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批评的真谛论文当代批评的真谛论文 在经济社会时代,批评家若为了私利而失却了批评的真谛,那他的美学姿态无疑是残缺的。我们可以容许一个批评家在踏实原则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对一个文本作出他的诠释,但我们绝不容许践踏真实、扯碎原则,只为一已之利的目的而发出的……
当代批评的真谛论文
当代批评的真谛论文
在经济社会时代,批评家若为了私利而失却了批评的真谛,那他的美学姿态无疑是残缺的。我们可以容许一个批评家在踏实原则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地对一个文本作出他的诠释,但我们绝不容许践踏真实、扯碎原则,只为一已之利的目的而发出的伪诠释。对于当前日趋流俗、好作品并不多见的文本杂芜泛化的文化现象,我们的一些批评家却总以虚假的审美经验(阅读美学)强加于这个社会并愚弄着受众,而且也让自己落入了社会俗套。物质确是人与社会必须依赖的,但它又不是惟一的。我们在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尤其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批判来维护美的健康成长。作为精神性与审美性的文艺批评,更要注重文艺批评本身的价值和人类审美精神的价值。
思想性的极度贫乏,人文内涵的严重缺失,这是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中存在的弊病。但尽管这正是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家阐发高见的最好契机也是最大的市场,却非但是纯粹品质的批评不多见,反倒为这些本应遭受批评,给创作引以警惕的作品捧场叫好的所谓批评文章却比比皆是。一些原本公正的批评家,也被异化成了商品利益的批评者,从而变味了批评的美学,消褪了批评家的精神品格。批评家的美学理想早已被商品利益化这只大虫所吞食,批评家的美学姿态,也在日益呈现残缺的惨象。
批评家的美学姿态,也是语言与内心的关系。作为一个批评家,更应亮起批评的光芒。譬如,对当代每年出近千部长篇小说的现状批判。农民工进城是一大题材,但农民工零乱的憧憬,城市给农民工零乱的印象(感觉),憧憬与印象之后的城市与打工者现在共存时的结构情景,作家们的深度表述的合理性是否存在,浅层描述性的写作如何对待,这正是批评家所要作的深度探析。又如写城市化的发展,是作者在主人公与事件中的旁白与注释,还是文本中的自身故事结构与人物事件时间交互生发的自然流淌出来的城市风情与城市精神,几多的长篇究竟达得到还是达不到这样的艺术境界,文本的编辑眼光在这里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在当前这个过于盛行功利与实际的社会里,作家、编辑利用文本又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这也正是文艺批评家所应予澄清的价值导向。一句话,对世俗的针砭及其引导性的突围,才是一个批评家的美学姿态。须知在世界文艺史上,真正的好作品总是站在人类思想的高度,对资本、对金钱、对社会进程中一切有悖人性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总是进行着无情的批判。而批评家,也总是借着卓越的辨识能力,及时尖锐的批判眼光和超前的审美判断,才使好的作品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思考当代中国批评家的美学姿态,也当关注批评家变异的视野。商品化借助传媒(当然内在的更是金钱)对批评家的精神进行掌控,借助传媒对公共领域控制实施以钱物为主导地位时,它们的扩张自然也包括了批评家群体。以致在批评的商品化掌控下,批评家的审美视野开始变异,并导致其自身审美自律的理想信仰的缺失与人格的变异,当感性情感倾向并低落到物欲的功利主义并沦落为工具与附庸时,这种转变当然使基本的美学评判失去了标准,并造成了文艺作品中带茵者的多元繁殖,给文化市场造成了良莠不分的巨大混乱。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及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说,应该仍然是我们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作品评判的总纲式的美学标准,批评家有责任来担当这一神圣使命而作美的卫士。文艺作品的公共性又使得它们在公共领域的传播与影响的社会性与导向性的重要所在,而批评家应是在这其中积极地参与交流的一个符号。文艺的传播也是思想的传播,美育的传播。如果说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那么,提高人们的审美批评能力,提升理解和批判社会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就是批评家的社会责任与工作职能了。