲所言,断无所错,而今躬身亲行,俯首赞同。爬至正门,腰膝酸软,但兴致不减,这或许就是名楼的魅力所在吧!门楼上竖着“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着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俯视前方,绿野平畴,隐现在薄雾轻纱中。微风徐起,楼檐角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抑扬顿挫,似在吟诵那首千古名作,激起游客遐思飞扬。
更上一层,登至楼中厅堂。一尊尊蜡像活灵活现,形象生动:女娲补天,嫘祖缫丝,舜陶河滨,大禹治水,盐池卤盐,化铁铸器,臼米滤酒……薪不尽火益传,华夏五千年文明从河东沃土摇曳而来。
出顶楼厅堂,穿过雕梁画栋,楼台信步。西南隅,伫立着王之涣的铜塑像。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胆开张,神态豪放,似乎不费沉吟就写就千古绝唱。“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崔颢之与《黄鹤楼》,范仲淹之与《岳阳楼》,王勃之与《滕王阁序》等,无不是名诗与名楼的珠联璧合。在王之涣与《登鹳雀楼》之间,王之涣是诗之魂,楼之魂,正如洋溢在他身上的才华和气魄,王之涣造就了这座北方名楼的灵魂诗句。江南名楼泱泱,谁能与其映秀?唯我黄河之畔鹳雀楼,河东人引以为豪。诗人将尽收眼底的景象拢收笔底,将万端意象和万千胸臆融入诗句,目力望穿千里,心力穿透千年,笔力荡开遮断望眼的片片浮云,用凌空的诗句豪迈跨越古今千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感谢你那次登临,引来千百年追寻的脚步;感谢你那次激动,激起多少人豪情万丈;感谢你那次吟诵,携着千古名楼永生!
登鹳雀楼不朽!
《登鹳雀楼》读后感11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读后感12
其一
我一遍遍地吟诵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落下,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的前两句中,诗人仅用了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天,地,山,水,画面壮阔雄浑,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不得不发出感叹,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于是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想,当我再一遍地诵读《登鹳雀楼》,仿佛看见诗人正攀登上了鹳雀楼的顶端,向更高处眺望更远更美的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辉煌。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学习,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加地努力,不满足于现在,才能攀得更高,看得更远,获得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爱迪生靠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尝试了上千种材料,翻阅上万本书籍,最终发明了电灯,造福人类。贝多芬在耳聋的精神挫折下,不放弃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他勇于挑战命运,从而留下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乐章。作为三年级的我,被这种可贵的精神深深震撼,更加懂得了“登高望远”的精神。我就想起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其中蕴涵了许多深奥的道理。
其二
从王之涣《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了读者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鹳雀楼,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给人的力量和人总结的一种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般整体都有我下的东西,或者是追求的东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天空中的落日,还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这三者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摄影作品,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在高处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鹳雀光临,这样的景色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瞬间,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哲理的启迪。这句话再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登鹳雀楼》读后感13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一首不朽之作,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面就学过。不过那时候我们只是似懂非懂地会背而已,但实际蕴含的深远含义远非我们那时的年纪可以懂的。明白的只是表层的意思而已。前些日子教儿子学这首诗时,我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地将这些感受写出来,请朋友们指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说的是太阳朝着山那边落了下去,黄河汇入了大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没有一丝奇特,也没有人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可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一下就把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高度的概括出来,并形成直观的感受:要想看的远一点,那么就要站的更高一点。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经诗人的一提炼,把它们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意味深远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阳。在白天是何等的强大,辉煌啊!但是一到晚上,还是要落下去,没有一天不是如此。无论多么辉煌,伟大,总还要向黑夜投降,经过黑暗的洗礼,再重新绽放光芒。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绵延几千里,但最终还是汇入大海。在内陆大地上,黄河是多么巨大啊,可这么大的河流,汇入大海时,不也被静静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已。
诗的后两句说的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着眼点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站的越高,看的当然也就更远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实人生什么事情也不都这样吗?要想收获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说看的更远更多是一种收获的话,那么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物。
诗的前两句讲的是万物归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黄河东归大海一样,这一切都属于自然法则的范畴,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则。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才构成的自然。在盛极时万不可得意忘形,否极时切不可垂头丧气,失去进取的勇气。此所谓得矣?失矣!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