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小卖部散文(精选1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里的小卖部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村里的小卖……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精选1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村里的小卖部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
村里靠街开了个小窗的那个“小卖部”,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变化,到现在,不光场所,那经营方式,那经济核算,还有那管理,及至那老板,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恐怕全国仅有!有人说好,有人说“土”的掉渣!
要说10年前刚开张的时候,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小窗上撑起一个花格塑料布的雨搭,既防买物人淋着雨,晚上放下来可防小偷;窗外钉了个写着“小卖部”三字还带拼音的小木牌,是小学的老师专心给写的;窗里边挂一串红绿袜及花手绢等,在外面看到很显眼;屋里有货架、沙发、小抽桌,货架上摆的货整齐有序,还都有标价。货物有烟酒糖茶酱油醋,点心挂面火柴盐,毛巾肥皂花色袜,针头线脑带顶针,都是村里人生活所必需用的。老板是从乡供销社退下来的老杨,懂经营,会服务,他聘正上小学的孙子给他兼任“会计”,其实只记些需要记的赊欠钱等账目。谁都说,有老杨来当老板,用不几年,也发展成“供销社”了。
10年过去了,这小卖部确实也变了,有人说变得“鸟枪换弹弓”了,不像样子了;也有人说变成“咱村民离不了的‘后勤部’了”,“属中草药的——不中看,却中用”。到底成什么样子了呢:小木牌早就叫老杨劈碎烧火燎开水了;雨搭换成了黑乎乎的油毛毡的,白天黑夜全撑着,窗上加上了几根叫做“防盗”的铁棍棍;老杨的那些头衔,如老板、经理、掌柜的,统统被村里人给“免”去了,改叫了杨大爷、杨老头儿或老杨头儿,不同的人给不同的称呼;兼“会计”的孙子,早就不干了,说是“实在没法干”,如有人欠了二两烧酒或一盒烟卷钱,结果端去了一碗渣豆腐或拿去几个煮地瓜,爷爷就让把欠账勾去。小卖部屋的窗里、窗外一起“经营”,谁愿带一把炒花生或两个咸鸭蛋到屋里去喝酒也行,老杨置酒杯、筷子,甚至加上一碟白送的辣椒酱,若老杨陪喝,也就不收酒钱了;有人从地里干活回来,直闯到小卖部屋里,洗一把手,坐在沙发上,开开风扇,抽着那开包论根卖的烟卷休息,老杨再给倒杯开水,这烟也记账也不记账,都习惯了,谁也不计较。村里谁家拌了一碗辣椒,或砸了一碟子蒜泥,都是直接端着碗盘,从窗口上,或到屋里去,让老杨给浇上酱油、醋和香油,临走喊着“记账呵!”记不记老杨说了算。那嘴馋的青年,有时拿着煎饼,去喊声“杨大爷”,让给抹上些麻汁、甜酱什么的卷着吃;有带孩子去玩的,老杨就塞块糖换回一句“爷爷好!”有个五保户老人,想起要吃白鳞鱼,老杨跑到乡里没买着,便从几个村的小卖部里给买回来一条,老人喜的说吃了这鱼“死而瞑目”。有家“坐月子”的.,因奶水不足,托老杨去城进货时给买了奶瓶、奶粉。
有人计算了一下,托老杨到处去买的东西比小卖部里卖的种类还多。实际老杨经营的货物也在不断地按需要改换,那些城里人用的价格偏贵的化妆品、洋玩具、巧克力糖等都不进货了,增加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用品、塑料盆碗、箩筐和围裙、桌布、铝制勺、铲、锅盖、箅梁,青年妇女喜欢的发卡、头花、织衣针,婴儿小兜兜、小凉鞋,还有老年人欢迎的老花镜、痒痒挠,甚至玉石烟袋嘴都有,就连不应属“小卖部”经营的如水泥,化肥、塑料薄膜,还有铁锨、镢头、木柄、绳索、胶车胎、胶管,几乎放满了院子。他实话实说:“为他们代买还不如我经营方便呢!”这么大的摊子,老杨让老伴做饭兼营业员,每月发给他50元工资,让她攒“私房钱”,老伴高兴又积极,他还和孙子说好了,中学毕业后给他当“正式工”,说工资少不了。村里有人问他经济效益如何时,他总是说:“连我的退休金都合在一起没法算了,反正不亏本!”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2
时间流逝,掐指一算,参加工作已有4年之余,父母也已经离开土生土长的农村,搬到了城里和我一起生活,安享晚年,我也已经为人丈夫,成家立业。但我仍无法忘记有着美好童年记忆的农村老家,那里有我童年的伙伴、有我无法忘却的父老乡亲、有我亲手浇灌过的菜园,有我最喜欢吃的葡萄树,有我曾经修理过的泥巴墙,还有那条从小养大的忠实的大黄狗……我是农民的儿子,有着农村人的朴实与厚道。父母是勤劳、坚强而有信念的地地道道的老一辈农民,也是我们村子里出了名的能干人。
曾经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春天就经常站在村子河边,看父亲下水捞鱼柴,刚刚初春解冻的河水是透骨的冰,一般人是不敢下水的,当时由于生活拮据,父亲为了在夏天家里柴火够用,就根本顾不上河水刺骨的寒冷,听不进母亲的'劝说,每次父亲都说,“要不现在趁着老河来水把柴火弄够,夏天还得另外去搂柴火,这时整够了,等以后就不用为柴火的事担心了,而且等到春耕的时候就可以安心的耕作了”。所以母亲每次劝说都以无果而告终。看着父亲冻得发紫的嘴唇和让水泡烂的棉裤,年幼的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读书,绝不在家种地”。
每年入冬以后,在别人每天都在打牌玩耍的时候,父亲总要每天上午都挑着挑子到大街小巷捡猪粪,为了第二年给庄家当肥料(当时根本买不起化肥)。等吃过了午饭,拿上磨好的劈斧,到山上去砍柴,我经常也跟着父亲去砍柴,父亲砍下一块我就给捡起来装到框里(大小块分层装),每次父亲劈累了就坐在木堆上,给我讲怎么样劈才省力气,把干活的技巧讲得头头是道,年轻的我也确实学习了很多劈柴火的技巧(有时我还拿起来也劈两下)。等劈够两框后就算完成任务,多半这时也已经太阳将近落山,父亲挑上劈好的柴火,我为父亲提着劈斧,很有收获的屁颠屁颠的跟在父亲身后,但那时我很少说话,只是觉得农活太累了。记得每年冬季父亲劈好的劈柴都能卖好多的钱,劈够一马车就拉到集市去卖掉,买点家里生活用品,偶尔也给我买个冰糖葫芦,那时能吃到冰糖葫芦真是幸福死了。
