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课堂 高效 小组 合作 打造

管理员

摘要: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精选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精选8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1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合作学习要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合作技巧、小组成员的角色与分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经过多年的教育与实践,逐步概括、归纳、提炼出来的成功模式,对于构建新的高效课堂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团队意识

  如何在素质教育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的研究目标。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打造的高效课堂模式,是典型的成功范例。我县从2012年开始就有双桥、城镇、仙湖镇陆续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或“快乐课堂”等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去年11月我随我校考察团到杜郎口中学学习高效课堂模式,在学校里我也进行一年多的高效课堂的尝试,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的高效在于如何调动我们小组的合作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小组中定位自己,让他们体会到合作中的喜悦,在快乐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我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到两点: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6人最佳。二是分组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我现在所教的班有36人,我把班里的学生分为三组,把前1至12名的同学分为A组,倒数1至12名的同学分为C组,中间的同学为B组,然后让A组的12名同学能够自由地两两结合组成6个组,B、C组的同学以同样方式分成6个小组。组长由我指定,6个组长都是认真负责、品学兼优、在班里威信高的学生。再由6个组长选择C组的一个小组,再以同样的方式选择6组的一个小组,最终形成AA、BB、CC的小组分配原则。这种方式可能更易于被全体同学所接受,组员也更容易服从组长的管理。小组内AA、BB、CC两两之间为互帮对子,AA负责BB中疑难问题的解答,BB负责CC中疑难问题的解答。

  二、加强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要想小组合作有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要认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自己的表现直接影响小组表现。既然要小组合作,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小组意识,教师要树立小组教学意识,从备课开始就要设计好小组合作环节,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坚持每课必备,用检查课文朗读来加强团队意识,我的检查是一组一组站起来展示,每次都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整齐划一,整齐效果最好,这样,同学们就明白,不是个人展示,快的要慢,声音小的要大声,要追求协调统一,在这一环节前要求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要加强团队意识。

  三、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与分工

  小组成员的分工最好是相对固定,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也可进行阶段性调整,依次轮流担任,这样小组成员就可能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常务组长成绩未必是小组第一,但要有大局观,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组长要定期述职和接受组员评议,工作不出色的,应及时更换。常务组长要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则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课堂上组织同学讨论,对合作内容的分工,全组就是以他为核心。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但各学科的小组长应依据学科而定,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既能体验到成员的角色,又能体验到组长的角色,从而达到“团队学习”的效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一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首先,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最后,在别的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发言时,要静下心来,学会倾听,不要急于用自己的答案去打断发言者;要能够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更要吸收其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还要不断和自己的看法相比较,避免交流时过多地重复,以提高合作实效;能力较差的学生发言时,要多给他们点时间,不要匆忙打断他们即使是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要注意保护这些同学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后,组织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点评,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组与组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工作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面对小组合作,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迎头赶上,我们要探索小组合作的精髓,让它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教学、提升我们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2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与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提升了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出了学习小组划分需合理、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需合理、及时指导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进行、评价保证客观性的基本实施原则。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学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

  小组学习方式,不仅是新课改所极力推崇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课堂高效率进行的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充分质疑、探究所学问题,并且可以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在探索讨论中得出结论。

  一、学习小组划分需合理,保证竞争公平性

  班级小组的分工需要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以期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具体如下。组织小组科学合理: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自身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以此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1]。具体来讲,每个小组可以确定为4~6人,以班级座位和成绩两种因素进行考虑,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1名优秀生、1名优良生、1名中等生和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内部合理分工:由于小组内部成员学习水平有所差异,合理的内部分工尤其重要。合理分工可以使各个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使团队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二、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需合理,体现小组合作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合理性,是保证学习小组形式有效性的基础。因此,在合理创建小组的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有的知识内容复杂,需学生互相讨论、探讨。但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就应使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来完成,减少对小组的依赖[2]。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几名学生制作长方形,几名学生准备测量工具,几名学生进行数据记录。准备好道具后,按照分工进行测量,再由剩下的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比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

