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留守 调查报告 当代 农村 儿童

管理员

摘要: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仙居县是山区县,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原来的大山和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大批青壮年农民……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仙居县是山区县,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原来的大山和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大批青壮年农民离开家乡,远赴陌生的城市谋生,他们中大部分的人因为工作、生存等压力,无法将子女带进城里,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或老师托管,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留守儿童有1.3万多人。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这批孩子普遍存在着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下各镇、安岭乡、溪港乡等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重点调查。

  一、现状

  在调查中,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随祖辈、随亲戚、随老师生活,自立和其它情况的也有。他们中大部分人独立自主,有较强的劳动能力,有关照兄弟姐妹的爱心,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抗挫折的能力。习惯留守,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独处的习惯,潜意识中形成了习惯,认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但他们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龄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他们大多数是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监护人对他们宠爱有加,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换句话说他们受到的只有溺爱或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在小学期间,由于本身自制力较差,父母在家的时候,学习劲头十足,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学习热情普遍下降。中学期间,很多留守儿童能够体谅到父母打工的艰难,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和缺乏家庭的亲情引导,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由于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农村未成年人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总体并不优秀,属中等的偏多。

  二、生活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能吃饱但不能吃好,营养跟不上。饮食荤素搭配上,荤少素多,很多儿童基本上吃不到新鲜水果。父母给的零花钱,往往花在没有什么营养又伤胃口的零食上,有些寄宿生把钱花在三餐主食上的很少 ,吃了没有,吃了多少,没人过问没人督促。有的困难留守儿童家庭还出现“逆向”照顾现象,幼小的留守儿童反而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 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快速发育成长,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他们与父母主要靠电话交流,且通话时间很短,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他们缺乏心理的关爱,亲情失落,遇到问题,不愿、不善于向老师、同学或其他的家人倾诉,孩子普遍感觉孤独、郁闷、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四、安全问题。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监护人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特别是留守女童更易被人猥亵、强奸、诱骗。有少数留守儿童沉迷于武侠小说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有的拉帮结派,被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一些小偷小摸、校园暴力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

  二、原因分析

  1、家长因素。农村生活和教育需求不断提高,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艰难的谋生使他们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这样就没有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老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山区孩子的父母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交高额的私立学校学费使孩子进入城市,而且孩子父母的文化普遍校低,不会不惜一切的来培养孩子。

  2、监护人因素。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里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祖辈为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大部分还要干农活,无能力无精力无时间照顾孩子,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亲戚为监护人的,亲戚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总之,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3、户籍制度制约。现行的户籍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责任在户籍地,流入地没有这一强制责任,现在的实际情况也是城市无法接纳这么多的外来学龄儿童。这些孩子要么成为留守儿童,要么放弃学业成为新文盲进入城市。他们的父母大多也已经意识到不能让孩子成为新文盲,那么他们只能成为留守儿童。

  4、其他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对策与建议

  仙居各地针对留守儿童情况也作了一定探索,下各镇 横梁陈村关工委建立了留守儿童乐园,4名退休教师在周末下午为村里45名留守儿童孩子辅导检查作业,颂读弟子规、宣讲慈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已经坚持了近2年;下各路北村关工委成员王雪娟前年开始建立了东篱之家,从最初利用周日下午辅导孩子做作业和游戏到现在每天都有孩子到家里来,孩子也从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人,除了本地的10名爱心志愿者,假期中杭州、天津、台州等第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也慕名前来爱心帮教;皤滩乡和受助大学生签订了假期回乡帮助留守儿童协议;溪港乡建立“代理妈妈”制度,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建立“留守学生信息管理库”;南峰街道、福应街道等大学生村官也开办过假期班 ,但随着大学生村官考录到其他单位等因素,除了下各镇,这些假期班都是短期的,没有形成常态化。

  一、要有政策层面的保障。政府应当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一部分,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二、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强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观念,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把孩子带在身边。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主导作用。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开展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活动;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加强学校和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四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方式等要登记造册,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实施教育。

  四、充分发挥有关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发挥各自的职能,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创建留守儿童乐园、假期度假班等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针对目前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四老人员”带养的实际,在无法改变现况的情况下,关工委等部门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或其他形式的专题讲座,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努力提高监护人的水平。 五、拆除户籍壁垒。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又能接受优质教育,就得拆除户籍壁垒。孩子们跟随父母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到当地学校读书,让每个孩子都能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就不存在留守儿童了。

  总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