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数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代数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它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应用题,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等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代数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代数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它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应用题,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等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说目标:
2.1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发展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分析归纳得出代数式的概念,从而学会用代数式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通过合作,比较总结出列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
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与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2.2 重难点
代数式的概念是代数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各类代数式的基础。列代数式是学习列方程的基础,因此代数式概念与列代数式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是本节难点。
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三、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过程的体验,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3.2 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代数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3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能充分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投影仪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四、说设计:
4.1 导入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
①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②每根火柴棒的长为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则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两③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个正方形面积的
④一个正方形面积为则它的边长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四人小组),目的:①把不规范的写法列举出来;②写出正确结果。
通过上面四题,还有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运算,再通过一题多变为代数式概念的得出作铺垫。
2、展示新知:
问: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得出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注意教师强调: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
(2)通常写为·或(乘号省略) 通常写作 (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不写成 (3)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
3、应用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讲完概念后,教师先不忙着讲例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习题。
(1) 判别
①
②
③
④ 不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判别的时候要紧扣定义,定义其实由两部分组成:①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②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含有“=”或“”这类符号的式子都不是代数式。
(2)下列式子中符合代数式书写要求的是( )
(A) (B) (C) 千米 (D)·3
(3) 用代数式表示米与厘米的和的式子:
① 厘米 ② 厘米 ③ 米 ④ 厘米, 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4例题教学
例1. 用代数式表示:
(1)的3倍与3 的差; (2)的2 倍与的的和;
(3)与的和的平方; (4)与的平方的和;
(5)与两数平方的和; (6)的立方根.
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代数式可以简明地,具有普遍意义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给数量关系的研究带来方便。设计由浅入深,从倍分和差到平方、立方根,从低级到高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例2. 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如果该车的行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那么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突破难点,我把例2分解成下面几个问题:①这是小学学过的哪类应用题?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主要量的关系如何?③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则A城到B城总路程是多少千米?④这辆汽车原来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后,该车的速度是多少?⑤在总路程不变的前提下,那么汽车提速后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在层层设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