  三、及时指导,合理引导,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进行

  及时指导: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分配给学生任务,而应主动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度和思路。具体方法有:①提醒式点拨。当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进行实时点拨,使其找到探讨路径。②点睛式点拨。当学生遇到关键知识点时,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发现关键点所在。合理引导: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各个小组间、小组成员内部难免会对一些知识产生分歧,为了避免争执和拖延,教师需对其进行合理组织,保证每个成员有序发表看法,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

  四、评价保证客观性,有效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每次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结束后,要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包括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3]。

  (一)教师评价

  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认真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对于那些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及时发现问题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在这次的小组讨论中表现真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看法的孩子,同时老师也希望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你会更优秀。”

  2.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观察小组各成员是否各司其职;各成员之间是否相互合作。对合作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其他小组向其学习。

  (二)小组评价

  对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当组内一名小组成员回答不够准确时,可以请其他成员及时进行补充纠正,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评选出团结度最高的小组。

  (三)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了解自身情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谈自己的认识、体会、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明确以后的改进方向。

  总之,课堂内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自我探索精神,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卓.基于小组学习合作模式的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8):56.

  [2]罗东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实践[J].小学科研教育论坛,2003,7(2):30-32.

  [3]湛宁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5.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意在促进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提高,能够很好地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小组合作主题教学”活动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礼仪行为得到规范,同伴之间团结友爱、礼让友好、互相合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涌现出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礼仪宝宝。

  一、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

  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们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幼儿打乱分组,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幼儿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幼儿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这样做可以避免有目的指定小组长来组织材料进行回答,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养成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只关注自己有无机会,不在乎别的小朋友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存在困难的小朋友,对这些小朋友的意见不屑于顾,同时也会使个别小组成员产生依赖性,影响自主性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中既要给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幼儿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布置任务后,先让幼儿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做不容易使幼儿产生依赖性。例如,我在教孩子学习语言《长大真好》时,我先引导孩子说:“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想一想,小动物长大后会干什么呢?”有的说:“我喜欢小猴子,长大了可以去爬树,荡秋千。”有的说:“我喜欢小鸭子,长大可以去游泳,捉小鱼。……那么,我们自己长大后可以干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表达了长大后喜悦心情。孩子们有了这些个人的见解后,我要求每个小组仿照幼儿用书上的句型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你一言我一语,一首首漂亮的小诗就做成了。

  三、教师要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中。

  合作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幼儿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从不袖手旁观,而是走到幼儿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对不清楚问题的小组给予帮助,对活动开展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幼儿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四、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但是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环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孩子合作学习。一般说来,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者是开展全班教学,而比较复杂和综合的学习内容,就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其中,“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的具有探索性和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幼儿主动提出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一节科学活动《悬浮的鸡蛋》中,有个孩子说:“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会浮上来呢?”教师马上引导说:“这杯浮起鸡蛋的盐水,我们给加了多少勺盐呢?小朋友们先猜猜看,再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这就是一个需要孩子们合作探索的问题,孩子们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调整了自己的认识,也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总之,善于与他人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幼儿日后发展所必须的品质,我们要在课堂小组合作中大力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同时要引导幼儿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4

  小组学习,能够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那么,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施小组学习呢?

  一、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制定详细的小组学习方案

  实行小组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其实很多一线教师对于教学思想是心中有数的,并且曾经信誓旦旦地打算大显身手,但多数只流于形式或半路夭折,不能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既然打算实行小组学习,那么就要有个小组的样子,小组的划分更不是随意按照座位或索性照搬其他任课教师的分组,而是要结合本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对本学科的兴趣程度、性格特点等因素做到了解,即使是刚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法深入了解,也可以暫时划分小组,再进一步调整;其次,划分小组时既要考虑到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大体持平,又要保证小组内部呈现学生层次的多样性和性格的互补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最后,制定详细的小组学习方案和规则,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应急预案”,以免出现意外状况时教师自乱阵脚。

  例如,在结束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这一课后,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在脑海中和笔记上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考虑到学生不清楚思维导图的概念,我特意搜集了一些细致精美的思维导图,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虽然他们刚刚升入高中,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领悟能力,一点就通,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一幅幅思维导图应运而生,也成为小组学习的第一幅力作。

