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戴望舒 鉴赏 诗歌

管理员

摘要: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1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2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3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4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注释:

  1.丁香: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鉴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中的意象是纯粹中国式的,丁香与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典故。李商隐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但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戴望舒的古典文学修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审美理想的重要部分,这就使他的诗在吸取外国诗歌养分时,并没有流于晦涩。他注意化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融汇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形成自己诗歌技艺的特色。《雨巷》就是对中西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现代新诗史不可忽视的一首精品.

  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她却又是“象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让人感到唏嘘和渺茫不可实现,说丁香是梦一般,其实是他们睡在梦中,分不清方向与目的,让人惆怅,让人无助,可谓的是“巷中人”。 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写抽象的意境,让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此外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韵很浓,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使人读起来如小河般的流畅与起伏。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通篇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作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的出现及飘然而去象征着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幻灭的痛苦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全诗所构成的是一个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喻为悠长而寂廖的“雨巷”,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徘徊者。他在孤寂中仍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他的希望也将是落空的。这种心情,正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进步青年由于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而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的真实反映,这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是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的再现。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