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获奖说课课件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登高获奖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
登高获奖说课课件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登高获奖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七、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