  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小组学习恰好完美地迎合了这一思想,然而,想要贯彻落实小组学习,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谈得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其次,在时间安排上合理分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小组学习、讨论、思考只停留在形式上,成为阳春白雪,而我一直坚信存在即意义,只有实打实地将这些环节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实施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更多地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政治学科作为一门文史类学科,很多理论还是比较枯燥的,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恰到好处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课业负担繁重,每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如果政治课堂能够成为他们解放天性、释放自我的平台,老师又能够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学习的劲头会更足。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最大的误区就是忽略了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虽然是高中生,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心底里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老师表扬了哪位同学的哪一行为,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做是对的,我也要这样做,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例如,在讲授《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向每个小组布置了具体的任务,要求他们运用学习过的知识来选出最适合当班长的人选。因为学生这个年纪还没有选举的经历和机会,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距离学生有些遥远,我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和这种庄严与神圣,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之中,可以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组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高中的政治在高考时为开卷考试,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门课很简单,无非做好笔记,需要时翻翻书仅此而已,因此不是很受重视。然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如何从已知材料分析出出题者要考查的知识点,如何牢记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这都是我们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跑得过时间的就是胜者。因此,小组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总而言之,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带来了很多益处,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外,我们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蔡正兵.论高中的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J].高考,2015(5).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5

  摘 要: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有效培养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优势、方案设计以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介绍。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四)方案实施安排

  可将上述讨论内容和讨论方式设计为基本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可单独适用,也可组合适用,可在课堂前进行,也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实施,还可利用专门的课堂时间开展。

  三、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时间的安排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环节与其他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具体步骤为:第一,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比重;第二,根据课程教学时间总数,确定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课堂时间总数;第三,根据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具体方案,确定每次教学的时间长度;第四,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及内容安排,确定每次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的时间点。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和全盘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即充当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深入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控制引导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提出教师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诱导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够表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一些性格内向、对讨论望而却步的学生,教师应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弱点,鼓励其大胆参与讨论。

  (三)讨论内容及方式的确定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不是短期、偶然性教学,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性教学。因此,应对讨论内容及相应讨论方式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方案。最好的方式将讨论内容是建立一个资料库进行管理,该资料库可根据讨论内容的类型设几个子库。具体对国家预算管理课程而言,可设三个主要子库:一是典型案例子库;二是热点、难点问题子库;三是新出台的制度、政策子库。资料库的资料应根据适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四)讨论结果的评价

  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和评价,且评价不能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进行打分,记入平时成绩。二是对于讨论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和带有启发性的意见,给予肯定和认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发挥想象,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三是对每次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难点、重点进行概括,总结完善和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四是提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建议学生取长补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还应注意优秀成果的展示。首先对每次讨论的书面成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并评选出优秀成果;然后对于优秀成果在课堂上给予公开表扬,并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出优秀成果,又可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其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6

  1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时,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其分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全面和充分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好对学生有一个综合整体的把握,不至于片面而耽误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将学习成绩不同、性格有别、能力有差的学生放在一起,是各自之间能够相互感染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从整体上提升整个班集体数学的学习水平。

  2精选数学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探讨空间和探讨价值的数学课题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全部小组统一主题的方式,然后,再将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收集起来,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也可以采取每个小组或者每几个小组讨论统一主题而不同任务的方式,实现各个小组成员的互补,最后实现整个数学主题的解决。比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知识点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数学教师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知识点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又称韦达定理)、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等等课题分配到各个小组,让他们进行激烈和自由的探讨和思考,然后要求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表述出来,其他组员发现错误或者有补充,可以及时发言。教师要注意控制思考的时间,防止时间的浪费,保证课时任务的完成。

  3特别关注弱势学生

  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往往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相应的知识基础,导致在其他学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讨论时,他们却在一旁有心无力,并感到羞愧和自卑。因此,数学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特别是照顾班上成绩不理想,而且又想上进的学生,要不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口头的肯定以及赞扬。而对于个别比较顽固,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单独把他找出来交谈,注意要用关怀的语气和表情,试图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其解决心理的症结。

  4.结语

  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三方位沟通,不仅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钮翠英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弥城一中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7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今的学校教学体系中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其中四人小组是最合理的合作形式。合作学习是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共同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攻克并掌握技巧的行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分工明确的个人行动促进整体的前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课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本文对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作进行了研究,为合作学习的推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前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代表一个合作的过程,还是一个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可以充分挖掘其他人的优点在解决问题时予以合理利用,并在别人的帮助下完善自身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基本的合作形式为四人小组合作,搭配恰当的人数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出发,为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有效性研究,为合作学习的正常运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明确学习目标以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

