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灾害降临的时……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1
(一)开场白
(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教师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入手,在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24页~125页,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老师只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较顺利地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学生便可以较好地掌握教材对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即从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以及危害,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认为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述。而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从而补充了不少资料和知识,如"我国的地震"、"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世界和我国火山的分布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扩大学生的视野。其中"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有较重要现实的意义。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讨论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地质灾害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的东西,每一步讨论有根有据,使学生分析、讨论复杂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求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课本127页的活动题1和2,从而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地质灾害的防御方面,因这部分课文较简单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作出评价的方法。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作业。(附课堂作业)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七)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第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结束语(略)。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2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存在问题,在灾难面前人们所做的努力,让学生心中形成环保意识,感受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带来的损害,以及在人类自救互救中闪现的真情。本节课“自然灾害”对于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有所了解,但对自然灾害的无情以及造成的巨大损失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不足。而本课的活动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刻感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性。到底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话题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所感悟呢?找准切入点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条: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到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2、 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
3、 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实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搜集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其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综合能力不够全面,这堂课需要学生收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很多资料在书籍或网站上都有,但是有些学生因家庭条件限制,也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因此这堂课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灾害的冷酷无情。在学法上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搜集资料的重要渠道,而五年级的孩子往往只对网络中的游戏功能感兴趣。对于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应该说还是一个盲区。因此,本节课我决定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学会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收集材料,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从学科特点和孩子的认知现状出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拟定了以下教学框架:
(一)谈话导入
这学期我们学校少先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交流到给雅安地区的同学捐款引出最近四川发生的雅安地震。
(二)从印象最深的地震谈起
观看雅安地震发生时的学生逃生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可怕危害。之后抛出问题:“地震给人类到来了无尽的灾难,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无情的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期望。看过《地震小百科》视频,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过程,认真地倾听,适时总结。并通过同桌合作网络搜索、填写调查表,了解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带来的损失使学生深入感受地震灾害的危害之大。
然后相机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从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威海与曾经发生过唐山大地震的京津唐渤张地震带近在咫尺。
(三)扩展到其它自然灾害
针对威海本地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学生自主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通过网络搜索展开专题研究,之后上台通过调查表、图片、视频等形式汇报交流。让孩子们明白除了地震之外,还有一些像水灾、旱灾、火山等自然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以图片配字和视频的形式出示各种灾害所带来的伤害,让孩子们重温那悲惨的一幕一幕,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意识到自然灾害的无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灾害?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提出质疑,激发起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升华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防灾、减灾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课后作业是用搜集到的资料来出一期“自然灾害报”,并向周围的人宣传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减少自然灾害的知识,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说板书
板书是画了一个破碎的心的简笔画,将学生交流到的各种灾害写在上面,简单明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通过图片及影象资料,为学生再现了灾害的场面。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带给人类和社会的危害。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但毕竟“学无止境”,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改进,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点。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品德与社会》六下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话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信息整合说明: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仅凭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相关报道又不系统,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所以我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相关资料,制作专题性站,(展示课件主页)包括:地震大事记、灾害无情人有情两个模块,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二、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结合专题网站,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标: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根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体会人们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为利用调查和提供专题网站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学习,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及整合点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以下四个环节建构而成:(出示五个环节框架图、读出四个环节:一、联系实际,导入话题二、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三、师生互动,共享资源四、体验交流,升华情感)下面就其中重点环节及整合点的设置进行说明:
在谈话导入,引出话题环节后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少,影响情感升华及责任意识提高的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信息技术整合点:提供地震大事记模块,包括“中国十大地震”“最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张网页(网页展示)供学生查阅与学习。网站成为教材的扩充内容,直观、便捷、生动地将大量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放查阅及汇报录像)请大家看:这是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节课设想的教学环境是计算机教室,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机交互,但由于条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查阅不充分。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未受影响。(播放下一段)请看这是在之后的师生交流,共享资源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整合的各种资源进行汇报、交流。(停止后)本节课他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它给人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无情的伤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这个整合点的设计帮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灾区人民的伤痛中,所以我设计了播放视频,升华情感这一环节。灾害无情人有情,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引出学生对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共鸣。此处我设计本课第二个信息整合点:播放了相关资料:1、学校全体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的视频资料,(播放视频)2、专题网站的相关资源(网页中灾害无情人有情版块)如社会哀悼日全国默哀、各界献爱心、英勇救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珍惜拥有,奉献爱心。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发而出,在爱心卡上写下他们最浓的关怀。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生机的交互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达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一张张情真意切的爱心中所书写的珍惜拥有,奉献爱心。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诠释。
反思整节课,我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课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