等到了夏天,父母的农活开始忙起来了,可能是农村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我每天放学回家洗碗、做饭成了我的习惯。当时只有九岁的我个子不高,比同龄孩子还要瘦小,虽然只有农村的锅台那么高,但是为了父母下地干活回家后能吃到热呼呼的饭菜,我每天放学到家后先写作业,完成作业后就烧火做饭,有几次由于边写作业边做饭,把饭给做糊了,母亲回来后还打骂过我,当时心里很不理解母亲的行为,有一种恨的感觉,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不过现在已经想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小学的我也逐渐学会了很多东西,一年四季帮父亲收拾院子、打扫房前屋后、收拾马厩、喂马、放马全成了我的“专利”。
那时的我天真、幼稚,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子,受父母的影响,有一双勤劳的小手和一颗善良的心灵,还有那刚直的性格与敢闯敢拼的胆识。曾无知的认为上学比上山干活轻快,但确从不知上学的意义是什么,那时真的无知透顶了(现在想想真是可笑)。每天虽然有父母的责骂和唠叨,但是一旦与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起来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基本上处在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随意的生活状态之中,可以说是:简单、快乐、单纯,父母就是我的天地。三口之家过着不富裕但也不算贫穷的纯朴的乡村生活,幸福而满足!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3
听说桐庐的几位同学要安排我们去深澳看看新农村,我是既雀跃又期盼的。因为对于深澳这个地方,很久以前我就存了一份好奇之心。记得那时,每次沿着320国道南行,一进入富阳与桐庐交界的青山绿水,就会赫然望见路边标着“深澳”二字的路牌。这两个字,总让我下意识地联想到深圳和澳门,于是不免浮想联翩,觉得那古朴的山水间一定藏着一个“时髦”的地方。
那时的国道是不直接穿过深澳的,所以每每路过,总是这样远远地遥望那些连绵的山峦,想象一下山坳中奇特的景象。又曾听说,那里的民风甚是剽悍,在江南显得特别异类。于是这个地方在我心目中就愈发变得神秘起来。
如今南行,已基本不走320国道,多改走杭千高速了。而杭千高速,是可以直达深澳的。
一出深澳高速收费站,面前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沿着溪流向群山深处蜿蜒而去。同学在车上介绍说,这大山之间坐落着荻浦、深澳、徐畈和环溪四个村落,统称为深澳。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就去荻浦和环溪两个村看看。
下高速往左拐入一条支路,分把钟就到荻浦村了。村口就在大路旁,一座高高的牌坊格外醒目,三进三层,飞檐翘角,煞是气派,这就是荻浦人引以为豪的孝子牌坊。这牌坊可谓是荻浦孝义文化的图腾,虽然是2006年重修起来的,但上面的许多石牌物件均是当地百姓捐赠出来的文物原件,特别是正中央的“孝子”石牌,还是大清三十年乾隆皇帝的亲笔御题。
穿过牌坊,有两棵高大苍翠的古樟,均已有800多年的树龄。树下一块大石,上面镌刻着“松垄里”三个大字。果然,一片茂密的森林就在眼前,据说这树林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踏着卵石铺就的小道步入森林,恍若进入了一个公园绿地。这样的树林要是出现在城市景区,也许并不稀罕,但是在山乡农村的村落中竟有这么美的中心绿地,实在叫人忍不住赞叹。
其实也难怪,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荻浦的古迹可不仅仅只有孝子牌坊和松垄里,更让人赞叹的还有古戏台、古祠堂,以及绵延全村的古老水系。曾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见过无数的古戏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荻浦的古戏台是最奢华、最让我震撼的,这个古戏台坐落在保庆堂内,沿续了宋元以来“离三进”建筑风格,无论戏台的规模格局、选材用料乃至雕琢装饰,都堪称精美绝伦。站在古戏台下,我忍不住遐想,当年那些曾在这个戏台上表演的戏子们,内心的感受应该可以跟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歌唱家们相媲美了吧?
我国农村大都建有祠堂,而且千篇一律,见一知百,荻浦的申屠氏宗祠格局虽然也大同小异,用材却甚是独特,无论梁柱还是牌匾,竟都是石料雕成。古代宗祠通常香火不断,极易失火,而荻浦的.申屠祠堂却因用了石材而不惧火患。还有荻浦的水系,竟由一口极不起眼的井池发源,经明沟暗渠、坎井水塘流经全村,千百年之后仍在造福村民。
环溪是个自然风光更加优美的小山村,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两条清澈的溪流汇合于村口,形成了一种相当别致而又耐人玩味地形:一座爬满了古藤绿叶的石拱桥凌驾溪上,桥的两端,首尾呼应着两棵古朴苍翠的大樟树,树龄也都不下三五百年。站在村口,看石桥迎风,听溪流潺潺,沐树影婆娑,仿佛置身梦幻之地。
环溪的魅力当然不止自然美景,和荻浦一样,这里也是古迹众多、文化悠然。在村中心的周家祠堂后面,有一处非常小巧的古宅,里面的门楼窗格上尽是美轮美奂的木雕,最为叫绝的是,细看那些木雕上都有一个寿字,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总共竟有180个寿字!足见当时建筑的精良与奢华。据说建此宅时正值主人大寿,因此才有这样独有个性的杰作。
如果说荻浦是孝文化著称,那么环溪当以莲文化见长了,因为这里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族居地。说起周敦颐,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他那著名的《爱莲说》,寥寥百余字,竟将莲花圣洁高雅的性情和对这种性情的崇敬之心描摹得淋漓尽致。
果然,漫步环溪,处处可见莲文化的印迹:从周氏先祖周敦颐曾经就学过的爱莲堂,到近些年新修的莲花喷泉广场、周敦颐造像,甚至连环溪村的村标,也是一朵绽放在拱桥之上的莲花。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这美丽的环溪村,不正是一朵盛放在清溪之上“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么!
