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
《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1
摘抄: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隐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时代,人们却厌烦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别,这样便使人趋向于旁蹊曲径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纪纲,其实都是用为化民的工具,但当今的人不这样看,将其大幅度删改;而且还喜好新人而讨厌老臣,经常更改国家的政策法度,将先代的经典楷模全部除去,这样做简直如同伤损人的元气一样严重。朝廷没有良好政治规则,民间则没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楷模,因而农民懒惰自安,田土荒芜,生出草莱也不去治理,财富的源头也会穷尽;颓废奢侈的花费越来越多,仓库里只有虚耗,颗粒无存,财力的储备也将耗空。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气的消耗磨损而不再有什么积累是一样的吗?
不重视内养、只求华丽的外表,因此服装追求极致的光彩华丽,刀剑追求精致漂亮,饮食追求珍惜名贵的食物,财物追求越多越好,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变得多么的匮乏,却还在期望着枝叶越来越繁荣,这样做还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在施为而无所阻碍,岂不是太难了吗?这都是由于不能随顺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导致的。就象盗贼偷东西,藏住了头却露着尾;如同立起来的竹杆,只看到了影子却看不到竹竿,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乱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说什么吗?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这一章里说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无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鸿鸿蒙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难,难在合时宜的应用在做事上,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做,就非常不容易了。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前即是,转瞬则易受智巧的诱惑、物欲的吸引,欲起情生,不知不觉,流于后天认知的限制里,这是顺其所往而行,所以说是可畏的。修行的人,当良知发动的时候,眼有智珠,胸藏慧剑,能识别妖魔,斩断情丝,从采药到还丹,皆由良知而发动为良能,则能一路平坦,无有奇怪,这就是行大道所以甚为平坦的原因。
可惜啊,大道是平常无奇的,但那些急躁的人总想快速达到功果,往往不走康庄大路,而走旁蹊小径,还自以为得道,甚至终生不悟,真是让人感叹啊。“朝”是对身的比喻,若要修饬此身不至于覆灭,必须闲邪存诚,而后,能人欲才能开始尽为去净、天理才能得以完全。久久如此,灵光焕发,心田何至荒芜?精神团结,仓廪何至空虚?无须文秀而自然有荣华,无须精美的饮食而能饱足,又何必追求华美的服饰、名贵的食材?况且,自心慧剑锐利,身外的利刃无须使用;精气神三宝俱全,生命的能量便用之不尽。象这样,真的能盗取天地灵阳之气以为丹。今世之人不然,不行中庸之道,而越来越趋向走邪径,一身的尘垢,除不胜除;而且由于妄作胡为,招来凶祸,导致元阳尽失,尘垢与纷乱此来彼往,心田鲜有空洞了灵之时,变得荒芜至极,如此,关窍岂不会被完全闭塞上了吗?力倦神疲,毫无充盈之象,财力缺乏而只能哀叹,精气都被耗尽了。追求外在的荣耀,而文采是将;追求利剑的锋利,而腰带是尚,也已经是末节了。与其挑剔饮食、快意于珍贵佳肴、追求富裕的货财,不如象学道的人那样,巧妙地利用机关,盗回元气,固守内在而不发越于外在。《易》曰: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这个意思啊。如果放弃它而追求别的,身命会越来越离散,岂敢再云大道?
有些注本说,“介然”那几句,是倏忽间有一线之明,何尝不是真知?但是要验证它实践它,常受限于方法,因此说这是可畏的,这说明大道的实践是不易的。下一节,言说学者不追溯本原,夸大粉饰而不追求真迹,好其虚名,只是见影不识真,得其相似而不得其本来,所以说是盗竿。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
古来,凡是有道的人,肌肤润泽,毛发晶莹,这类效验,凡人中也都常有,是未尝可以用来做定论的。另外,炼精炼气,阳火一临,阴霾难固,如同霜雪见日而融化一般,有神火一煅,陈年老病都化为疮疡脓血,从大小二便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不但初学的人会有,即使到大丹还时,也有变化,三尸六贼,流血流脓,臭不堪闻。只有心安意定,在道理上能信得过,在经典中参得真,足矣。必要知道遏欲存诚,去浊留清的道理,层层皆有阴气的消除、阳气的潜长,学道的人不可不知啊。
除此之外,不要说身体光荣、行步爽快这些,不可以当做什么终极成就,即使是能飞空走雾、出鬼没神,霎时千变,顷刻万里,也不以当成是大道本来。那些奇奇怪怪的效果,于异端邪教、剑客游之类都能炼习,不要误认是真理。如果将外在的表现当做是本真,必定会受到奇途的盅惑,变为异类,可惜一生的精力啊,竟然用于旁门左道,本欲出世却堕入三途六道,这不是令人痛惜吗?
