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江保卫战》小学……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1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受伤情况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啊!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2
上完这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因为:
1、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2、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3、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5、《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3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文章的重点在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歌颂人民子弟兵。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观看视频,耳闻目睹
1998年的抗洪救灾,对我们教师而言记忆犹新,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遥远,因为那年他们才刚来到这个世界。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想就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身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奔腾咆哮的洪水肆虐村庄,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视频,观看了人民子弟兵扛沙包、堵大堤、救群众的'视频,学生看得很认真,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
二、阅读故事,感人肺腑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收集了此次抗震救灾的种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鲜活的事迹,如:《惊涛骇浪中的六龄女童难灭求生欲望》、《周运兰老师获救记》等,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品悟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让他们在情的激励下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潜心会文,震撼心灵
如果说观看视频、阅读故事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于是,在我营造了这样浓浓的感动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我想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视频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视频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于是,我再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学生的心灵在诵读中得到震撼。
四、欣赏歌曲,激情飞扬
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为了谁》,这首歌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而写的。再次目睹那热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学生的情感在歌词中涌动!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4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课文场面盛大,涵盖深广,感人至深,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最佳范本,又是对学生进行人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绝妙素材,针对文本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以“情感线、语文线、习作线、”三线并举设计本课教学,三条线相互交错,相互融合、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有机的习作渗透相辅相成、在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习得了表达方法,建构了一个有情、有景、有疑、有智和谐课堂。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品读第五节,设计了一系列教师谈话引读课文,利用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场面,让学生产生情的共鸣,结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声中结束,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品读第二节中,利用读读、画画、议议、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5
98年的那场洪水对于我们来说记忆犹新,但是学生对于那场灾难却所知甚少,甚至对于其中某些语句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教学开始之初,我便找来一段抗洪时的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洪水的肆虐,接着范读文章第一段,把学生带入到这个万分紧急的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当时刻不容缓的形势,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在下文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洪水中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在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将教学推入到了高潮,体会战士们勇于奉献的精神。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向倡导以扎实平实为重,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离学生如此远,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资料,学生、教师、文本很难融入到一起。有一次听公开课时有幸听到这一课,执教老师热情高涨,下面却有学生在笑,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将学生引导文本中来的缘故。
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第2-5节,划下让你最为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在平常经常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课文,此时会轻松不少,学生汇报感受,教师加以提炼和引导就是了。教师在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要清楚地明白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要有敏锐的感悟力,在学生的感悟和回答中了无痕迹地落实重难点,跟学生一起经历学习感悟的过程。
美读感悟是教学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学生如果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说出体会,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对于这样激情澎湃的文章,学生若能走进文本,相信定有至深的体会,并深深为之感动,多花些时间在读上,会觉得花得很值得。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6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7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通过班级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8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第一版块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第二版块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第三版块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9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年段学生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就一节课的朗读谈开去: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英勇事迹。第一自然段介绍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军急在心头,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读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里都是急,怎么读,学生就只能在语速上做文章,且随着教师的“我觉得还不够急”更加加快语速。
笔者认为,在研究教材时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词挖掘开去,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使情感浸润于文字之中,将情感与外在语言表现相一致,朗读指导会水到渠成: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日夜兼程?
想象一下白天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夜晚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战士们会休息吗?
采访“士兵”A,军官B:你们担忧什么?信心在哪里?
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线进一步明了:忧——急——有信心战胜困难。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九江告急!……”的朗读,学生就不仅是语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层沉重,将子弟兵与百姓心连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坚强决心一并表达出来,语速由慢而快,声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对重点词的处理,相信朗读指导的效果一定会有所区别。
有效朗读指导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基础之上,建立在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浸润与外在语言表现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大江保卫战》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10
《大江保卫战》里叙述了在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吞噬村寨……的.情景。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解放军战士与洪水勇猛搏斗的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时,还引导学生去明白这洪水为什么会形成?原来,这是因为由于长江上游的人们乱砍乱伐,使长江两岸“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贫瘠的沙土”,暴雨使沙土大量流失,日积月累,河床抬高,河道淤塞,碰上特大暴雨,就引发了洪水。由此可见,植树造林多么重要!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是发人深省的,现实展示的景象是触目惊心的。人类破环环境,环境也会给人类以致命的打击。
教学时,学生纷纷联系实际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学生说,看看我们村里的环境,人们把垃圾随意扔,到处污七八糟,再看看公园里,湖河变成了臭水河,冬天还好,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虫飞舞;有学生说,因为我们住宅旁边有工厂,他们把废气直接向空中排放,我们那儿的人家一般都不开窗户,那气味太难闻了……
学生们通过课内、课外的新闻感知和亲身体验,对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获得了感性的认识,深深地唤起了他们对环境污染、破坏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紧迫感。因此,利用语文课加强对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