荻浦与环溪的自然之美令人惊喜、令人流连,而洋溢在村里的那种祥和闲适,更叫人艳羡不已。平整的村道上,一点垃圾都没有,只有四下里繁茂的花草和飘来的阵阵清香;村边的小溪里,农妇在洗涤着衣服,连趴在边上的一条草狗,眼神都是那么的安详。而如今的保庆堂,已成了荻浦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大家在下棋、聊天,沐着清风纳凉;环溪的爱莲堂里,也建起了爱莲书社,设立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和电子阅览室,5000余册藏书任村民随时借阅……
此趟深澳之行虽然只走了两个村落,却已让同行之人纷纷惊叹:没想到如今的农村,竟比城里更漂亮、更惬意了!是啊,这些年的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可原来,农村的变化还要大呢。如果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如此恬然适意的新农村里,相必周敦颐也会在九泉之下笑出声来吧?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4
一日闲暇,我驾驶着环保飞行器,邀游太空,寻找着天堂,有一片净土闯入我的视野,我仔细地审视着那清洁光明的一方,在水中央:湛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地,清澈的水;鸡鸭为伴,牛羊比邻,猪狗相望,骡马依偎,鱼虾戏水,鸟雀鸣唱;高楼栉比,青堂瓦舍;道路如织,通达条畅。
在那里,老人们有的自娱自乐,或手眼身法步,演练身段,学着戏腔;或一招一式,塌实步虚,缓舞刀剑,演习太极武当;或一板一眼,调琴鼓瑟,吹拉弹唱;或一字一句,低吟高哦,有抑有扬;有的团坐在一起,演说着和安详,没有闲言,没有碎语,没有难听的字眼,没有污秽的声腔,都是发自肺腑的咏叹,都是来自心房的赞扬;鹤发童颜里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流淌出盈盈的慈祥。
在那里,孩子们在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教室里,读书声悠扬朗朗;有的在电脑前轻轻地敲打着键盘,发出悦耳的声响;有的在电教室里观听荧屏上寓教于乐的讲堂,老师用纯正的普通话,身演语教着祖国的曙光。
有的在学习机旁一遍一遍地研读着国语的锦绣篇章;有的在时髦的放映棚里观看着科学与幻想交织的宇宙之光。在孩子们幼稚无邪的脸上充满着乐观开朗,找不到一缕的愁苦,看不出一丝的忧伤,他们对未来寄托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矢志把人居环境建设的超过极乐西方。
在那里,成年人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情地发挥出自己的聪明睿智,营造着舒适安乐的家乡;有的翻腾着肥沃的良田,耕耘着布满希望的土壤;有的播种下健康的春苗,期冀着秋实的丰硕茁壮、
有的修剪着浓密的花木,以求为后代留下无边的荫凉;有的喂养着健壮的牛羊,给它们以绿色的食草,挤出乳白的营养,摆放在每家每户的餐桌上;有的饲养着肥胖的鸡鸭,精心管理,输送出人们不可或缺的鸡子鸭蛋,丰富充实了需要放心菜篮子的城乡。
虽然他们的劳动是艰辛的,是血汗的流淌,可是他们却心花怒放,充盈着愉悦的'神情,因为现代化的实现减轻了他们的劳动量。在他们诚实质朴的脸上,无不透露出“三农”政策倾斜和逐渐“减负”的微笑,他们虽一身风霜,却斗志昂扬,满面春光。
在那里,法律的含义已经改写,只是公平正义的代名词,道德的范畴也已经浓缩,只有一层含义,就是善良礼让;在那里,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已不是空想;在那里,畅漾着社会主义崭新的风尚,奏响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和鸣,处处吹拂着和谐的芬芳。
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殷切期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我观察良久,确认出这就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我驾驶着飞行器,毅然地降落在这方净土——中国——我寻到的天堂。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5
没有风的日子里,拿一本书,坐在自家门前,感受着冬日的暖阳,眼光所及处是遍地的树木,光秃秃的枝桠在广阔的蓝天下显得格外萧瑟,却又有着一股傲骨,阳光下闪闪发光,预示着它们来年的枝繁叶茂。
我合上书,起身走进那片没有边际的树林,只有走进了才感受到这片树林的庄严,它们的美丽。树底下是绿油油的庄稼地,麦子、油菜、蚕豆,还有一片片的小竹林,它们都是冬天我的家乡,这个小小的村庄特有的植物亦或是经年累月始终盎然的万年青。几只觅食的老母鸡咯咯的叫着,追赶着,扑棱着翅膀,刨着地面的杂土寻找属于它们的希望。所有的一切温馨的场景都在这片蓝天,这片树木的注视下,缓缓的享受着时间的流逝,还有我们目光中隐藏的青春。
我喜欢农村,喜欢它的安静,喜欢它的清新空气,喜欢它的空旷,可以说农村的一切我都喜欢。不仅仅是我习惯了这儿的生活,也因为我从骨子里就属于这里,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养育了我的血与肉,这里的朴素这里的憨厚造就了我的性格,我的一切来源于这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上它?
