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海水 大规模

管理员

摘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1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读图分析法、绘图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导学案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师生互动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黄鸭漂流记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2)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读图绘图,探究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别在附图1中,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实施方法 及 预期目标

  ①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导学生得出其运行方向规律;

  ②标出该大洋各洋流名称引导学生速记洋流名称,并能够上台演示指明;

  ③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④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见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2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线,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1992年开始的。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出发6500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万只鸭子完成了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沿途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艰苦穿越北极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只能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后,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这1万来只鸭子仍继续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国

  如今,“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后,正向英国“入侵”。监视海洋残骸的科学家称,这支“鸭子舰队”不久前遇上了围绕加勒比海到英国之间海域的湾流,即将开始漂越大西洋。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后,于2007年的某个时候抵达英国海岸。

  六、说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

  暖流

  2、洋流的分类

  寒流

  盛行风

  3、洋流的成因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布

  6、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动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的亮点为活动的设计,采用活动探究和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获取知识。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环节都为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限,个别探究活动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补充与引导,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是现行课程改革教材高一年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b、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c、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4、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二、说学情分析及对策

  结合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学习热情较底和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际。

  对策:

  1、需要正确的引导,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

  2、充分挖掘本节新的学习资源,结合乡土地理和网上资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成长。

  三、说教法和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布鲁纳教育理论强调,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因此结合教育理论和我校的学生实际和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

  导读法

  读图分析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和读图分析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绘---结—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课时安排

  powerpoint——展示主要图表,教学程序。

  Flash动画------呈现生动的案例。

  黑板和粉笔——书写板书提纲,呈现知识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授课策略:

  妙景导入,激发兴趣,享受知识快乐

  基于学科,超越学科,探讨真实世界

  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现实社会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学生活动

  参与想象,激发兴趣,与教师共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海水的'大规模运动——洋流。

  设计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第二模块:以问题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知识(15分钟)

  问题设置播放“洋流”录像。

  设问1:怎样的海水运动才能成为洋流?

  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2:①图上红、绿两色箭头各代表什么洋流?

  ②怎样区分寒流和暖流?

  展示“洋流与海水等温线关系图”。

  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设问3:这么复杂的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洋流形成的过程。

  设问4: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设问5:洋流在流动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改向?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提起有关信息,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设计依据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第三模块:归纳总结绘制简图(10分钟)

  问题设置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

  1.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

  2.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

  3.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回归线为中心,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提示:注意纬度位置确定,可以利用0度、30度、60度纬线。)

  动态调整

  1、用课件展示相关图表。

  2、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依据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

  第四模块:案例分析学以致用(7分钟)

  问题设置

  运用实际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收集情况或生活感受,说出海水的运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动态调整

  设计依据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提供了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第五模块:例题示范、突破难点(8分钟)

  问题设置

  选择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典型习题供学生思考,并进行精心评析。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知识基础上,思考相应习题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相应习题,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六模块: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探究活动

  海水运动是大规模的,能量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无污染。设想如何才能充分收集利用海水运动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服务?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3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规律,内容比较抽象、空洞,远离学生生活。高中课程标准将洋流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不探讨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重点介绍风海流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理念。

  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教师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在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我生成。如本课的重点内容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图,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结合课标要求和学情以及高考能力要求,本课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意识,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其形成因素;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世界洋流模拟演示动画,引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的学习。

  【活动一】洋流分布规律的基本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联系地转偏向力推断风海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图练习。

  2、假设地球表面全是海洋的理想状况下,联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推断全球洋流理想模式,并在导学案上画图,理解风海流的形成与分布。

  3、在2的基础上加入陆地,观察保留下来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对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分布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实际海陆分布图中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通过模拟演示实验加以引导,引出补偿流的形成,使学生理解海陆分布是洋流形成和分布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导学案上绘制洋流分布。

  4、教师展示洋流分布图,学生对照修改、完善,并观察洋流分布图,概括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学生口头表述,教师引导、纠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

