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蒲松龄文言文翻译 《大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鼠蒲松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鼠原文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
大鼠蒲松龄文言文翻译
《大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鼠蒲松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鼠原文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 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 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 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 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字义
⑴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⑵等:相等
⑶阖(hé):关闭,合拢。
⑷扉:门扇。
⑸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⑹啻(chì):仅,只。
⑺硕(shuò ):大。
⑻掬(jū ):双手捧取。这里指用双爪抓住。
⑼龁(hé):咬。
⑽惰:疲倦
⑾匹夫:指那些单凭个人勇力意气用事的人。
⑿按剑:握着剑柄。准备拼杀的姿态。
⒀适:恰逢
⒁然:这样
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种大老鼠和猫一样大,危害很严重。朝廷向民间征集了很多好猫来捕大老鼠,结果都被大老鼠吃掉了。
正巧,这时候从外国进贡来一只狮子猫。这只狮子猫全身毛白如雪。大家把这只猫抱到有大老鼠的房子里,关上门,然后从门缝里悄悄偷看猫的动静。狮猫蹲了好久,那大老鼠才从洞穴里探头探脑地出来。它一见狮猫,就发怒地扑过来。狮猫躲避开大老鼠,跳到几案上;大老鼠追上来,狮猫又跃到地上,就这样上上下下有上百次。大家都认为狮猫害怕大老鼠,是个无用的东西。后来,大老鼠跳跃得渐渐迟慢了下来,肥大的肚子喘得一鼓一鼓的,蹲在地下稍息。狮猫见机突然猛扑而下,用爪子抓住大老鼠头顶的毛,张口咬住大老鼠的脖颈,猫鼠在地上咬斗,狮猫呜呜地吼叫着,大老鼠吱吱地扭动挣扎着。人们急忙开门进去看,大老鼠的头已被狮猫咬碎了。
大家这才明白,狮猫一开始躲避大老鼠,并不是害怕,而是避开大老鼠的锐气,待消耗完它的体力后,乘其疲惫松懈时再攻击。你来我走,你走我来,狮猫是在用智谋。哎,那种匹夫之勇的粗人,只会怒目按剑,和这只大老鼠有什么不同呢!
寓意
宁斗智不斗力的道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敌疲我打,后发制人,是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策略。
鉴赏
鉴赏一: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也象柳宗元的《三戒》等一样,篇末点出了寓意。奇特的一宫中鼠,居然有猫那么大,还能吃掉许多猫,但它还是被智勇双全的狮猫降伏了。狮猫降伏的计谋是“待其惰也”,敌疲我打,后发制人,就能克敌制胜。表面是怯,其实是智,“人勇若怯,人智若愚”,这正是狮猫的高明之处。如果只一味硬拚,只能算是匹夫之勇。
这是个短小的故事,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有趣。开始是大鼠逞威,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而猫则连连逃避。似乎是鼠壮如牛,猫胆小如鼠,令人丧气。但接着,强弱形势开始转变,猫的智慧开始显现,人们从“鼠跳掷渐迟”、喘气少休中看到了转机。最后,机会出现,只见后发制鼠的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下”猛扑,制敌于死命。“猫声呜呜”怒吼,“鼠声啾啾”惨叫,绘形绘声,如见如闻,描写极为精彩。
在敌强我弱时,要充分运用智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后克敌制胜,本篇通过具体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深刻的哲理性与生动的形象性相统一,是本文的特点。
同时,宫中有此人鼠,也可看成是民脂民膏养肥的剥削者的化身。作者可能并无此意,但作者未必然,读者亦可未必不然。从《诗经’硕鼠》以来。唐诗中有《官仓鼠》,《聊斋》中未必不可有“宫中鼠”。
鉴赏二:本篇先叙事件的因由,简明扼要;继而集中笔力描绘猫鼠搏斗过程,有声有色,动作、气氛都十分真切,强弱之势的互易和狮猫克敌制胜的情状鲜明如画;最后即事评论,点出猫以智胜,而归结到专逞勇力者之无能,起结井然。
作者三言两语,就将光度集注于事件的戏剧高潮,简略过程而突出重点。在猫鼠斗争的紧张情状的绘写中,还巧妙地插入写了潜窥者的议论:“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然后笔锋陡转,以猫的取胜反证了窃议者的浅薄,说明以皮相取人的.窃议者亦“何异鼠乎”。贬在不言中,并使情节的演进有了可喜的顿挫,确是高手的妙笔。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