在春天,这里万物复苏,细雨绵绵,花开满山;在夏天,这里绿树成荫,雷声阵阵,蝉鸣一夏;在秋天,这里金风吹过,麦浪滚滚,硕果丰收;在冬天,这里虫鸟沉睡,瑞雪飘飘,五谷丰年。四季的脚步打着节拍,轮回的歌声在黄昏下唱着挽歌,黑夜咬破黎明的唇,新的朝霞再次冉冉升起,宿命的忧伤却越来越精彩,喜欢了便是喜欢了,灵魂使然。
我喜欢农村,喜欢这儿的家,喜欢这儿的温馨,喜欢这儿融于血与肉的情与爱。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亲人都是我喜欢这个家的理由,他们特有的淳朴,手掌里摩挲的关爱都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同龄人享受不到的殊荣。
我睡的床,我的书桌,我的.柜子,包括家里所有的桌子椅子凳子都是在我的眼里从原始的木头慢慢变出来的;我吃的米饭,我吃的蔬菜,我喝的粥,我吃的鸡鸭鱼蛋肉都是家人亲手种植养殖出来的。想起父辈祖辈指头的老茧,想起庄稼地里播种施肥除草的辛劳与希望,想起下河摸鱼虾的乐趣,想起赶鸡赶鸭逗猫逗狗的行为,想起我能想起的一切,原来喜欢也是有原因的,骨头里的情与爱,前世早已注定。
本以为会一直想下去,直到听到母亲叫我回家吃饭才回过神来,我倚在树干上已多久我不记得,我只记得我回去的路上脚踏在枯叶上沙沙的声响是这辈子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我走到门前,拿起书提起椅子,再看一眼这片美丽的冬日之景,再留恋一下此刻最深情的目光,我心中呐喊这儿是我的家,这儿属于我!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6
十七岁那年,我到偏远的山区,一个叫松泉村的地方插队。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绿的滴翠;水,清的见底。遍野的庄稼起浮舞动,山沟沟里悠闲着牛羊。炊烟袅袅,缕缕飘飞,掩隐在群山溪水间的松泉村,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风俗画。
一个仅有十七岁的我,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城市,离开熟悉的生活,开始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可想而知。想家,想爸爸,想妈妈,想同学,想小朋友,想城里的一切。想念的心情也以样的可想而知。
从没有见过农村,从未接触过的农民乡亲,从没有干过的农活都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全部。那时的我没有悲伤,没有怨天忧人。朴实,憨厚的村里人给了我极大的心里安慰。他们善意的`脸上更多的是对我们这样的孩子的关切和同情,他们在各个方面对我的照顾,帮助让我感到了如家般的温暖。十七岁的我天真的把广阔的天地看作了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大课堂。未来与理想都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现实是冷酷的。来到这里的第七天我就病了。而且,是病的一塌糊涂,高烧四十度,浑身滚烫,抖颤不止,毫无力气,软软的躺在青年点的大炕上迷迷糊糊。
青年点的同学们都去下地干活了,谁不想在劳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谁能误工在家陪我?我只一个人躺着,饭没吃,连碗热水都没得喝。那时的心情极度的低落,想家,想妈妈,想爸爸,想的泪水不住的流——昏睡中,我感到有一只温暖的手在我的额头上抚摸。朦胧中我感到被人背着晃晃荡荡的在走。天在摇动,地在旋转,炎热的天里,我冷的发抖。
当温热的汤水送到我的嘴边,我才清醒过来。面前的是一位大妈,一位我不认识的大妈。我躺在她家的炕上,炎热的天我还被棉被捂着。大妈给我做了一碗鸡蛋汤面,一口一口的喂我。我流泪了,是一个只有十七的孩子委曲的泪。我的心无比的酸楚,空旷无助的不知怎么做,也不知该说些啥,任由眼泪往外流,任由热汤面往肚里流。大妈的微笑中含着无奈,泪涌的眼眶里闪着不解。她什么也没说,像我的妈妈那样给我擦脸,给我擦身子,给我擦脚。那天晚上,大妈没让我回青年点,躺在我的身边,陪我睡了一宿。大妈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人,也成为了我在农村的亲妈妈。后来的后来,因为有了大妈,我坚强的在农村坚持了两年。
大妈去逝的那天,我与大妈的几个孩子跪在了一起。我泪流满面,声泣无语,我悔没有尽孝与老人家,没有在她的最后陪着她。后来,我出钱给大妈在山里立了墓碑,那里是我每年一定要去的地方。
我总是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家人和朋友。但每次讲我都抑制不住滚落的泪水。十七岁的我,走入社会中第一件让我难忘的事就是大妈的鸡蛋面,这给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爱心与善意是人的根本,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不相识的人,当需要我们帮助时都要伸出友善的手,这是做人的良知。大妈是我人生里的丰碑。
女儿听完这个故事,也泪落如雨,不过她说的话让我沉思。她说:你遇上了那个时代,也遇到了那样的好人。而如今的社会里有那么多的见困不帮,见死不救的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呀
我无语了,是呀,太多的人情冷谟的事情已经直逼我们的道德底线。传统美好的东西还有多少?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怎么就独有这方面出现了退化?我不解,更气愤,人与人啊,不该冷默,都是人,人不帮人谁帮人?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人人都有一点爱呀。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7
农村人家,虽不是什么好气派的房子,但却有着宽阔的院子,屋前屋后还往往有自己的田地。田地里喜欢种上禾苗、西瓜或别的庄稼。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就能收上够一年吃的粮食,把稻谷挑到碾米房碾成大米,这就是他们的主食。收完庄稼,田地就是放牛的好地方,他们就可把耕牛放到田里去吃杂草,附近往往还站着放牛的农村孩子。
有的农家围着土墙,在院子里种着些花草,黄的迎春花,绿的铁树,紫的喇叭花……好看极了,显出特有的田园风光。有的农家屋旁种着竹子,翠绿的叶子、长长的竹竿下,成了夏天乘凉的好去处。
鸡在农家到处都是,你常常可以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到处觅食,只要一只小鸡找到了虫子,其他小鸡都会一窝峰地跑来争抢。大公鸡则喜欢在地上耀武扬威似的走来走去。
农村人家也常有鸭。一边是高高的黄竹,一边是鸭子嬉戏的水田或小河。鸭子有时在水中一起捉鱼,有时用鸭嘴和鸭脚互相打闹。
狗在农村也是随处可见的动物。它喜欢守家,有的趴在地上睡觉,有的`带着小狗到处转着玩。有客人时,狗妈妈带着小狗喜欢用鼻子先闻闻客人的脚,如果主人来迎客,它们也会摇着尾巴表示欢迎。
傍晚的农家,人们喜欢在门前休息。红霞、微风、归鸟是他们的好朋友。农村人家的生活多美好啊!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8
农村故事_经典散文
农村故事其一暮秋的黄昏,风卷云涌,树摆叶响。场面上的人们,有的举臂扬场,有的戴草帽扫畔,有的用耙和釵排在一起推堆,有的用扫帚转圈往里扫,还有那腰酸腿疼的人利用喘息的.机会眺望天空,既高兴又紧张!
