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的心得体会 一、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
道德课堂的心得体会
一、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
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这种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
二、什么是“道德课堂”?
“道德课堂”就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 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
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
学道,即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道德课堂,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
学德,即学习生态,构建和谐、生长的学习生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道德课堂学德的构建是以“小组学习”为形态,以“独学、对学、群学”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堂又以展示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道,即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是学生的学长,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实现了这种角色转变的教师才称其为“道德教师”。道德教师的基本品质是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基于学情、指导学法,高度认识并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德,即相信学生。道德课堂认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道德课堂的师德,强调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
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
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
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四、道德课堂评价标准(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
(一)学习目标明确。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发展实际,全面、准确、清晰,重点突出,具有导教、导学、导评作用。
(二)教学设计科学。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原则,合理开发整合资源,流程完整,结构清晰。变“教材”为“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