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看高职高专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全国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并针对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校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提出了一些……
从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看高职高专英语阅读理解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全国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并针对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校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的能力。”这其中,阅读理解就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PracticalEnglishTestforCollegeLevelB,简称PretcoLevelB)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广泛参加的一项国家级考试。根据考试大纲的题型及时间分配,均居整个卷面之首。因此,阅读理解在该考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现状
尽管阅读理解在实际运用和考试中举足轻重,但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现状却令人担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学生受基础知识的限制很大,得分率低,另外,教授内容和方法单一。
三、方法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从形式上、内容上都重在阅读教学,可以说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1、从兴趣入手,组织贴近学生专业的阅读材料
学习动机不足的许多学生认为英语不如专业课重要,殊不知,行业中很多前沿的设备、技术的材料都是英语原文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时,如果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专业上的发展就会如虎添翼。所以,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难度适宜的英文阅读材料给以指导,并将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直接纳入考核成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主动性。
2、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大量的语言试验证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不但阅读理解准确率提高,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能力的提高都会有更多的机会。但是媒体传播手段繁多,信息也难免鱼目混珠,所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读非常必要。一方面,教师更专业,获取信息目标更明确,给予学生阅读的建议和指导会令学生的扩展阅读更直接有益。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上的沟通,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3、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时提的一些建议。
(1)不断研习各种经典和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想游刃有余行之有效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要对其深入了解,潜心总结各种方法的特点、长处及不足。勇于动脑实践,各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因材施教。例如,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弱,积极性较低,所以语篇教学适用于短篇材料,师生课堂共同进行的效果较好。成绩较好的班级,对阅读有更多的要求,对于这些学生,任务型阅读就是较适合的方法。
(2)适当学习所授课学生的专业。高职高专在我国是一股相对年轻的力量,顺应良好的`发展机遇,英语教学也要努力走出自己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培养出有更高素质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英语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学习也势在必行。高校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容易接受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将专业英语材料适当引入阅读理解练习是切实可行的。
(3)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能力与考试的关系。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较合理的能力与成绩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看准课外的“泛读”和课堂内的“精读”的结合点,认识到能力与成绩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另外,“泛读”“精读”不同的阅读技巧也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四、结语
切实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B级成绩,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多因素共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地积累训练,教师需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地钻研探索。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重视开发一些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师生共同开拓视野,并且能够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午萍、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J]、广西轻工业,2009,(5)、
[4]班桂莲、高职高专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探索,2008,(2)、