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果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轰轰的雷声由远而近,天外就飘来几丝细雨!不过没下几点,就随风而去了,真有点像叫蚂蚱吓唬割草人的意思。我们终算松了口气,父亲赶着骡车,妈妈夹着簸檱和铁筛,我抗着木叉和大长扫杵,跟在车后满载而归!
回到家里,劳累一天,疲惫不堪正想抱怨,父亲卸完车却又赶车拉桔草,母亲烧火做饭,到嘴边的话我又咽回肚里。妹妹正在西房做作业,我看了几眼,就躺在了炕上,浑身困疼。从声音判断,母亲出院抱柴禾了,我一动不想动,正想进入梦乡!
突然,抱柴回家的母亲惊叫道:“占国,占国,快点出来看,快看!”
听到母亲的惊唤,我一跃而起合妹妹跑到院里,顺着母亲的手指,翘首西望,居然看到
五颜六色彩缎般的光束盘绕成大写英文单词镶在天边。(字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跑出院子,穿过小巷,来到大街上泓水边的空旷地带,尽情放眼欣赏,眼睁睁的墨绿的山峦上空,飘着几朵藕断丝连的黑云,从黑云内连出一根彩色光束,红绿黄白,其他颜色好像没有,盘着弯着绕着成一团,如魔术师手中的彩条布,如王母娘娘饲养的彩盆花,更如龙飞凤舞的英文流利洒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色光团忽明忽暗,忽深忽淡,或如鸟,或如鱼,或如彩棍,仿佛画家在随意勾勒着水墨画!
我背后是一潭雨水,水对岸早围满了七嘴八舌的人们,望着天空的不速之客,大概早已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情不自禁猜测着。
“这恐怕是美国对我们放出的毒气!”
“不,这不是毒气,也许是我们国家发射卫星出现故障而造成的现象。”
“不管什么,我今夜就得防着点地震。'
其时,我的疲惫也如人们早已一扫而光,对这稀奇事物莫名惊诧,继而默然无声。这是一桩怪事,也是一个天迷。人们议论着,猜错了没人说,猜对了也没人知道。在这柳暗花明的小山村里,茶余饭后,劳动间歇,平添了不少说料,同时,也给这个繁忙而贫瘠的村庄带来意外的惊喜!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9
周末,受在高州城工作的同学邀约,到在乡下镇当书记的一位男同学家中聚会,对于长期在城市居住的我来说,自然是期待之至,欣然答应了。
汽车,行驶在蜿蜒弯曲用水泥铺就、平整而干净的乡道上,隔着窗玻璃,目光所及之处,群山连绵起伏,山上山下,翠绿养眼。荔枝、龙眼早已过了收获期,见不到残枝败叶,是果农已将果树枝桠进行了修整,施肥,期待着下一个丰收年到来;香蕉树或挂上长长果实串串、或正在茁壮成长;水田的禾苗长势喜人,觅食的鸭子相互追逐、嬉戏、穿行在绿油油的稻田里。
栋栋风格各异的“香蕉楼”、“荔枝楼”......筑拥在翠竹绿荫怀抱中,昔日的泥砖房早已没了踪影。向前延伸的电线杆输送着富裕日子能源,改变观念的农民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甚而空调机,大屏幕电视机、电脑,城市人有的,咱乡人都有了。
种果致富理念已深深扎根在农民心中,一改祖辈沿袭了世世代代单一种植水稻习惯,立体种植的科学规划被现代农民发挥得淋漓尽致:山脚下种香蕉、山腰种荔枝龙眼、山顶种经济林木,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收获不断。不少城市人还跑到乡下投资承包山头,建起果场,抢赚另一桶金呢。
集约式种植,公司加农户销售渠道,让农民尝到甜头。每当果熟飘香时节,丰收的喜悦挂在农民黝黑脸膛上。便捷的物流,引来外地商人运果车沿着畅通无阻乡道,源源不断开进山村。卖果的、买果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看着果农足不出户即可卖掉自家水果,数着一沓沓人民币在乐,看着一车车水果、蔬菜运往祖国大江南北、西域边陲,昔日一脚牛屎一脚泥的农民就这样过上了富裕日子。
富裕了的农民不再满足栖身在祖辈留下的黑灯瞎火泥砖瓦房里,就算较贫困的农户,在前几年政府改造泥砖房浪潮中,也得到资助。于是一栋栋式样美观、实用,崭新钢筋水泥楼房不再是城市里独有风景,山边空地、翠竹林间、乡道旁靓丽起来了。夜枕山风,耳伴蛙鸣而眠,晨迎鸟唱,推窗拥翠,荷锄劳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民诗意生活,让城市人也羡慕几分了。
路通财通,农民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改善了出行交通工具。轻巧快捷的摩托车成农民普遍首选,代替了昔日步行、自行车,更有先富起来的能人购置了小汽车,不仅载着一家老少趁圩赶集、到城市里玩耍,还可载着自家农副产品到城市里买个好价钱。出行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的生活半径大起来,视野更开阔了。
行走在久违的乡间道,远离了都市喧嚣的车水马龙,远离了窄逼的石屎森林,嗅着青草、禾苗、蕉林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看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感受着久违了的同学情谊依旧那么浓烈真挚,彷如昨日般清纯,心田间就像注入一股汨汨流淌清泉,倘漾开去,让烦躁的心境平静了少许,让枯竭的思维敏锐几分。
行走在久违的乡间道,作为曾经是干农活好手的我,深深感受着乡村简朴宁静之风扑面而来的珍贵,体味着万千农民没日没夜、靠艰辛拼搏赢来生活的喜人变化,心中的那份欣然像山涧、路旁盛开的朵朵小花,无须别人关注,依然鲜活美丽;像山头上那葱绿的果树,田野里那绿油的禾苗,茂盛向上,给人力量、希望。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0
我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但是我的记忆里没有家长里短的是非,而是满满的花果香。或许是自小长在果园里的缘故吧~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一方土养一方人”,我和果园的果木一样,有泥土气息,也有自己的花果期。小时候待在园里,到了特定时间,就会远离故土,走出村、走出城……
慢慢的长大了,我开始不喜欢农村。不喜欢村里的人,不喜欢大人们的世界,可是难免,我也成为大人。不喜欢终归只是不喜欢,对于故乡我依然是融入骨子里的深爱。静静地只是呆着,什么也不干,内心却也落得平静和美好。你看,农村就是这么一个放松、休憩的地方。是一个无论你怎么样,它都会像对待婴儿般的对你,容忍你的任性和脾气;宽容你的嫌弃,甚至是抛弃。只要你需要它,它都会像母亲一样存在。即便它是落后、杂乱,甚至脏脏的。
一般人眼里的城市是繁华的,是有诸多优质资源的地方。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科技和教育,这里的环境、工作和人与农村里是不一样的。而我眼里的城市是天堂与地狱,充满希望,也让人更加绝望……只有农村才叫人间。城市里相当一部分人是身在天堂,活在地狱。他们于繁华处隐忍挣扎,于角落里艰辛度日,所处的环境如冰火两重天,抬头是星空,低头是沟壑……他们为梦想,为这个城市付出太多,得到的得不到的,都是虚渺的。而在农村这样的人间,一切更加真实,人与人之间更重情意。