太上此章,是教人从良知上体认,才能无所差误。可惜当今的修士,只追求容颜细腻、身体康强,哪里知道外务劳役身心,会致使心田荒芜、精力空耗,先天精气伤耗得多,后天所具,又有什么用呢?果真能使内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采。与其驰逐于外在而夸耀饮食,莫不如求之于内,宝精裕气。当内财充足,外财也自然会完备。同样是盗,为什么不盗天地灵阳之气,而去盗圣人修炼的虚名呢?(是不是傻啊?)
羽谦读后感:
——行于大道平常二字做起来真是不易,安全的冗长的盘山路与隧道垭口,怎么选?家常饭菜与风味佳肴,怎么选?食疗与药补怎么选?内补气血与外打美容针,怎么选?传销式的短期高回报投资,稳赚的项目,做不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如果被人笑问“你是不是傻”,目前只能默默地“呵呵”,在我这个年纪,再有十年,就可以看出来到底谁傻了。不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此,在内炼的方法也是这样,踏实行持,遏欲存诚……,依祖师心法去做,内景十分平稳,气息也安和顺畅。安全!
——去浊留清在去除陈年固疾、阴消阳长的过程中,确实有些有趣的现象。我曾连着半年多左右眼轮着起针眼,去年开始排气味很重的气和大便,今年开始修女工,如果顺利的话,面色和皮肤将会很快有改善。此章说,这些表现,都不是大道本身,不要以这些效果为目标,慎养内三宝,令之团聚,盗取天地灵阳之气,才是大路。
《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2
一、同于大道,似无所得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二、修道,以虚无为宗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每当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技术,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三、羽谦读后感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经》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三篇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杨鹏校订版)
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吗?我们暂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旁,来看看偷盗的事情。
在秉持公义正直的人们看来,偷盗行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自诩公义正直的人们,那颗嫉恶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们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吗?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
马基雅维利也曾感叹:“偷盗会受惩罚,但是依靠权力的抢劫却不会。”
偷一个钩子,偷一块面包,所偷之物的价值并不大,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偷盗的性质毋庸置疑;那偷了一个国家,怎么不受惩罚反而成了诸侯?其实,若再进一步追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用“偷了一个国家”来表述这种“打江山”的行为的呢?
言辞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的背后是观念。撒切尔夫人说:“注意你的观念,它将决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打江山”与“窃国者为诸侯”折射出了语言背后思想观念的不同。庄子使用“窃”字,而众人却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价值观下的对天下本质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谁的天下?为什么庄子说“窃国者为诸侯”?老子在这章给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杨鹏老师为我们解读:“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万物,珍惜运行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个独立而不改的力量。”
真是如雷贯耳、具有唤醒功能的解读。联系道德经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这一观点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撑的。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认为“为身”、“爱自己的身体”比“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你了。这里老子前后用了两个字“托”和“寄”,明确表达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临时保管的。
“天将建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天创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爱护佑着天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为,即使暂时逃离了人间律法的审判,但终将难逃神的判决。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这个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决定的,是服务于神的目标的。(杨鹏)”。
心中有了这个观念,思想上就通畅了许多,能够与庄子的“窃国者为诸侯”的言语背后的思想共鸣,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权力的抢劫”行为的本质,许多问题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经上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明白,人建造通天塔,即没有杀戮也没有抢劫,服务自身,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什么神要阻止呢?
《圣经·创世纪》11.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的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看过圣经原文,并在老子的启发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变乱人的口音,是因为他们集合天下所有的资源建造这一巴别塔的原因,是要服务自身、传扬自己的名,而非与神同在,荣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两层启示:对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万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每个人个性不同,禀赋不同,圣人应该去甚去大去奢,虚无为本,因循为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辅助每个人,去让每个人身上“独立而不改”的神性释放、创造、发光。
对于个人而言,对外寻找神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世界的神性;对内寻找自己内在的神性,让自身的神性之光,发出应有的光芒,终不至于随着世俗之躯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