  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小组分工合作的最终追求,而明确学习目标就可以被称作小组合作的基础[1]。在四人小组的分工合作中,首先应该推选出一位组长,通过组长和组员对学习目标的基本了解,由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学习优势进行分工。比如教师让学生自行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运算时,作为组长,应该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特长,可以让理论知识较强的一位组员对二次函数进行理论讲解,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将二次函数的图像绘制出来,计算精准的一个同学将具体数值带入到二次函数的运算公式中检验函数的运算过程和结果。最终,由组长对此次合作进行归纳总结,并作为小组代表上台为其他同学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可以说,合理的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接下来的合作奠定基础。

  二、创新引进方式以合理配置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的合理配置是学生分工合作的动力。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具体的学习内容,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能简单的就被学生解决。在引进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该讲究方法。比如在进行图形周长求解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段简单的视频课件,讲述学生小明在上学过程中需要环绕一块长方形操场才能走进校园,希望同学们计算小明上学的路程,将长方形周长求解的问题交给同学们研究。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思考,短时间内无法自行解决问题,此时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此种课堂引入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认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在四人小组中,针对此类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作为组长,应该将组员的想法归纳综合,最终确定最科学的解决方法。

  三、创造独立思考时间以形成个人见解

  小组合作的形式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的,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必经环节[2]。在有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或只注重小组学习的形式化,将问题刚刚引入课堂后就立刻要求小组进行讨论并尽快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教师的此种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学生在独立思考时没有形成相应的个人见解,即便是在小组合作中也会因无法提出个人意见而失去个体存在于小组的合作意义,使得小组合作徒有其表,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学习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得学生在小组内部提出自己的见解,给他人以启迪,并通过每个人想法的对比与综合,完善独立思考不周全的地方。四人小组在数量上占据着其他数量没有的优势,能够充分的分享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并能将见解结合在一起,既实现了合作的目的又能促进个人成长。

  四、及时给予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在小组合作完成后,应该及时的对每个小组合作环节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并帮助学生解决不足之处,借以完善小组合作方式[3]。同样的,在四人小组的合作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对小组中每一个成员单独评价,对其合理的分工进行肯定的表扬,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最终上交的结果对班级内的众多小组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小组学习的氛围,提高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形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充满兴趣,促进小组学习的有效运转。

  结论: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小组合作的运作形式能够合理调配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在数学课堂中,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才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学习优势,全方位的对问题展开攻坚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运转。

  参考文献:

  [1]付淑静.浅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技风,2012,11(13):197.

  [2]张琼,陈佑清.“学习中心”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4,15(12):44.

  [3]赵蓉.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1(04):299.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 篇8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基于此,对高中化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及实践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科学划分、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革新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迫,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缺乏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为了有效改进这一问题,高中化学教学科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有效地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一、当前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习小组划分不够完善,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不够明确,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安排不到位,导致沟通交流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小组学习的开展。人员分组不够科学,小组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小组讨论和互相学习过程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小组学习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效率较低。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小组学习的效率。由于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的学习层面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较差。最后,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仍然以单一成绩评价模式为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科学划分

  科学划分学习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的首要步骤。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小组划分都是通过“就近”原则,按照座位的排列进行的简单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无法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化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上差别很大,单纯的就近分组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搭配,这就导致很多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因此,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地掌握,从而平衡各个学习小组的综合水平和技能。其次,为了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为3到5人,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确定角色分工,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虽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仍然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和实施的组织者和规划者,要对学习小组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设定小组合作学习所要研究的主题,题目的设定要遵循适度原则,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必要,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失去探究的信心。其次,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更好地进行学习探究。

  (三)革新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

  过去单纯的以学生成绩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也不符合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进行革新。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模式,要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和参与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次,要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作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交流当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高中化学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间,革新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从多个方面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胡凤荣.论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5(98):142.

  [2]王瑜.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下),2015(11):286.

  [3]杨军,李春梅.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发展可能性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2015(24):179,182.

  [4]陈颖.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5(8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