穿梭于城市间,被它美丽的外表所吸引;穿梭于农村间,被它的真实所打动。城市里给我的是新奇、绚烂、惊喜与兴奋;农村给我的是清净、祥和。我喜欢城市,但我更爱农村。无论在城市打拼多久,最终的归宿还是农村。
刚离开家,却开始想念。元宵节杭州市区禁止燃放烟花,但是在家里一定是漫天绚烂、热闹非凡。于是远离县城、三四线城市的我,第一次过了一个无声无息的`元宵节。好在朋友专门录像发给我,好在朋友圈里节日氛围浓厚,解了我的结。
如果说农村里能有城市里的教育和卫生条件,有喜欢的工作和爱人,当然薪水也足以基本生活和家庭开支。我会留在那。
事实是农村、县城也不能满足我设计行业的工作,也无法为我的爱好买单。我只能形单影只的在外漂泊,在这个我喜欢的城市里做着梦。梦里回到家乡,它和这里一样,富裕有活力,但是更有人情味。
哪怕挤进这个城市,在这里有个家,但村依然是我灵魂安放的国度。城市是做梦寻梦的地方,农村是入梦的境地。
想念家乡的星空,难以入眠。这里没有星空,十六的月亮很圆,我抬头忘了很久,不见星星的影子。突然有亮点出现,一阵激动,后来发现那只是飞机路过……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家的地方就是最好的。有爱,有家人是幸福的。我会在这个城市好好的,只为更好的拥抱家乡……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1
我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家乡在河南省的东部,虽然我是80后,不知道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状况,但是从我记事儿起到现在农村的变化仍然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能感受到农民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其实仔细想来,还真是一言难尽。
(一)农忙篇
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民成年累月地在地里劳作,一年到头都十分忙碌,在我的儿时记忆中,除了冬季清闲以外其他时间确实比较辛苦。其中最忙的时候莫过于夏季小麦成熟期,那一阶段农民要割麦子,晒麦子,入仓,最后还要忙着种玉米。从收麦子到种好玉米大概需要20天的时间,我那时候已经上小学,学校还专门放假,以便我们小孩子帮助家里。
小时候,每到割麦子的时候也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候,全村老女老少齐上阵,投入到收麦子的大战中。当时,简单的收割机还不流行,绝大多数是用镰刀去割麦子,庄稼地里全是割麦子的,由于收麦子是体力活,所以大家一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联盟。我家是父母与一个叔叔和一个大伯家合作,共同割麦子。当把麦子割下来以后,还要用工具把麦子拉到“场里”(脱粒的地方),那时候机动三轮车还没有,只能用人力三轮车和架车子吧麦子一趟趟地运出来。把麦子运到场里以后的任务就是对麦子进行脱粒,同样由于机械不普及,大多家庭用牛或者拖拉机拖着圆柱形的石头在麦子上碾压,把麦粒与麦秆脱离,然后把麦秆和杂物清除出去就剩下麦粒,晒干最后入库。
收麦子绝对是体力活,时间紧迫,爸妈整天起早贪黑地下地收麦子,顶着炎炎烈日十分辛苦,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做。我们小孩子也没有闲着,有的到地里去是麦子,有的给父母做饭,送饭。总之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十分热闹。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具也逐渐机械化,收割机,脱粒机,机动三轮车,播种机先后在农村普及。这两年每到割麦子的时候,以前那种全家齐上阵的情景已经看不到了,事实上是割麦子用的是联合收割机,麦秆已经粉碎散在地里做肥料,而麦粒则到了机动三轮车上了,直接把麦子运到空地上去晒就行了,这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此外种玉米则使用播种机。整个麦收季节十分短暂,农民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农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好处。
(二)生活篇
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农民生活的极大改观更是随处可见。自己回想起这些年的变化,一言真的很难尽啊!我就想起的几个变化来谈谈。
先说走亲戚带的礼品的变化。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到亲戚家走亲戚,带的礼物非常少,比如几个苹果,几个桔子,两瓶酒等,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每年过节走亲戚都是这么些东西。但是这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走亲戚带的礼物可谓是五花八门,东西带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现在拿的东西都是整箱整箱地带,整件整件地提,什么牛奶,酒,方便面,各种营养品,蔚为大观。现在,如果小伙子过节到未婚妻家走亲戚,那带的礼物就更多了,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让人大开眼界。
再说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记得小时候村里出行都基本上都是自行车,我们孩子都在一起学骑自行车,到处闲逛,犹如一件宝贝似的。而那时候村里的通讯工具则是少数的BB机,固定电话,记得那时候我家安了一部固定电话,每当让邻居接听电话时,都会引来好多人的围观,来看热闹。而现在,自行车似乎已经渐渐被人冷落,只有孩子上学,妇女赶集时用到。摩托车,电动车已经迅速走进农村各个家庭,出门办事不用再费力地蹬自行车了,速度快,省时又不费力。我在家从不骑自行车,都是骑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出门,有一次,骑自行车出门,没有骑多远,就觉得它好慢又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也有适合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安全又省力,为老年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在通讯工具方面更是令人惊叹,现在的固定电话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有被淘汰之势,而手机则是村民的炙手可热的喜爱之物,特别是年轻人的手机功能齐全,外形时尚,跟城市里的年轻人已经差不多。从外表上看已经看不出城市年轻人与农村年轻人的区别了。