为此,作为一个时代的批评家,他们应该站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前沿作审美理性的发言。他们的批评也应该有具体的美学标准。首先,标准是可以界定的,那就是非低俗化。批评家在文本审美上决不能随流入俗,更不能由于现象的普遍化而丧失审美原则。其二是审美与批评不能脱离,在一个商品化的时代,对由商品性暂时湮灭高雅的艺术性的现象,应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在艺术与非艺术的大众视野缺乏判断力时,批评家应当以境界的美学性与艺术的精神性来作出提示与阐释。第三是要立足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来看当代作品,即泱泱中华大国,不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下来的作品的社会相关性,一是内容上体现出来的悲剧精神,二是作品呈现形式上的高雅艺术性。尽管从表层上看起来,中国的古老艺术得以流传,还藉以其它技艺活动之中,并非西化的纯美艺术,但中国艺术的内质关于道德的、普善的、理想的,恰恰是藉以“诗言志”、“文以载道”这个中介,来传达它的最终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于此,寓教于乐仍不失为评判当代文艺作品的美学标准之一。此外,它又应是广义的历史性中的理想与崇高的具体存在。它与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作品,古典美与现代美之间,精神与精神之间,应该具有延承性和文脉相传的历史关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代的批评家必须讲真话,批评家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这样他才有言可发,才能讲得出真话。要以一个公正、客观、具有敢批敢说精神的文艺作品审美者的身份,并以这个特殊的身份去体现批评的严肃性、科学性与权威性。以其睿智、勇气、批评艺术与独特见解,显示出当代中国批评家应有的品格与气质,同时能给读者和作者带来审美指导与心灵震撼。
准确理解和解读当下语境,也是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家美学姿态的一个重要建构部份。提升理想,信守美德,注重精神,关怀生态,是当代文艺创作的语境。一个文本若与这个时代的语境相背,或者说是注重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流于形式层面的现象,而忽视了当代语境的本质所在,那么,它就会存在着与它们赖于产生这个文本的生活实质具有分离的危险。准确地理解当下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语境,并非是一个平面的综合,更非是流行市面的通俗话语,而应是穿透平面的分析,有时甚至是一种反面或多面圆融的理解。这是因为语境首先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活动着的,呈现多棱与立体。它既是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的关系中的内在核,又是在当下信息爆炸与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的具体人与社会的具体事相处相立之中,共同营造建构起来的一个时隐时现的“空间”,且这个空间亦是理性的亦是感性的。理解和解读当下语境,需要批评家的深度探测与高度认识。在看到了从众趋势的追求平庸、消解崇高的同时,我们更要从精神的层面及其社会发展的内质需求上,去查找真正的时代内心所需求的社会语境。由此出发,就能准确去认定:优秀的文艺作品与真正的文艺繁荣,是由作家与批评家共同创造的。就文本而言,注重文本的人文内涵,警惕高雅艺术沦落为大众社会文化读本,批判流行信息易位(偷换)艺术品质,拒绝快速浅阅读的反美学倾向。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只有介入了紧贴时代与生活的人文内涵与理性思考,当代中国文艺批评家的姿态,最终才会是美。
批评家的美学姿态在于能够牺牲一点小我的一己之利,以正直的批评者的姿态给当代艺术以深入的研究、公正的批评和睿智的引导,这一是要艺术家及其社会应给批评家以应有的尊重,并须有虚心的胸怀来倾听他们带刺的声音。二是批评家自身的正气以及艺术素养的高品质,给艺术家、文坛以及艺术趋势与走向,以客观的批评和前瞻性的指导。这个指导不是理论指导艺术的指导,而是从思想境界、艺术本质、审美情趣上予以前沿性的指导。当代中国批评家在这个层面上再与文本作者对视,就必须直面作品的问题软肋与文化发展中的亚健康现象,并对大众阅读中的低俗偏好与浅层满足,作出应有的审美批评。以此推进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而不是在繁荣之下吹起虚弱无质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