  5、观察洋流分布图,区别寒流和暖流。引导学生比较大洋东、西岸的洋流在流向和水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学会寒、暖流的判断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发现南北半球西风漂流性质的差异,尝试探究原因。

  6、列表小结洋流分布规律,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到此完成本节课最低层次教学要求。

  7、继续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发现上述规律没有包含的海区。

  探究洋流的特殊分布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联系南亚季风环流图,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观察总结出北印度洋“夏顺冬逆”的洋流规律。并补充填写洋流分布规律表格。此内容为本节难点知识,属较高层次的要求。

  8、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的洋流,了解各洋流的名称。

  到此,比较完整的归纳出了基本覆盖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北冰洋除外,两极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少,在中学阶段不做讨论)。根据对课标要求的进一步解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的探究活动,将课堂学习向纵深方向推进。

  【活动二】洋流分布规律的拓展探究

  1、关注洋流的个性差异

  仔细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比较下列洋流势力的强弱,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①“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与“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和陆地轮廓,中美地峡对赤道暖流的阻挡作用强于马来群岛,南美大陆轮廓将南赤道暖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导向北半球,增强了墨西哥湾流的势力。欧洲西部的陆地轮廓将北大西洋暖流导向高纬度,而阿拉斯加地区的陆地轮廓阻挡了北太平洋暖流的北上。

  ②“秘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与“本格拉寒流”

  南美大陆南段纬度较高,对西风漂流阻挡较多,导向低纬度增加了秘鲁寒流的势力,使其强于西澳大利亚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2、表层洋流与大洋深处洋流的合作

  运用示意图说明垂直补偿流的形成,展示上升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总结分布规律,尝试分析成因。

  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的影响下形成离岸流,除水平方向的海水补偿外,还有明显的垂直上升海水补偿,深处海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海水为冷海水,表现出寒流的性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状况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一个在美国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装着一位菲律宾小女孩的信。阅读课本57页,《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为什么会从菲律宾漂到美国的西海岸?造成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顺着哪些洋流漂过来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动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点?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

  二、洋流的性质分类

  1、读图: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⑴、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

  ⑶、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三组洋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并归纳寒、暖流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

  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读图时学生会出现方位上错误,所以在引导读图的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对比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洋流分布形成总体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总结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用来归纳寒暖流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流动方向,归纳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让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提醒学生,让学生从相对温度的角度上归纳洋流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

  2、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太平洋的洋流运动方向,完成课本57页的读图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洋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⑵、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完成1、2题。此时教师板图,绘出太平洋为中心和大西洋为中心的两种世界大洲空白轮廓图。

  2、小组讨论,并归纳洋流的运动方向,请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大西洋海区,画出大西洋中心为海区洋流分布。

  学情预设:课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区为中心的空白图,与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有所不同,因此这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板图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动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学生动态的板演大西洋海区的大

  洋环流的分布和运动,以学生实践来印证洋流的分布规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学情预设: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的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那里?

  2、教师板图: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

  3、学生调板: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

  4、观察东北信风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5、教师解释:盛行风对洋流的驱动作用,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师说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过程,并在洋流模式图中画出北赤道暖流。

  知识链接: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风海流开始运动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层海流流向偏离原风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6、学生思考:在西风控制地区,风向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模仿第5小题画出西风漂流。

  7、观察洋流分布图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图标出位置。

  8、结合《洋流的分布图》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规律,让学生画出大洋的环流模式图

  学情预设:1—3小题,由于是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比较完整。5、6两小题是洋流成因的关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来突破难点,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学任务。

  知识链接:大洋的环流模式图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可用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9、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和《大洋的环流模式图》,思考:

  ⑴、为什么南北球中低纬度的洋流运动方向不一样?

  ⑵、为什么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的运动方向和中低纬的不一样?

  ⑶、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而形成了绕极环流?

  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的方向和南极大陆绕极环游方向不一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知识链接:在南极大陆周围,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属极地东风流,它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流,其中还是以西风漂流为主体。

  ⑸、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的寒、暖流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师讲解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1、教师说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图册中的图片,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密度流。

  学情预设:让学生明确洋流运动的成因往往不是单独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风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