有变化当然也有一些不变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精神文化的缺乏没变,记得以前村里人非常多,但是没有什么娱乐可消遣的,打牌,逛庙会就成了主要乐事,要不就在一起聊天。而现在依旧是这样,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老弱妇孺了,老年人只有跟同龄人聊天,晒太阳了,小孩子也是跟小伙伴玩,妇女则聚在一起打牌。天天如此,而我在暑假竟然无处可去,找不到人聊天,所以总是觉得假期无聊,无事可干。此外不变的还有男女经人介绍结婚,邻居为人处事,农村风俗也没有大的变化,民风淳朴。
(三) 问题篇
农村在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容回避的矛盾,再加上以前农村就存在的固有矛盾,因此农村存在的问题确实也不少,应该值得大家注意。我们都知道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是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积极地措施,并且已经初有成效,不想多说。可是据我观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讨论。
一,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升学率低。
农民向来认为要想跳出农门,就必须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在农村人眼里,大学生就是将来大福大贵的开始,不必再在家种地,因此,家长也十分想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失学率很高。比如,我上小学时班里有50个人,可是小学毕业时还有41个人,上初中时初一有十个班,到毕业时还有六个班。那么多的学生都辍学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义务教育的学生不等初中毕业就选择辍学?首先,与家长的教育有关。家长的素质也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无法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另外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对孩子不管不问。还有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说,若考不上大学,就只能外出打工挣钱。对学习不好的孩子则冷嘲热讽,劝孩子不上学,挣钱去,也节省开支。其次,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倦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不好,进而便自暴自弃,认为自己考不上大学,不如早谋出路 ,辍学打工。其次,社会环境也对农村学生不利。如今打工大潮席卷农村,看到同龄人都已经能挣大钱,穿着时尚,对外面的世界很了解,农村学生很羡慕,也想仿效,早点独立。最后,上学的成本太高,家庭承担不起,并且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所以对上一般大学也持怀疑态度。
二,娶亲花费大,婆媳关系难处,婚姻关系不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到时候也要成家立业。在现在的农村,小伙子要从相亲到结婚总花费不会少于10万,这个数字在农村绝对是天文数字。小伙子在相亲后要支付见面费,彩礼,还要逢年过节花费千元到女家走亲戚,到结婚时还要盖幢二层小楼,这个花费绝对不会少于10万元。有男孩子的家庭就要为将来娶亲打拼几年,在我们村,因给孩子娶亲而父母负债的现象并不鲜见。
媳妇虽然娶进家门,但是儿媳与丈夫,公公婆婆的相处还是个问题,因为在结婚前年轻夫妻没有见过几次面,很少有什么真正的感情,仅凭印象就结婚了。结婚后,夫妻双方开始渐渐了解,不同的性格会导致家庭争吵不断,与公公婆婆也矛盾重重。在我们那里,儿子结婚后就会与父母分家,儿子在媳妇儿与父母之间很难抉择,有时候反而会站在媳妇一方,因为娶一个媳妇毕竟不太容易。女方普遍有种优越感。更有甚者,好吃懒做,动不动就发大小姐脾气,成为一些婚后女性的特点。
三,农村耕地大量占用。
近些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不断蚕食,耕地的被大量占用已经是个社会问题。据我了解,这些年耕地之所以被大量占用除了被工业用地大量占用外,还有一个不被大家重视的原因那就是农村居民盖新房。在我们那里,给孩子娶亲盖房子,房子越来越来向外围建筑,占用大量耕地,然而有意思的是,村内房屋却有大量空闲房基地,无人愿意用。这样就形成了村的外面楼房林立,而村中央则破烂不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耕地被严格保护,禁止随意改变耕地用途,可是相关部门在耕地保护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农民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四,环境污染加剧。
我们村东面有条小河,小时候,每到夏季,河里十分热闹。男女老少,劳累了一天,都会到河里去洗澡。河水十分清澈,鱼类繁多,那条河给了我们很多乐趣。可是现在,那条河依旧在。可是早已经没有人到河边去玩了,那是因为现在的河早已成为臭水河,河里垃圾漂浮在黑水上,早已经不是那条曾给我带来美好回忆的小河。近年来,经济在飞速发展,新建工厂无视法律,随意排污,另外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也是随意抛弃,在农村,垃圾处理工程体系还没有建立,大量垃圾没有经过处理就被随意丢弃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必须等到重视,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也是将来的工作重点。
(四)展望篇
人都会长大,小时候的种种情景现在早已经不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回想过去的生活再对比现在的生活,其间的变化可谓比比皆是,我们都会体会到。回忆过去,感受现在,再展望一下农村的未来,我充满信心。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居民收入会增加,电脑,汽车这些在城市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将会走进农村,农村居民生活会更加便利。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肯定会实现!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2
说起农村的变迁,我算个见证人。在那些陈年旧事的记忆里,给我打下最深刻烙印的首当其冲要数我们屯儿里的石头碾子和石头磨了。
过去简直就是个“石器”时代,石头和我们太密切了,除了碾子和磨,还有打场的滚子、饮马的水槽……连房子、围墙、道路,所有的穷家底差不多都跟石头相关,人类文明是不是从使用石头开始的?
