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夜游 讲义

管理员

摘要: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导语:《答谢中书书》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短文两篇》复习讲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导语:《答谢中书书》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短文两篇》复习讲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

  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

  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

  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 一夜没有月

  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文学常识

  1、 陶弘景(452 - 536年) ,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曾担

  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苏轼),他(北宋)(朝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

  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

  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庭中: 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四、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

  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

  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竹柏影也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六、内容理解

  《答谢中书书》

  1.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1)山水相映之美。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

  (4)动静相衬之美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

  水为动。

  4.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感官角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课本相

  应的句子?

  高峰„四时具备用的观测角度仰视、俯视、远眺。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用的感官角度视觉和听觉

  5.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欣赏美丽的景色,作者能

  体会其中的乐趣。希望与谢灵运一样,有一种自豪感。

  6.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

  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

  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七、(1)文章情感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

  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

  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2)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

  排遣的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写出了月光清澈皎洁透明的特征。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

  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

  愈见其静。

  1.第一节写事,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节写景,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节议论和抒情,惋惜无人赏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之中感慨深微而又随

  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第三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理解: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也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是点晴之笔,

  含义: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的人不能领略这美景; 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三是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4.写月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短文两篇》练习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

  5、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简答: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 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陈娟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4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5、本文分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8=32分)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3=2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 二是 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6、《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陈娟2013年8月9日星期五 5

  《答谢中书书》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

  4.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记承天寺夜游》

  1、《东坡志林》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政治家,苏洵,苏辙 “三苏”

  2、月下美景,壮志难酬的苦闷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5、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6、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业:

  《短文两篇》

  一、注音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但少有闲人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有闲人念无与为乐者

  三、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

  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 今义

  但少闲人 古义 今义

  五、文学知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 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6.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谢中书书试题

  《答谢中书书》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5)四时( ) (6)与其奇者 ..

  ⒉翻译句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11.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2.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13.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4.你如何看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一个“美”字

  1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16.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请分析本文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7.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18.文中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9.古人云:“知音难觅。”作者认为,谢中书和康乐公都是可以和自己共赏山水的知音。请你跨越时空,给作者再找一位知音,要以诗文为证。

  20.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感情不同,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