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白作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依稀记得,多年前,我也曾怀着纯粹的心情,读过这首诗,它叫《静夜思》;我也曾怀着崇敬的心情,念过它作者的名字,他叫李白。 他是那个五岁诵金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他是那个年少轻狂,潇洒不羁的……
大唐李白作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依稀记得,多年前,我也曾怀着纯粹的心情,读过这首诗,它叫《静夜思》;我也曾怀着崇敬的心情,念过它作者的名字,他叫李白。
他是那个五岁诵金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他是那个年少轻狂,潇洒不羁的李白;他是那个仗剑远游,浪迹江湖的李白;他是那个纵酒放歌,狂放豁达的李白;他是那个心系天下,毕生求之的李白。
李白一生的传奇,从他出生时,便已开始。据说他的母亲梦长庚而有孕,故为他取名为白,以太白字之。他少年时便显露超凡的才华。二十四岁那年,他辞亲远游,沿长江而下,踏遍长江流域。年少侠客,意气风发,踏花入酒肆,月下清歌醉舞。他热爱着他的大唐,爱着这千里的江山。
他独自一人,行走天涯,他寂寞么?不,不会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在他看来都不曾乏味,他以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描摹它们,这世间万物,皆有生命,他,又怎会寂寞?
他出口成诗,从不像贾岛那般苦吟,就像吴道子不会皱着眉头涂改画稿。他一路行,一路闻,他从不为生计发愁,那个富足的时代成全了他。而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是他不会缺乏共同饮酒的朋友,他是文人中特别的所在,毫无酸腐之气,反有游侠之风。
李白从小受儒家思想浸染,毕生追求建功立业,却未能如愿。终于,唐玄宗召见了他,在他四十二岁这年。
他以为玄宗要任用他了,要向他请教治国的道理。他丝毫不怀疑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然而他失望了,玄宗欣赏他的才能,却从未将他当做一个政客,一个能臣。他留了下来,不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留下来,而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在他之前甚至后世都是没有的。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心性,早在他少年时,便吟过“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如此狂放的心性,注定了他不屑于学习那些官宦之间的曲意逢迎,传说他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磨。终于他与君王,与同僚之间有了龃龉,天宝三年,他被排挤出京。
但我想,唐玄宗的做法,或许是对的。他看清了李白他终究只是一个天真的诗人,不适合在黑暗的官场里沾染世俗,谁又会忍心试想像这样一位诗人在政治斗争中惨死呢?
于是李白离开了长安,写下了那句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走了,在长安城外的长风中提一把锈剑,回头遥望京城一弯残月,满心疲累,一身风尘。
离开此处,他开始了再一次的远行,他结识了困守洛阳的杜甫,成为忘年交,誉满天下的他并没有任何的傲气,那时他又认识了高适,三人志趣相投,把酒言欢,忧天下事,谈古今人。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段随性的日子对他来说,也是一段极美妙的时光了吧。
此时他已步入老年了啊,再纵酒清歌,也终不似少年游了,很多诗人晚年时都选择归隐,但李白没有,忧国忧民,这一点,他与至交杜甫却是惊人的相似。那时的唐朝经过连年的战争,已是混乱,李白遥望昔日君主仓皇出逃,盛世不再,心情自知。李白应永王邀入幕,而永王败北,他最后也被流放夜郎,一去不还。
史书上说,李白重病而死,但我宁愿相信传说,他是太白金星转世,醉酒后在船头捞月,失足沉水而死。他是那样一个纯粹的人,是我所仰慕的人。
在这个各色明星满布银屏的时代,我更愿意捧一本泛黄的唐诗集,遥遥地仰视着那个远在唐时的他,那个天真的李白,那个正直的李白,那个忧国忧民的李白……有人问,你的偶像是谁?若一定要选一个,我说,李白。
细雨蒙蒙,恍惚间,我觉得,这是那场唐朝的雨淅淅沥沥地下到了现在,听啊,深巷里传来了孩童清亮的读书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慢慢地吐出四个字:“大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