经过数次的大小变迁,碾子和磨等石器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似乎在今天仍能嗅到当年留下的余香,它就像是曾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位蹒跚老人,心中怀着无尽感慨,正一步一步朝向远方走去……
我儿时的老家由于地处偏僻,国家电网进入的比较晚,这样就更加剧了贫困落后。在没有其它动力替代人力、畜力的岁月,从祖辈到父辈都是靠双手战天斗地,别提现代化了,半点什么“化”也没有。生产手段的传统原始,这让现在看来都是最平常不过的小事就成了一件很麻烦的大事。
人总是要吃饭的,如今加工米面已是举手之劳,可在那时就不那么简单。碾子和磨是唯一的设备,既笨又慢,一天最多能加工一百来斤粮食,俗称“两斗”。把粮加工成米需要多道工序,碾子碾、筛子筛、风车风、簸箕簸等等,其中“碾”这道工序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高粱米是最难碾的,一般人干不了,碾轻了碾重了都碾不出来米。能碾得恰到好处的人不多,全屯儿也没有几个成手,我父亲是其中的成手之一,好多人家都求过父亲。
碾子和磨本身没有动力,用时就要靠牲口来拉动,常规是马拉碾子驴拉磨。马不能拉磨的原因是磨盘直径小,牲畜划的圈也小,马个头儿大划不过来,所以就得用驴拉。
牲口干这活儿是不好用的,使用它还有点说道,就是必须得给它上戴蒙眼儿。扣在牲口两只眼睛上的碗状蒙眼儿是用玉米棒子的外包皮一圈一圈盘成的,螺纹感极强。牲口戴上它使我很容易联想到电影和电视里算命先生佩戴的那副高度数眼镜。
不给牲口戴上蒙眼儿它就干不了活儿,年轻人可能不懂得,牲口同人一样在一个小的地方划圈儿划多了也会眩晕,戴上蒙眼儿的它就不知道是在一个地方划圈儿了。
我想牲口也是有头脑的,它不停歇地绕碾盘磨盘转来转去、默默无闻也一定会琢磨,琢磨这一夜咋这么长?琢磨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终点站?可它哪里知道不管它怎样加快步伐都不能走出这个小小的作坊。
春秋农活一忙老弱病残的牲口就全上主战场了,没办法不论是使用碾子还是使用磨都得用人来拉。干这活儿人手少了不行,大人不好找,就找一些小孩子来帮忙。几个孩子一伙儿,一气儿一气儿地推。孩子高兴劲儿过去了,干累了,就夸奖夸奖、鼓励鼓励,孩子怕夸奖,一夸奖劲儿就上来了,有时竟能把碾子和磨推得飞转,我小时候这活儿就没少干。小孩儿在一起像闹玩儿,不但帮了大人的忙,还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体现了人和动物们的平等。
每年到新粮下来、或者快到过年的季节,就是碾子和磨最忙季节。全屯就这么一套“家活什儿”,谁家都想抢前,为争先就难免产生矛盾,队长还得从中协调。后来就用了一个最干脆的绝招,抓阄!谁都别争别抢,凭天由命,抓到哪天算哪天,有白天班,有晚上班,全天候不空挡。我想说农村的夜不总是黑色的,这里就有一盏不息的灯……
会不会使用碾子使用磨这事儿在人们心目中太重要了,因此姑娘们找对象都把它作为衡量小伙儿够不够格的`一个必须的标准。媒婆给姑娘说媒介绍小伙子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能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没有记载是哪年哪月,我们生产队马车上的木制轱辘都换成了胶皮轱辘,大概又过了若干年,马车干磨的钢轴又都装上了轴承。仅仅这一换一装赶车老板子就兴奋得不得了了,“这车……不颠、轻稳、还没有研磨车轴的声响,做梦都没梦到能赶这么好的车!”
胶皮轱辘马车拉得多,跑得快,运输能力强了。周边有些地区也先行一步通了电,使用上了机械,我们屯儿就赶着胶轮大马车到他们那里去加工粮食。几车粮食一两天就加工完了,效率高,质量也好。跟随去的人回来讲那的机械如何如何先进,“闸刀一推,机械“轰”的就转了,上边添粮食,下边米和面就出来了,太神奇、都不敢相信眼睛了。”他们说那真是妙不可言,我听了也不可思议。
到后来我们屯儿也通电了,电灯照亮了每一个农户人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电灯,它可比我家视如宝贝的玻璃罩大保险灯亮多了。从此我们告别了煤油灯,米面加工也用上了机械,屯儿里还开有了粮食加工厂。人们生活逐步走上现代化,老祖宗发明的生产工具——碾子和磨也终结了它的使命,被列为是一个文化遗产送进了博物馆。推碾子拉磨成了我们一代人亲历的一段难忘的历史,不会碾米、磨面的小伙儿子再也不用愁娶媳妇了。
社会在进步,农村在巨变,一代又一代屯子人的梦想全部变成了现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豪华车、柏油路、大广场、小别墅”;“穿名特、吃绿色,喜气洋洋,安居乐业”;超市、宾馆、酒店应有尽有,这就是我见证变迁后的家乡,一片让追赶潮流人垂涎、向往的土地!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3
昨晚春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乡村的夜晚总是美的,少了城市的喧哗,却无意中多了几分的恬静。和众多的农村孩子一样,我从小也是生长在这远离了城市的地方。而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晚上的时候邀几个好的伙伴,提着自己制造的小灯笼到山坡上数星星,看月亮。即使会受到大人们的责怪也本性难改。
村里是有间小庙的,那里是我们几个精灵怪的“游乐场”。要是碰上个什么隆重的节日,里面的香火都多得能熏死人。这时候,我们总会偷偷的溜进去,拔了几根供祖的香,然后就跑到了一边玩去。其实那是很不敬的行为,不过大人们也不太去理会。因此,我们总能玩得很尽兴。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开学的头一天,背上个崭新的小书包,等到天蒙蒙亮的`时候,带着父母的嘱咐,陪着伙伴就上学去了。路上,即使会碰上平时常常见到的事物,也会被我们说得天昏地暗的。而有时也会迟到,虽然会挨老师和父母的责骂,但是那对于我们这群小孩子来说那却是最快乐的时光。
假期来临的时候,我们几个村里的死党又都会邀着一起去疯。最有趣的就是去村边的小河里泡上那么一段时间。即使不太会游泳,却也能玩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